【摘要】英語學習App以其學習資源豐富、操作簡單便捷而成為小學英語基礎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采用不同的英語學習App來增強學生的單詞記憶、聽力口語等基礎知識學習,同時利用英語學習App強化互動學習和評價反饋,這對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英語學習App;小學英語;基礎知識;訓練
【作者簡介】萬伊若,重慶市巴蜀小學。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移動學習成為一種新型學習模式。英語學習App以其學習資源豐富、操作簡單便捷而成為小學英語基礎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小學英語基礎教學就是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掌握基本的聽、說、讀、寫基本知識和簡單的英語溝通能力。如何把小學英語學習App 作為一種輔助學生英語學習的工具,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好地掌握英語基礎知識,是每位小學英語教師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利用英語學習App強化單詞記憶
單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也是小學生學習的難點。由于缺乏語言環境加上英語學習的抽象性,小學生很難準確理解和掌握單詞。教師如果適當采用英語學習App 應用程序,就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詞匯,豐富學生的詞匯量。例如針對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推薦使用“百詞斬”打卡軟件,該軟件生動地講解單詞,讓學生感覺既有趣又容易記,這樣每天能記憶二十個左右單詞,日積月累,成效十分顯著。該App還可以生成記憶詞庫,定期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單詞。再如“開心詞場”App,該軟件不僅詞匯量大,使用起來也很方便,可以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加深對課文故事的閱讀和理解。
二、利用英語學習App強化聽力訓練
在小學英語學習中,聽力一直是小學生的弱項。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課外用英語聽力App加強聽力訓練,不但有利于字詞句的學習,而且還有利于今后與外國友人進行簡單交流溝通,對提高聽力水平很有幫助。建議教師采用“納米盒”音頻App 軟件作為學生課外聽力輔助學習工具,該軟件擁有豐富的課本點讀資源,包括語、數、英等學科及各類出版社的課本點讀資源,可操作性強,尤其是模擬課本點讀,幾乎和課本一模一樣,點哪里讀哪里,這對于1-4年級的孩子來說,非常有助于提高聽力水平。
三、利用英語學習App強化口語練習
口語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水平的體現。加強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提高小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既是小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對外交流的需要。口語訓練需要長期堅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時間練習遠遠不夠。如果教師采用口語訓練類小學英語教學App,不僅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形成好學、樂學的良性循環。
四、利用英語學習App強化互動學習
傳統小學英語學習模式通常就是教師在課堂上以單向傳授知識為主,僅限于師生互動。互動性是英語學習App的重要特性,英語學習App可以構建多元互動學習模式,該模式除了可以更好地加強師生互動外,還可以加強生生之間、師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一是師生互動。利用英語學習App學習平臺,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二是生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建構理論下合作學習的實踐形式,利用英語學習App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利用平臺中的“小游戲”和“小測驗”,引導生生之間進行互助探究學習,可以收到良好效果。三是家長參與互動。家長通過英語學習App,及時了解學生的英語練習、測驗以及作業完成情況,實時督促學習,還可以通過平臺的 “親子讀書會”,家長與孩子共同分享英語故事,激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五、利用英語學習App強化評價反饋
教學評價反饋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利用英語學習App的評價反饋功能,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搭建溝通橋梁。這類軟件較多,例如“一起作業網”App英語學習平臺,教師可以隨時查看每位學生作業完成的詳細情況,以及全班同學作業得分情況的統計排序,從而可以給每位學生提出改進意見,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學生使用軟件完成家庭作業后,軟件會自動提交“作業報告”,及時對作業完成質量進行評價。學生可以瀏覽查閱做題情況和教師的反饋意見,這對學生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六、結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采用不同的英語學習App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是加強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學習,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如何通過英語學習App來提高小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基本知識和簡單的英語溝通能力,如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家長互動,利用軟件的評價反饋功能,不斷改進教師課堂教學,還需要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顧文超.互聯網時代小學英語教學APP的應用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9):19-20.
[2]閆佳坤.APP技術下小學英語教學變革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