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慧
摘 要:本文總結了幼兒游戲中投放生活化低結構材料的策略:一是低結構材料生活化,激發幼兒游戲興趣;二是尊重幼兒差異,有序投放低結構材料;三是低結構材料玩法多樣,探索“一物多玩”。
關鍵詞:幼兒游戲;生活化;低結構材料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受到了建構主義理論的深刻影響,堅持以兒童為中心,特別重視為幼兒創設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引導幼兒在與學習環境地充分互動中,通過有意義的建構,習得知識與獲取經驗。在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中,我們嘗試投放生活化的低結構材料,以引發幼兒與學習材料地充分互動,提高他們在游戲中的參與度,推動游戲向前發展,最終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本文對于生活化低結構材料在幼兒游戲中的運用進行初步分析與探討。
一、低結構材料生活化,激發幼兒游戲興趣
在幼兒游戲中使用低結構的材料,使游戲載體更加貼近幼兒生活,將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活他們的思維,滿足他們不斷探索的欲望,讓他們的探究更加有意義。[1]在“汽車總動員”主題活動中,有的教師引導幼兒了解不同種類的汽車,并在活動室里用圖片創設了游戲場景,但并沒有一輛真實的汽車玩具,于是孩子們便將自己的玩具車分享了出來。教師用一個廢棄的牙膏盒制作了小朋友拿來的小汽車,大家一下子興奮起來。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教師立即邀請孩子們一起收集紙盒子。接下來,我們的百寶箱里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盒子,鞋盒、藥盒、牙膏盒等,在接下來的游戲中,孩子們就用這些廢舊材料來制作小汽車。游戲中,孩子們發現必須用一些圓形的材料來做車輪、車燈。于是大家又一起收集了大量的瓶蓋、紐扣。在整個主題游戲活動中,“百寶箱”成了幼兒游戲時最喜歡的“寶貝”,有幾個最喜歡動手操作的孩子經常到百寶箱去翻找自己喜歡的材料,每每他們都會興奮地討論用生活化的材料怎樣制作小汽車。生活中的材料是孩子們最常見的,可以激活他們的已有經驗,促使他們不斷擺弄材料,實現深度探索。
二、尊重幼兒差異,有序投放低結構材料
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幼兒在動作發展、認知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以兒童為中心的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背景下,我們必須尊重每一個孩子,從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投放材料,從而使他們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創造下一個“最近發展區”。在循序漸進中,一步一步增加難度,通過不斷挑戰提高自身的發展水平。[2]如在“汽車總動員”的主題游戲活動中,一開始,有的教師根據孩子們玩賽車的游戲,就投放了不同材質的跑道引導孩子們玩游戲,包括石子路、瓦楞紙、棉花等生活化的材料,孩子們擺出平行的跑道并鋪上自己喜歡的材料,在比賽中孩子們主動發現不同材材料的跑道車子的速度不同。起初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隨著游戲時間的延長有的孩子感到厭煩就離開了。仔細分析后,我們發現由于這次提供的跑道材料大多適合孩子們玩在馬路上開車的游戲,沒有真正引起孩子們探索斜坡角度的大小與速度之間的關系這樣一個目的。于是教師對材料投放進行了調整:先投放少量而平整的KT板跑道,引導孩子們探索斜坡角度大小與速度之間的關系;接下來,再增加材質不同的材料,讓孩子們探索跑道阻力大小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可是問題又來了,孩子們手上的小車車型不同,對孩子們進行科學探究帶來了干擾。于是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游戲需求不斷進行調整,以引導幼兒達成探究目標。
三、低結構材料玩法多樣,探索“一物多玩”
在游戲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積木類的材料百玩不厭,尤其喜歡玩沙、玩水等游戲,究其根本原因是這些材料趣味性強、可變性強、操作性強。而那些高結構的材料,如小桶、玩具汽車等有固定的結構,孩子們一時感興趣,玩玩就丟棄了,原因就在于“變”與“不變”。低結構材料具有多變性,帶來了更多的未知,有利于引發孩子們探究的欲望,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有利于調動他們的思維。如在孩子們的眼中,材料“百寶箱”里的那個飲料瓶不但可以是娃娃家里的奶瓶,還可以是采訪游戲中的話筒,甚至可以作為消防游戲里的滅火器。一組飲料瓶在數學游戲中,就變成了“數的分合”的操作材料,就是排序游戲中的道具,是探索疊高游戲時的玩具。低結構的材料玩法多樣,我們要鼓勵孩子們探索“一物多玩”,發掘低結構材料的多種玩法,通過不斷變幻的操作方式激發孩子們的游戲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水平。同一個低結構材料,在不同的游戲中將達成不同的教育目標。低結構材料在生活中非常多見,游戲中使用低結構材料不但可以豐富游戲的內容,也可以減少教師制作玩教具的時間。對于教師和孩子來講,是一種雙贏的選擇。
低結構材料可塑性強,有多種組合與玩法,對幼兒的限制較少,有利于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發展需求選擇游戲材料與玩法,從而促進他們富有個性地發展。本文對于生活化低結構材料在幼兒游戲中的應用進行了經驗總結,期待著為相關研究與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玉花.區域活動中低結構材料的投放與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32.
[2]程小燕.杯子暢想曲——我的低結構材料的故事[J].當代學前教育,2018(0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