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萍 朱方石
【摘 要】脾、胃皆為消化器官,脾胃學說在各中醫學著作中均有提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脾虛證的診斷標準已逐漸準確。對于脾虛證的治療除了現代醫學的對癥治療外,應用傳統醫學脾胃學說的理念可以進一步鞏固治療效果,幫助患者調理脾胃。
【關鍵詞】脾胃學說;脾虛證;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22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274-02
脾胃學說在中醫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理解脾胃學說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脾胃病,脾虛證在脾胃病中較為常見。脾虛證的治療大多依據脾胃學說的觀點調治脾胃,脾胃學說認為調理脾胃應順其升降,調其陰陽,以達到脾胃調和的狀態[1]。關于脾虛證的治療現大多提倡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眾多研究認為應注意現代研究結果并兼顧中醫傳統理念,中西醫結合,共同調理。
1 脾虛證的臨床診斷
1.1脾虛證的實驗室指標
通過現代實驗室研究手段,脾虛證的本質已經基本清楚。大多研究表明,脾虛證的本質是患者胃腸功能障礙導致免疫功能和營養狀態失調,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2]。雖然脾虛證在生理、病理形態、生化指標等方面都有較多的特異性表現,但公認最具特異性的客觀指標為唾液淀粉酶活性實驗和木糖吸收實驗。且嚴巧鋒等[3]的研究認為尿木糖的排泄率與患者的癥狀組合之間存在一定聯系。
1.2 脾虛證的中醫診斷標準
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有一個脾虛證的診斷標準,主要內容為:舌胖嫩或淡、有齒印,納差、脈搏細弱,肢體倦怠,食后飽脹,大便時溏時硬或溏,以上癥狀為主癥,有時患者還伴有一些次癥,一般有2-3個主癥并伴有2個次癥即可診斷為脾虛證。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診斷標準也不斷細化,后逐步將脾虛證分為氣虛證和脾虛證,且將實驗室指標作為輔助診斷參考。2002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了相應的療效診斷標準,脾虛證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更加規范[4]。而國內諸多學者則認為同一診斷標準在實施方面可能有些困難,有些學者提出了“脾虛綜合觀”的觀點,希望進一步統一脾虛證的診斷。
2 脾虛證的研究現狀
脾臟不但是消化器官,在免疫系統、循環系統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有較多研究認為脾虛是多種疾病的原因。在脾主運化方面,脾虛證多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時應注意健脾和胃。而危北海等[5]的研究認為,雖然潰瘍病的發生主要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關,但其本質也是由于脾胃失調,在治療時應治其根本,注意健脾溫胃,可選擇黃連湯、四君子湯等。此外,在脾統血方面,有不少學者認為脾不統血癥的出現與血小板的功能障礙有關,由于此癥發病急,因此首先應及時應用現代醫學的方式治其標,再輔以四物湯、四君子湯等治其根本。關于脾虛證的臨床研究還再不斷的深入,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脾虛證的重要性,正在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認識脾虛證。
3 脾虛證的治療
3.1脾胃學說的臨床應用
脾虛證累及患者腸胃,影響患者營養代謝的免疫功能,由于其病程長、復發率高的特點,導致臨床治療效果不佳。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中將“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為土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脾胃學說作為重要的傳統中醫理論,在調治脾胃方面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依據脾胃學說,調理脾胃應順其升降、辨其陰陽,達術柔肝。邱海云等[6]的研究認為調理脾胃首先應解決中焦痞結的問題,加強運動機制,可選用中經創半夏瀉下湯進行治療,緊抓心下痞這一特征進行治療。脾胃功能的協調應是脾陰脾陽、胃陰胃陽的相互調和,脾陽傷則易出現津枯便燥之證,而脾陰傷則易出現便溏、腹脹等癥,面對脾陽傷應注意淡味滋養,脾陰傷則應溫補
脾陽。
3.2脾虛證的辨別
孔令彪等[7]的研究認為脾虛證依據臨床表現可辨證分為相對脾虛證和絕對脾虛證,脾虛證的患者大多納差、倦怠無力,但體型瘦小者與體型肥胖者之間還存在一定差異。相對于體型正常者而言,瘦小者為絕對脾虛證,而肥胖者則是虛實混雜,其脾胃功能與正常體型者相比是正常的,因此是相對性脾虛證。對于絕對性脾虛證應以健脾為主,而對于相對性脾虛證患者則應仔細辨別,化痰降濁和健脾同時進行[8]。對于脾虛證的鑒別在臨床治療中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相對脾虛證,由于其虛實夾雜,正虛邪實,因此應注意辨別,分清主要矛盾,對癥下藥。
3.3 脾虛證的用藥
用藥如兵,孔令彪等[9]的研究認為治療脾胃病在于調控中州,醫者用藥正如戰場點兵,治療脾胃正如逐鹿中原。對于脾虛證的治療多在于健脾扶正,健脾益氣,鼓舞中州為治療之上策,而驅邪則為下策,而中醫方劑六君子湯、黃芪建中湯等皆可用于脾虛證的治療。清代林佩琴 《類證治裁·脾胃論治》中亦提及脾胃調治之方法:“脾胃論莫詳于東垣,其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諸湯,以勞倦內傷為主,故用人參黃芪以補中,白術蒼術以溫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陽,陳皮木香理中宮之氣滯”。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脾虛證的臨床表現與胃腸功能障礙、膽汁反流的情況相似,可以選擇理氣藥和促進胃腸分泌的藥物。藥理學研究證明佛手、陳皮等藥物均可促進胃腸分泌,倉木、草豆蔻等藥物可促進胃腸蠕動,適當添加此類藥物均可達到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陳凱華. 脾虛證微觀指標同步檢測及其與癥狀相關性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7.
周滔,申青艷,牛柯敏.危北海——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的開拓者[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36(02):146-148.
嚴巧鋒. 尿木糖排泄率與脾虛患者癥狀組合關系的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
胡玲,陳冠林,陳蔚文.脾虛理論及其應用——脾胃學說傳承與應用專題系列(4)[J].中醫雜志,2012,53(14):1174-1177.
張萬岱,周福生.廣東中西醫結合脾胃學說研究的回顧和展望[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全國中西醫結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會論文匯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11:209-217.
邱海云.中醫脾胃概論及脾胃學說的臨床應用[C].甘肅省中醫藥學會.甘肅省中醫藥學會2010年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匯編.甘肅省中醫藥學會:甘肅省中醫藥學會,2010:419-421.
孔令彪,陳陽,李穎.絕對脾虛與相對脾虛的探討[J].北京中醫藥,2011,30(11):832-833.
鄭軍,李敏,胡錦麗.溫振英論中醫脾胃學說在兒科臨床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04):300-302.
孔令彪,江琪,董明霞,陳陽,李穎,葛楠,危北海.中醫脾虛證研究的現狀和展望[J].北京中醫藥,2008(09):73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