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玫婕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當前一年級小學語文課堂中,對課堂教育時間進行充分利用,提升學生建構知識的興趣,成為每一位教師努力的方向。對此,筆者提出有效導入、差異施教,以及游戲教學等策略,淺談如何切實實現一年級小學語文課程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導入;差異;游戲
在以往的一年級語文課堂上,教師認為學生的文學素養較弱,學生也不具備對語文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多采用“師講生聽”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單向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顯然,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學生處于課堂上的被動地位,對語文知識進行建構的熱情也不高漲。所以,為了改良以往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對一年級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習的質量,教師有必要變革傳統語文課程的教育策略,注重導入環節,施教環節的優化設計,以便提升學生對語文內容的學習積極性。
一、有效導入,吸引注意力
導入是教師在課堂施教中的第一環節,基于導入環節,學生也會對新課產生一定的印象。如當導入的環節相對風趣、幽默時,學生也會基于這樣的形式形成積極的印象,從而增強對新課進行探究的欲望。而當導入的方式相對傳統和單一時,學生也會形成疲憊感,以至于減弱對知識進行繼續學習的動力。所以,在向學生教授一年級的語文知識時,教師也應當主動地進行導入環節的有效設計,讓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就被吸引目光,以便在凝聚注意力中提高學習語文知識的效果。
例如,在《小書包》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猜謎的方式來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課程的有效導入。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詢問:“你們喜歡猜謎語嗎?”在得到學生肯定的答復后,教師向學生提出一些謎語,如:“像糖不是糖,有長也有方……”“有方有圓,肚里有筆,……”讓學生猜測這些謎語的答案。在學生猜出“橡皮”“鉛筆盒”等答案后,教師再順勢為學生引入本節課的主題,進行有序施教。顯然,通過謎語的猜測,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極大地調動。之后,學生也會基于高漲的情緒,主動地參與到本節課的學習中,奠定有效學習的基礎。
可以看出,在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進行有效的導入,能夠在課堂的開始就給學生帶來一個積極的學習體驗,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增強教育的質量。
二、差異施教,滿足個性化
縱觀當前語文課程的教學我們可以看到,當教師采用同樣的教育手段,向學生講解了語文知識后,學生所給出的反饋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語文知識,而有的學生則需要消耗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同等的學習狀態。因而差異化的學習效果也使得學生形成心理上的不同感受。對于學習效率較低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語文知識進行建構的興趣也會相應地降低。所以,為了有效地提升整體語文課程的教育品質,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為學生設定差異性的教育任務和學習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例如,在《大小多少》中,教師可以先結合本節課中教授的內容,向學生設定一些相關的填空題和問答題,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緊接著,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對學生的文學素養進行判斷,并以此作為對學生進行分層施教的基礎。緊接著,教師向學生安排差異性的教育內容。如針對語文知識儲備量較高的學生,教師設定一些偏向于實踐和應用方面的學習任務;而對于能力稍弱的學生,教師則設定一些偏向于基礎層面的任務,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對基礎生字有一個健全的認知。
顯而易見,學生在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學習方式中開展學習活動,能夠肯定自己的學習價值,堅定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信心,從而在維持學習動力中減小彼此之間的差異,提高學習的質量。
三、游戲教學,構建趣味性
游戲對學生具有較高的吸引力,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度過休閑娛樂時光的工具。在對學生講解語文內容時,教師有必要利用游戲的方式,豐富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講解的形式。讓學生在玩樂的同時,也對語文知識產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但是,在安排游戲活動時,教師也應當認識到,游戲活動的存在價值是為教育所服務的。所以,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平衡游戲中的娛樂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四季》中的生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本節課生字的印象。首先,教師先明確本節課的生字包含“說”“對”“是”等;其次,教師向學生講解這些生字的讀音和字形,為游戲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緊接著,教師向學生講解游戲的基本規則,并指導學生在參與游戲中,逐步加深對“說”“對”“是”等漢字的印象。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基于游戲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也可以在玩樂中提高學習漢字的印象,實現一年級漢字的優質教學。
總而言之,提高一年級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未來進行語文知識的有效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對課堂導入,課堂施教的整體環節進行優化,以便在創新教育模式中給予學生新穎的體驗,打造高品質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江錫翠.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83-84.
[2]林心香.試論如何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