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分析自我管理對學生的實際作用,著重討論班主任工作中學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形成途徑,包括自我意識、集體活動,聯合培養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階段;班主任;自我管理
引言:
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活中較為關鍵的角色。對于學生個體發展而言,需借助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身的自控水平。而學生具備自我管理能力,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還能夠創設規范化、多元化的班集體。
一、自我管理能力對學生的積極作用
自我管理能力對于任何階段的學生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其日常的生活中也有所體現。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較為活躍,但其自控能力較弱,做事情往往依據自身的喜好進行,此種現象對學生的個人發展起到負面影響。在此階段,學生應學會自我約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例如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其學習思維方式仍處于小學階段,而初中教師的講課方式以及日常管理模式都發生變化。若學生無法進行自我管理,會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僅能在教師以及家長的監督下學習,長時間處于該種情況下的學生,難以培養適合自身學習的方法,影響學習的效率。而擁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生,可以合理規劃學習生活,為未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學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構建途徑
(一)強化自我管理意識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且部分學生仍存有小學的思維方式,缺少自我約束的意識,造成其在學習以及生活方面都缺少自控能力,長此以往,無法形成良好的舉止習慣。作為班主任,應明確自身的教育責任,加強對學生的培養指導作用,借助多種培養模式,促使學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識。另外,初中生在學校的時間較長,因此,班主任的引導作用極為重要,不僅要在常規的管理期間加強培養,還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加以滲透,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其逐漸形成自我管理意識。具體而言,班主任可將部分管理內容交由學生開展,讓其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案。
例如,某中學的班級管理者采用的是輪崗制,每日更換學生進行班級管理,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心,還有助于其形成自我管理意識。為此,班主任需為學生創建和諧友愛的生活環境,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部分,激發其集體榮譽感,并對個人的生活以及學習都能夠自覺進行約束,逐漸形成自我管理意識。此外,班主任應適當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經過實現自我管理產生的效果,給予贊賞,從而強化其自我管理的意識[1]。
(二)班主任與學生管理相結合
部分初中班主任由于學生較為頑劣,會采取硬性的管理模式,而該種管理方式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反作用。因此,在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采取更為柔和的管理形式,同時為培養學生形成自我管理模式,需進一步實行師生共同管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可采用“一對多”的管理模式。結合學生的性格、興趣等方面,開展合適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不能因個人喜好一票否決。
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缺少自控能力是較為常見的,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做好引導的作用,使學生按照正確的軌道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中生的心理狀態不穩定,易受到周邊事物的影響,但同時也是構建良好的價值觀念的重要階段,因此,班主任在管理教育期間,需為其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并圍繞學生展開管理工作。結合本班級學生的特征以及偏好等因素,制定并完善班級內部的管理機制,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和諧的班級環境,進一步促進其形成自我管理意識,實現培養發展的良性循環。例如,某中學班主任對于缺少自我約束意識的學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加其值日次數,有助于學生自我反省,以形成自我管理模式。
(三)開展班級集體活動
班級是學生長期生活學習的場所,其內部的氛圍環境會影響到學生的思想發展以及生活學習習慣,而學生本身是希望能夠融入到和諧的班集體當中,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工作期間,應注重個體的差異性,合理安排,以為其提供較為適宜的班級環境,同時,借助集體活動,使其對個人具有準確的認識,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經過不斷努力,使自己在班集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以此來培養自身的自控能力。
通過開展集體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自我約束力,還有利于其在自我規范期間形成獨有的管理模式。習慣、能力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班主任不應急功近利,由淺入深地進行培養管理工作,有利于學生明確自身與集體的聯系,提升自我管控能力。例如,某中學班主任根據季節以及節日開展集體活動,具體活動的內容由學生設計,并將設計方案在班級內進行評選,由勝出的學生進行具體的策劃,由此來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
(四)家庭學校聯合培養
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方面的努力,家庭教育也極為重要,通過家庭與學校實現聯合教育,使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構建自我管理模式。作為班主任,一方面通過微信私聊或建立微信群的方式,與學生家長建立有效的聯系,使家長能夠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此外,班主任應向其他任課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表現,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調整教學教育方式。通過家庭與學校的聯合管理,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過定期舉行家長會的形式,強化與家長的交流,而家長直接來到學校,會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促使其回憶最近的行為習慣,進行自我反思,以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管理期間,班主任應具備足夠的耐心,將該項能力培養作為工作中的關鍵部分,引導學生規范管理自身的行為習慣,積極迎接各方面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楊萍.初中班級如何促進學生自我管理[J].教書育人,2019 (19):77.
[2]趙萬兵.初中數學課堂學生自我管理意識的提升策略分析[J].中學數學,2019 (02):87-88.
作者簡介:周市會(1990.09-)男,民族:漢,籍貫:浙江省金華市,學歷:本科,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