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隆
摘?要: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課堂教學以及學生需求,廣大教師都在優化課堂教學思路,探尋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教學手段。本篇文章中,筆者以高中物理教師的身份,闡述如何才能構建出高效的物理課堂。
關鍵詞:高效課堂;高中物理;教學活動;學生;興趣;積極性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高效性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因此,在新課改浪潮下,高中物理教師開始嘗試一些新手段和方法,并將之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希望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來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在已經優化了教學策略的高中物理課堂中,學生除了能夠高效地獲取物理知識外,還能夠逐步認識到學習物理知識的真正意義。
一、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高中物理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主要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但是很多物理現象、概念歐哲規律都來源于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生活與物理教學聯系在一起。情境教學手段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師生的高度認可,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通過創設生活教學情境,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件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促使他們能夠學會從生活出發到達物理學習目的。
例如,學生在學習“萬有引力定律”內容時,高中物理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展開教學活動,激發出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一上課,教師便問道:“同學們知道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為什么會有旱季與雨季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經驗開始討論此話題,教師隨之說道:“這些問題的解答都與太陽、月亮、行星、恒星等天體運動有關,大家想要知道有什么關系嗎?”學生興趣高漲起來,齊聲道:“想!”教師隨之由牛頓探究蘋果落地現象引出開普勒定律,展開教學活動。在討論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話題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愿意積極參與其中,并且對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聯系的學習興趣很濃烈,物理教師憑借此點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物理學習效率。
二、借助微課講述重難點知識,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微課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微課,就是微小的視頻課件,它主要以短小和精悍著稱,得到了眾多教師的高度認可。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講解物理重難點知識,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還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學生通過多次觀看微課視頻,既可以快速獲取物理知識點,也可對物理知識的進一步探究和學習產生濃烈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其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學生在學習“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內容時,高中物理教師借助微課講解重難點知識,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課上,物理教師先由勻速圓周運動知識導入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講解向心力的概念和方向時,物理教師則是借助微課展開,將一個小球的一端固定后使之做運動圓周運動的過程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同時配上話外音:“小球做圓周運動地由于受到了一個指向圓心的合力的作用,這個力便是向心力,它的方向一直指向圓心,時刻在變化。”在學生逐漸融入到學習氛圍中后,物理教師又逐次將向心力大小的計算公式,以及向心力大小的計算公式等重難點內容通過微課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之通過觀看視頻高效地獲取物理知識,進而提升他們課堂學習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提高學生探究積極性
高中物理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主要內容都是通過實驗驗證與探究的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實驗教學。但是,由于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些物理實驗沒辦法在課堂中開展,因此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來演示實驗。多媒體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輔助工具之一,物理教師可以憑借多媒體將一些復雜的并且在課堂中無法實現的實驗以視頻的形式演示給學生,促使學生能夠觀看演示實驗認識到物理實驗探究的重要作用,同時提升自身實驗探究積極性,為取得高效的物理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學生在學習“動能定理”一節中關于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內容時,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逐步提高學生實驗探究熱情和積極性。課上,物理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如何獲得速度和動能”后,便通過多媒體播放了應用氣墊導軌、光電門、橡皮筋、滑塊等器材探究速度和功的大小的實驗。在播放實驗過程中,教師還將演示實驗的數據展示出來,引發學生共同思考功與速度大小的關系,并由此引出動能和動能定理。學生在觀看演示實驗時注意力十分集中,將自己與演示實驗融為一體,積極思考其中的問題與困難,探究積極性和物理學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將新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促使學生能夠在趣味性較濃的物理課堂中高效地獲取物理知識,同時也要逐步養成物理思維和善于思考和總結的良好習慣,為以后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向紅.優化教學策略,推進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創建[J].考試:教研版,2012(1):81-81.
[2]黃信.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分析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J].中外交流,2018,000(023):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