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的中小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推動創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國的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大型國企、上市公司的內控工作實施的比較到位,中小企業因種種局限性,缺乏內控,或內控流于形式,從而制約其健康有序發展。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小企業必須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加強內部控制力度。在本文中,作者結合實際工作,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 內部監督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2-0076-02
一、引言
中小企業在我國市場經濟主體中所占比重非常大,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深化,中小企業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中小企業必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方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踐證明,企業的科學管理和長遠發展必須建立在內控上,完善的內控能確保企業經營的合法合規及財務信息的真實、公允;保護企業資產安全,降低經營風險;有助于提高經營管理效率,確保企業經營活動與組織目標一致等。因此,加強企業內控是中小企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分析
中小企業通常具有資金薄弱、組織結構簡單、崗位職責交叉化、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等特點,使得其管理者缺乏內控的觀念,或將內控僅僅視為遵守公司規章、制度,中小企業缺乏有效內控的情況普遍存在,作者結合工作實際總結以下幾點問題。
1.內控缺乏有效的環境保護
中小企業內控缺乏有效的環境保護,主要體現在:首先,管理層對內控工作不重視。對中小企業而言,管理層通常把精力放在拓展業務、擴大經營規模等方面,對內部經營管理缺乏重視,無內控意識或有內控往往由財務部門兼任展開,其他部門參與度不高,甚至反感、誤解內控工作,認為內控就是在監督、刁難員工,對此產生逆反心理,使得內控工作無法發揮實效。其次,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缺乏監督。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企業的戰略發展和重大決策事宜多依賴于最高管理者的主觀判斷,存在“一言堂”的現象,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加大。最后,聘用制度存在問題。在中小企業,員工的聘用關系很多是因地緣、親緣、血緣而形成的,“重關系”而“輕能力”的畸形聘用制度,往往存在員工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基于這種畸形的聘用關系,部分員工辦事只按某上級或某特定群體意愿,忽視企業的規章制度和業務流程,更甚者是為了追求某特定利益,搞上下合謀,嚴重侵害企業利益。內控環境的缺失,導致企業內控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2.內控體系不完善
(1)內控制度不完善。
隨著國家層面對內控工作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為適應大環境趨勢,也在逐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很多中小企業對內控停留在財務控制的層面,未涉及企業經營管理的其他業務領域和操作流程。有些中小企業雖建立了內控制度,但是生搬硬套其它企業的制度,而忽視自己經營發展的實際狀況。有些中小企業雖結合自己實際狀況建立了內控制度,但為了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仍會“靈活”處理各類業務,將規章制度拋擲一邊。上述種種情況都導致內控工作流于形式。
(2)對內控缺乏正確認識,執行力差,內控變成內耗。
內控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內控工作不單是財務控制,更是全面的管理控制。做好內控工作,企業全員上下應加強學習,正確認識何為內控,切實提高執行能力。我國的中小企業多是從小作坊成長起來的,管理者通常是小作坊時期的“創業者”,進入企業成長期后,自身的管理理念、知識并沒有隨之成長,面對內控工作更是無所適從。部分企業管理者認為做好內控工作就是刻板的遵守每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企業的各項預算,不容絲毫偏差,而忽視內控制度是否為企業量身定制,預算本身是否科學合理,企業外部環境是否發生變化。部分內控執行人員則將內控工作變成私人“打擊報復”的工具,打著內控的名義,對與自己有沖突的個人或部門乘機發難,如此執行企業內控工作,必然導致內控執行人員與各業務部門沖突不斷,內控變內耗,嚴重削弱企業發展能力。
3.機構簡化,缺乏有效監督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業務單一,經營規模小,出于成本等因素考慮,往往崗位設置簡單,沒有設置明確的崗位權限,一人兼兩職或多職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導致崗位之間缺乏牽制力。比如作者服務過的企業就存在過有些管理者,既分管業務部門,又分管采購部門跟倉庫部門;有些崗位,員工既是銷售員,又是開票員、收款員。崗位職責不清,部分人員權力過大,必將導致企業在合法經營、資產保全、數據準確等方面存在漏洞,影響企業正常運行及經營效率。
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內部基本上沒有設立內審部門,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者意識到內審的重要性,卻讓財務部門兼顧內審職能,導致其缺乏獨立性。另外在內審職能上,很多中小企業并不能清晰界定,認為內部審計就是會計賬目審計,在內部稽核,評價內部制度是否完善,企業各組織機構是否依法合規、順暢運行,是否高效完成組織目標方面卻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三、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1.創造良好的內控環境
良好的內控環境是內控工作的基礎,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企業內控工作的貫徹執行及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的內控環境需要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參與。
(1)提高管理者的綜合管理能力。創造良好的內控環境,首要看管理者。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在內控工作中起到絕對重要的作用,企業要選拔思想覺悟高、懂業務、善管理、德才兼備的人員擔任管理者。同時管理者要了解實施內控的意義,制訂適合企業發展的內控制度,帶頭貫徹執行,方能在企業內部樹立良好的內控環境氛圍。管理者的理念和行動能起到良好示范作用,感染員工按內控要求開展工作,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2)改善員工聘用制度,提升員工職業道德修養。企業科學合理的人事聘用政策是創造良好內控環境的必要條件。中小企業要改變傳統任人唯親的聘用關系,制訂科學、合理的人員聘用機制及選拔機制。聘用認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人員到合適的崗位。同時應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員工教育,提升員工的職業道德感,使每位員工都樹立內控的意識和概念,一舉一動都自覺按照內控制度和流程來執行。
2.建立完善的內控體系
(1)加強內控制度建設。企業開展內控工作,一定要建立規范、切實可行的內控制度。中小企業制訂內控制度要結合本企業規模結構、業務性質等因素,切忌生搬硬套其他企業的制度。同時內控工作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內控制度必須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目標、經營現狀,在執行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產生根源,并進行反饋,使得制度能不斷得以修正、完善。
(2)正確對待內控工作,切實提高內控執行力。內控工作是企業的全面管理控制工作,涉及面廣,影響力大。全體員工正確認識內控工作,才能使內控制度得到落實。內控不是乘機刁難,不是私人打擊報復的工具,內控目的是通過制約力,在企業內部形成合力,最終達成企業的經營目標。內控執行人員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工作責任感,切忌關起門來,拍腦袋開展工作。內控執行人員應深入企業的其他部門,了解企業經營目標,熟悉各項業務和操作流程,將業務與內控融合起來,才能切實提高內控的執行力度。
3.優化機構設置,加強內審監督
(1)優化組織機構,明晰崗位職責。中小企業應根據經營戰略,目前發展階段,結合成本效益原則,優化組織機構設置。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因業務單一、人員編制少,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對集權的管理模式,適當簡化機構設置,提高運營效率。但進入到成長期和成熟期后,往往面臨業務復雜、人員編制增多,集權制的管理模式不能適應企業時,管理層必須適當分權,增設機構,使受托責任層次多樣化,企業決策貼近實際工作。除此之外,中小企業的崗位職責一定要明晰,避免職責交叉,避免權力真空或多頭領導產生。清晰的崗位職責是員工的工作動力和責任約束,避免員工在工作中發生扯皮現象,有助于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能。
(2)加強內審,切實發揮監督機制。通過內部審計,可以查找企業不合規的行為,及時糾正偏差。做好內審工作應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管理層思想上高度重視,支持內審工作,保證內審的獨立性,從而確保內審工作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涉,提高內審工作的質量。其次,針對內審提出的不合理的地方,管理層要組織相關人員查找原因,尋找解決辦法,落實責任到人,并限時進行整改。最后,整改工作應常抓不懈,整改過程中要善于“回頭看”。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改后,應綜合評估整改的效果,如有偏差,則及時糾正,進行再整改。以作者工作的企業為例,因上級領導高度重視,從2017年開始,企業展開了多次綜合內審工作,發現存在制度不完善、采購未詢價或公開招標、某些崗位權責不清,權力過大等現象,經過綜合整改措施,目前基本取得了管理者敬畏法紀、規章,員工嚴守職責、制度,經營風險大幅下降的良好成效。
四、結語
內控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科學的內控體系是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生存并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保障。管理層要創造良好的內控環境,建設科學的內控體系,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推動全員參與的熱情等,才能使內控工作有序展開,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武飛,張海軍,姚海杰.關于加強中小企業預算管理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8,571(23):34~35.
[2]喻靜.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研究[J].經濟師,2018,351(5):276~277.
[3]田肖.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8,694(12):88~89.
[4]李承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447(01):53~54.
[5]李永紅.基于大數據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160(28):127~127.
[6]付之巧.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34(03):19~20.
作者簡介:
肖鳳妮,供職于珠海市公安局警務保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