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燕 紀文 楊媛媛
【摘 要】目的:探討膠州市膠北鎮衛生院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征。方法:隨機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9月來我院治療的100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為老年組,同時期在我院治療的100例非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為對照組,即非老年組。對兩組患者的RE分級及臨床特征進行對比。結果:老年組中I級、II級、II級所占百分比分別為53%、32%、15%,而對照組中I級、II級、III級所占百分比分別為57%、31%、12%同時老年組的胸骨后疼痛、反酸、胃灼熱等癥狀比對照組低,而噯氣和黑便、吞咽困難、嘔血及其他等癥狀比對照組高。結論:在臨床治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療時,需要對其RE分級及臨床特征有全面掌握,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有效的臨床方案,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反流性食管炎;治療;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原因由十二指腸液及胃內容物出現反流并進入食管,誘發食管黏膜破損,甚至引發慢性炎癥,如果未得到有效的治療甚至可能引發食管潰瘍或癌變。反流性食管炎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比較高,為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對其臨床特征進行全面分析,并制定有合理的治療方案,保證臨床療效,現對其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隨機選擇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RE患者作為老年組,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齡在61-89歲,平均(68.6±2.1)歲;同時選擇同期入院治療100例對照組RE患者作為非老年組,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在24-57歲,平均(37.3±2.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與研究,并根據中華醫學會分級系統來把內鏡下RE食管黏膜所出現的破損情況劃分為如下等級:I級。出現≥1個的食管黏膜出現了破損,而且長徑<3mm;II級。出現≥1個的食管黏膜出現了破損,未見融合性病變,而且長徑>3mm;III級。患者黏膜不僅出現了破損,而且還出現了融合性的病變,但是<75%的食管周徑。
同時采用幽門螺桿菌(HP)試紙對兩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進行檢測,如果任何一個出現陽性則可以診斷為臨床陽性。
1.3統計學方法
借助統計學軟件來統計和分析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分級和臨床癥狀等數據,計數資料借助%表示,數據對比借助t檢驗,如果P<0.05,則說兩組患者之間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反之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RE分級情況對比
通過調查與評級發現,老年組中I級、II級、II級所占百分比分別為53%、32%、15%,而對照組中I級、II級、III級所占百分比分別為57%、31%、12%,兩組患者之間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主要臨床癥狀對比
老年組的胸骨后疼痛、反酸、胃灼熱等癥狀的出現率低于對照組,而嘔血、吞咽困難、噯氣及其他等癥狀的出現率高于對照組。老年組出現胸骨后疼痛、反酸、胃灼熱、嘔血、吞咽困難、噯氣病例數為3、5、8、13、12、18;對照組出現胸骨后疼痛、反酸、胃灼熱、嘔血、吞咽困難、噯氣病例數為6、9、11、8、6、12。
3 討論
RE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我國人群患病率約為1.92%[3]。它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發病的主要機制是食管下端括約肌不適當遲緩或經常處于松弛狀態,食管對胃內反流物清除功能減弱等因素所致。老年人一方面由于食管下括約肌(LES)張力較差,賁門松弛,反流物在食管內的暴露時間長;另一方面老年人食管蠕動下降和唾液分泌減少導致食管清除作用減弱,因而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較高[2]。由于反流物主要為胃酸、胃蛋白酶、胰酶和膽汁等,傳統上治療主要是以抑酸為主,但單純應用抑酸劑,并不能促進食管蠕動與增強胃動力,更無法阻止反流物反流到食管里。最近研究表明,反流性食管炎雖與胃酸相關,但不伴胃酸增多或僅有5%~28%患者胃酸增加[3],同時部分老年性患者合并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因此,我們認為在適當抑酸的基礎上加強抗反流屏障,增加LES張力,增強食管的清除能力,加快胃排空,減少胃食管反流,是治療反流性胃食管炎的一種比較合理的方法。近年來的研究已表明反流性食道炎與部分反復發作的哮喘、咳嗽、夜間呼吸暫停、心絞痛樣胸痛都有關。由此可見,反流性食道炎對于我們的身體有很大危害,尤其針對老年人的反流性食管炎采取幽旋螺門桿菌治療顯著,能夠改善病情,通過我院對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臨床研究探討,本方案對緩解病情具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72.
[2] 李澤民,陳正言.老年反流性食管炎 78 例臨床特點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01,15(2):93.
[3] Armstrong D.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Yale J Biol Med,1999,72(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