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展秋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革命先輩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中所積累、沉淀的一種特殊文化,是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代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本文主要結合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淺談其在當地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
關鍵詞:紅色文化;中學生;德育;運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龍巖這塊紅色熱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率領英雄偉大、具有革命精神的閩西兒女用心血鑄就出特色的閩西紅色文化。龍巖紅色源豐富,其蘊含著豐厚的蘇區(qū)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既相輔相承又深化發(fā)展[1]。在龍巖城區(qū),紅色資源最為豐富和集中的當屬東肖鎮(zhèn),有后田暴動館、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紀念館、桐岡書院、白土暴動舊址、鄧子恢紀念館和張溪兜革命烈士墓等等,這些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紅色基地。
臺灣教育學家高振東曾說過,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犯罪的幫兇;美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腐化的催化劑;體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暴力的前衛(wèi)[2]。只要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其它方面的教育就輕而易舉、事半功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時代對當代學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學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困難,因此,作為一名時刻在進行德育工作的班主任,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zhàn),而充分運用紅色文化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好迎合了時代的要求,其不僅解決班主任的困擾,還對提高普通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不可代替的價值。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人民在各個時期通過一系列革命、改革實踐,用汗水和心血渲染而成的文化沉淀,是中華兒女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紅色文化包含兩個層面——精神和物質上內容;在精神層面上,紅色文化包括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在物質層面上,包括革命的歷史遺跡,博物館、烈士公墓、文學作品等。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我國獨有的資源,并且內容也很豐富,對中學生的德育工作有重要價值。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更應充分發(fā)揮這些價值,將其滲透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二、紅色文化運用到中學德育工作是迫切需要的
中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接班人,因此,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要對中學生進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增強他們愛國主義精神、頑強拼搏精神、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等等,養(yǎng)成自強不息、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奮發(fā)向上的良好行為習慣。中學是打好基礎、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上,運用紅色文化是迫切需要的。
三、新羅區(qū)東肖鎮(zhèn)紅色文化融合到中學德育工作
龍巖學院附屬中學位于革命老區(qū)——新羅區(qū)東肖鎮(zhèn),生源多是農村和外來務工子女,學校一直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經過長期的摸索,創(chuàng)建了“全員育人德育導師制”,即全體科任教師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多角度、多方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育人作用。然而,目前德育工作的形式較為單一,最常見的是集體班會、個人談話,內容也老生常談。因此,充分挖掘本土特色,開發(fā)新穎的德育資源尤為重要。作為位于革命老區(qū)的學校的一名普通班主任及中國共產黨員,我認識到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融合到中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對農村中學學生德育工作。
(一)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暑假、寒假、周末等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后田暴動館、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紀念館、桐岡書院、白土暴動舊址、鄧子恢紀念館和張溪兜革命烈士墓等紅色旅游景點,并讓學生認真聆聽講解員的專業(yè)講解,參加基地組織的講座、報告等,記錄革命烈士的故事。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滿意感,并也懂得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珍惜當下,把握未來。
(二)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作用
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網絡、電腦、手機、廣告等都是人們觸手可及的事物,另外,如今的學生對這些新奇的東西非常好奇,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在網上搜集小至東肖鎮(zhèn)、大至全國的紅色文化資料,比如新四軍二支隊的抗戰(zhàn)歷史、鄧子恢等革命先烈的傳奇故事、長征精神等等,利用課余時間將這些資料整理成冊,并且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媒介將這些資料共享給其它班級。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加強自身的愛國情感、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等紅色精神,讓其意識到,作為華夏兒女,有責任和義務弘揚華夏的紅色文化,弘揚偉大的華夏名族精神。
四、結束語
紅色資源具有內涵深刻、教育性強、直觀生動、感染力強、價值永恒、生命力強等特點,班主任應充分利用這一特殊形態(tài)的文化,貼近生活實際,對未成年并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習慣,使其成為優(yōu)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雙,鐘美蘭等.龍巖紅色資源開發(fā)研究[J].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3:44-48.
[2]張紅玲,王杰.依托紅色文化意蘊拓展高校德育工作開展的路徑研究——以延安紅色文化為視角[J].科技世界.2015,027: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