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珧
摘要:剪紙是源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中國民間藝術標志性的文化符號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剪紙藝術自身具有獨立的語言系統,別具一格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段。其中黑土民間剪紙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夸張、質樸、強烈的藝術形式反映的是黑土民間剪紙人對生活直接的觀察、思考。由于生活體驗、審美觀念不同,不同的剪紙藝術家在剪紙風格方面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最終呈現的藝術作品也風格各異。
關鍵詞:黑土民間剪紙藝術;海論剪紙;視覺設計;民族特色
中圖分類號:J80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19)02-0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受不同文化的影響,文化產品日趨多元化,人們對產品的設計風格也更加嚴格。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如何利用民間文化固有的優勢與當代藝術設計相結合,便成為重要課題之一。
一、黑土民間剪紙藝術代表——海倫剪紙
海倫剪紙:海倫剪紙在民間剪紙藝術中有著較高的藝術成果。海倫剪紙帶頭人傅作仁創作的大型剪紙《東方紅》18幅,進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陽》等3幅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轉贈鐵人王進喜和東海艦隊。1987年,在中國民族文化宮舉辦了傅作仁滿族剪紙展覽,在美術界引起了轟動,影響深遠。傅作仁的皮影剪紙開創海倫剪紙的新篇章。目前,他已出版了《黑土藝術》、《傅作仁滿族剪紙》、《中國剪紙藝術研究》、《雪花剪紙集》、《中國風俗剪紙》等9部書。傅家是滿族剪紙世家,幾代人都喜愛剪紙,家里收集、復印、創作的剪紙作品10萬余張。傅作仁還把他的皮影剪紙藝術作品專輯8張32幅以明信片的形式向社會公開發行。1999年在曼谷獲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國際金獎。以畢再生、劉衛平等人為代表、以海倫文化館為創作陣地、以精品剪紙創作為核心的創作隊伍在1995-1998年創作的大型剪紙《滿族風情》、《鄂倫春婚俗》、《金陵十二釵》等264幅作品4次在國家級展館展出,3600多幅剪紙作品赴歐美、東南亞等30幾個國家和地區展銷。138幅作品被中國民間藝術館、徐悲鴻紀念館、民族文化館收藏。2001年,省美術出版社用中、英兩種文字出版發行了海倫文化館創作的《剪紙京劇臉譜》,創下了海倫剪紙史上四個之最,即創作時間最長——歷時8個半月;創作人員最多——直接參與25人;幅數最多——達308幅效果最佳——達到國粹與民粹的完美結合。單幅排列可達百米長卷,一人完成需15年時間。此書參加了全國重點圖書展銷,并參加了新加坡舉辦的國際圖書展銷,把海倫剪紙向系列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推進了一大步。2002年春節前后,中央電視臺1、2、4頻道4次報道海倫剪紙,省電視臺新聞節目和文藝頻道3次報道海倫剪紙,《黑龍江日報》兩期連載海倫剪紙專題報道。海倫剪紙每年在各級報刊上發表百余件,同國內外進行交流幾百幅。
二、民間剪紙藝術在現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
民間剪紙藝術帶給我們的是最原始的樸素之美,之所以流傳甚久生生不息是因為有著無數民間藝人的傳承,剪紙也被他們賦予了各種美好寓意。運用著相同的材料來表現自己的想
法的現代藝術家們,卻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將其以新的視角展現給世人,他們給我們展現的是現代藝術的美。黑土民間剪紙藝術也在不斷的探索的過程當中。發展的方向何去何從?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剪紙藝術在的符號及意義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不斷的增加,日趨完善,不斷地在滿足人們和民間藝人的祈求財源旺盛、人丁興旺以及官運亨通等等美好愿望,也集中體現了農耕文化的集中特點和普遍心理。剪紙的最普遍功能便是裝扮美化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的使用范圍很廣,家居裝飾、瓷磚紋樣、建筑裝飾物等等都經常會運用到剪紙作為裝飾。將傳統文化元素恰到好處的運用到現代視覺設計中,不僅能夠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同時也能提高視覺設計的內涵和豐富設計的靈感,為現代視覺設計的發展拓寬了道路。
(一)虛實結合
黑土民間剪紙及剪紙藝術與一身,它與繪畫藝術有很大差別,繪畫可以用色彩顏色的不同來表現食物的遠近明暗層次關樂。但是剪紙則不同,因為剪紙材料的底色是相同的,所以很難在一個剪紙畫面中生動的表現出一個場面的層次感與明暗關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黑土民間剪紙創作者們便拋棄了事物原有的形狀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在二維平面上進行創新,使得物體不管大小遠近和層次關系,統統都疊加到一個平面中來表現。在現代視覺設計中,比較流行的剪紙風格的設計就是參考了黑土民間剪紙藝術的精髓,利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表現更好的傳達出設計作品想要表達的信息。【1】
(二)民族標志
民間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設計作品中應用到剪紙元素,能夠提高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喬曉光,中央美院藝術系教授,中國剪紙藝術的見證者和推動者。很多人稱贊喬曉光是“民間文化的守望者”,但喬曉光說;“這個名譽太高,我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民間守望者,鄉村里的那些剪花娘子和將剪紙藝術代代傳承下來的勞動人民才是真正的民間守望者,我只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一個被中國傳統文化浸染的文化人,一個走近了傳統的幸運的人?!薄?】
但可喜的是,國內的不少設計師已經意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投身與將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潮流之中。但是也有不少設計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認識不夠,鉆研的還不深,進而忽視了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相對的減少了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探索。因此面對當今設計中出現的狀況,我們應當在借鑒國外優秀文化的同時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因為只有民族的東西才是國際的。本文所提到的剪紙藝術正是浩瀚的本土文化中的一隅,希望對其的研究能夠激發國內設計師充分發掘珍貴的傳統文化的激情與使命,以期使我們的本土文化能夠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詹朋偉,《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藝術設計,大舞臺,2014年,第1期,第68頁
[2]謝凱陳薈潔,《喬曉光:守護民間剪紙的母親河》,視界,第21頁
基金項目:
《2018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省級,《黑土民間剪紙藝術在現代視覺設計中的發揚與傳承研究》編號:2018D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