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欣
摘?要:新的課程標準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目標的表述為: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學習,學生能夠具有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是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首要也是最基本的素養。本文從解讀方針政策、結合社會實際、組織實踐探究三個角度提出了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把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培育;政治認同;教學對策
高中政治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政治認同是高中政治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素養,因此,研究如何實現課堂轉型以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應是當下政治教師的題中之義。根據心理發展規律,人們對一事物的認識需要經歷“知”(了解、理解、掌握)、“信”(相信、信任、信仰)、“行”(擁護、維護、發展)等環節。[1]因此,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應從思想認同出發、促進學生的情感認同、最終實現其行為認同。
一、解讀方針政策,澄清政治認識,增進思想認同
十九大以來,高中政治教材進行了更改和完善,加入了很多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可以說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都是高度概括的。然而高中生課業繁重,時間較少,對時事政治不夠重視,而且思維能力還處在發展中,因此很難理解政策的內涵,在學生眼里,這些方針政策非常枯燥拗口。因此學生對這些方針政策的認識可以說是囫圇吞棗,甚至曲解了政策的意義。缺乏對方針政策的正確認同,想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同我國的制度、道路和文化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想要增進學生的政治認同,需要先從方針政策入手,結合課堂教學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消除學生的困惑。
比如,在《必修一經濟生活》中的第十課第一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中,提出要振興我國的實體經濟必須堅持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就是我國進入新時代后經濟發展的新政策,其本質是通過技術創新,把生產從以前的粗放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從而提高產品的供給質量,促使產業升級轉型,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實體業發展的動力問題。此外,供給側改革助力企業健康成長、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以及居民的就業和生活。因此,從本質上來看,供給側改革反映了我國的國家性質,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前收集相關資料來設置問題探究環節,引導學生挖掘方針政策背后的現實意義,從思想上認同我國的政治體制、道路和文化。
二、結合社會實際,辨析價值,促進情感認同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網絡和新媒體繁榮發展,各種信息都可以輕松獲得,學生可以各種途徑了解到國外的政黨制度、發展道路、理論等,不免會產生疑惑:我們國家為什么不采取國外的制度或者做法呢?如果在政治學習中,教師只關注教材內容,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或避而不答,那么學生的困惑就難以消除,會覺得政治就是公式化的冷冰冰的,沒有溫度的知識的堆砌,難以從心里上、情感上產生對我國政治制度、道路和文化產生認同感。因此,教師應通過立足于生活實際,設置中外社會發展的對照組,讓學生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討論辨別,從而去偽存真,明辨是非,消除困惑,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并從情感上激發對我國政治制度、道路和文化的認同。
比如,在講到《政府的責任:為人民負責》這一課內容時,就可以向學生展示兩段材料,對比在爆發新冠疫情之際,中外政府的不同做法: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李克強總理第一時間奔赴武漢了解武漢抗疫的具體情況、召開會議部署新冠病毒的防控安排會議、抗疫過程中,面對疫情“一問三不知”的黃岡市衛健委主任被免職等等;而美國爆發新冠疫情之后,特朗普總統與多個州長互相推諉,互相指責,缺少抗疫的實際行動。隨后設置一系列問題:面對疫情,中國和美國領導人都各自做了哪些事情?李克強總理為什么去武漢?為什么對黃岡市衛健委主任進行免職?美國為什么不積極抗疫而是相互指責呢?在這些問題的討論中,促使學生通過對比進行價值辨析,認識到美國并不是所謂世界上自由和民主的燈塔,而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學生自然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選擇,認同黨的領導,對我國政黨產生正面的情感。
三、組織實踐活動,外化于行,實現行為認同
培育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最終落腳點是行為認同,就是將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外化為自覺的政治行為,實現知行合一,以實際行動來踐行對我國政治制度、道路和文化的認同。因此作為政治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模擬人大代表選舉、模擬聽證會、辯論賽、模擬基層民主選舉、組織辯論會、主題探討、社會調查、小組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政治行為的踐行之中,把對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真正落到實處。
比如,可以開展主題探究,探討政治行為。在講到《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一課時,筆者在班級組織了“淺談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為主題的小組辯論會,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發展中的成績、不足、優勢、限制條件等,展望國家發展的未來。然后談談作為青少年,在未來國家發展中能做些什么,應該做些什么。最后讓學生寫下與此相關的夢想計劃書并把此作為課后作業。通過這種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政治認同感,并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對自己如何踐行政治行為有了明確的認識和計劃,引導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總之,作為政治教師,我們要深刻領悟思想政治課在立德樹人中的地位,要通過教師的不斷提高和課堂的不斷改革,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讓學生真正產生政治認同,不斷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式華.論思想政治學科“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J].中國德育,2017(7):67.
[2]陳曉晶.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政治教學分析[J].內蒙古大學學刊,2018(4).
[3]劉娟婷.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動課堂教學構建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14).
★ 本文系咸陽市2019年基礎教育課題《高中生政治學科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課題編號xyjjkk2018113,子課題《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