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東杰

【摘 要】目的:了解肺康復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實施肺康復護理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FVC、FEV1、FEV1/FVC值以及生活質量值均更高,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肺康復護理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護理中能實現生活質量的提升,促其肺功能指標得到改善,利于病情康復。
【關鍵詞】肺康復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23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屬于臨床常見疾病,急性期發作主要是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但進入穩定期后僅藥物治療已不能滿足病患康復需求,故而我院臨床護理管理中引入了肺康復護理干預模式且被認定為穩定期COPD非藥物治療的可行方法。現將護理過程的相關資料進行總結,并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湖州市福音醫院接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選取23例作對照組,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齡46-68歲,平均年齡(60.1±0.2)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3±0.1)年,另從2018年3月至12月本院接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選取23例作研究組,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齡44-65歲,平均年齡(59.2±0.4)歲,病程0.4-6年,平均病程(3.4±0.4)年,兩組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2011年版)[1]中COPD穩定期診斷標準,且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符合本次研究調查要求。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用藥護理、飲食護理、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與對照組相同)基礎上輔以肺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即:
(1)吸氧護理。為確保病患呼吸道順暢,責任護士需結合具體情況實施持續低流量吸氧治療,氧流量維持在1-3L/min,預防氧中毒。
(2)呼吸功能鍛煉。①立式呼吸。病患站立,雙臂上舉時以鼻慢慢吸氣,雙臂放下后縮唇慢慢呼氣;②縮唇呼吸。病患以鼻深吸氣,呼氣時把口唇縮起做魚嘴狀慢慢將氣體呼出,2-3s/次,呼氣4-6s;③坐式呼吸。雙腿盤坐雙手放置在兩膝蓋,全身充分放松,以鼻慢慢深吸氣,口呼氣,開展深呼吸;④吹氣球式呼吸。以鼻深吸氣,再一鼓作氣吹脹氣球,放氣后稍作休息繼續吹,以不感到勞累為宜;⑤腹式呼吸。協助病患取臥位,將雙手放置在胸部和腹部,以鼻慢慢深吸氣,保持腹部肌肉松弛,橫膈下降,手感覺腹部凸起上抬;吸氣以口慢慢呼出,膈肌松弛,腹肌收縮升高腹腔壓力,膈肌抬升,肺部組織壓縮,呼出氣體,腹部凹陷。
(3)肢體功能鍛煉。運動鍛煉屬于COPD穩定期病患肺康復治療的關鍵內容之一,可促其呼吸機耐力與肌力增強。①上肢鍛煉。手提0.5公斤物品,做超過肩部的各方向活動,物品重量慢慢增加,3次/日,15-20min/次;②下肢鍛煉。以慢跑、散步等方式開展下肢有氧鍛煉,以飯后1h為宜,運動量以感覺不累為宜。
(4)胸部擴張訓練。保持雙膝彎曲讓腹部充分放松,把雙手置放于胸部與腹部,以鼻子吸氣,吸氣時胸部擴張,時間約4s,屏氣時3s,以嘴巴呼氣,呼吸時間約8s,如此則是1組訓練,3-4組/日。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后肺功能指標、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其中肺功能指標包括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與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而生活質量經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開發的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ORTC QLQ-C30)評定[2],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值的處理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經t檢驗,P<0.05代表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根據下表1里的數據值能夠發現,研究組患者干預后FVC、FEV1、FEV1/FVC值以及生活質量值均更高,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一種典型的以持續氣流受限為主的能夠預防與治療的疾病,典型特征即反復發作、久治不愈,且多伴有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發病率與病死率均相當高,為患者帶來極大痛苦,降低了生活質量[2]。COPD急性期發作時通過藥物治療可使病情得到控制,但進入穩定期后治療的關鍵則是對患者實施康復鍛煉,改善肺功能,而肺康復護理剛好能滿足該要求。
在本文里我們對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后FVC、FEV1、FEV1/FVC三項肺功能指標分別為(2.73±0.64)v/L、(1.61±0.27)v/L、(0.63±0.04)φ,生活質量為(71.28±1.83)分;又對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從吸氧護理、呼吸功能鍛煉、肢體功能鍛煉、引導患者做胸部擴張訓練等著手予以肺康復護理,結果發現干預后患者FVC、FEV1、FEV1/FVC三項肺功能指標分別為(3.77±0.62)v/L、(2.12±0.75)v/L、(0.73±0.06)φ,生活質量為(88.35±2.07)分,這充分凸顯了肺康復護理在該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優勢。故而我們認為肺康復護理作為成本低但收效高的非藥物治療方法,應用于阻塞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護理管理中可取得滿意效果,有必要繼續大力推廣開展。
參考文獻
衛生部醫政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2011年版)》[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2,4(1):69-76.
邱彩鋒,趙繼軍.QLQ-C30的應用及計分方法[J].國外醫理學分冊,2005(8)24:7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