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企業應對資產進行減值確定,實施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體現了謹慎性原則。本文闡述了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如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不能準確確定、會計人員不能客觀地做出減值判斷等。本文認為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應用對會計信息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合理地判斷出固定資產是否減值、減值多少,才能真實地反映出企業實際經營情況。未來需要進一步考慮完善市場信息,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會計規章制度更加完善。
關鍵詞: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應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2-0172-02
企業固定資產由于陳舊過時、損壞和其他經濟原因等,導致其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從而發生固定資產減值。如不及時確認減值,必然導致固定資產價值虛增,會計信息失真。所以,為了規避風險,就要對存在的風險進行合理評估,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將之化解,并對防范風險起到預警作用。本文從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確認因素、會計人員職業的綜合素質問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對財務報表的影響等方面對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應用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應用的合理完善,使會計信息的質量提高,有利于企業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于保護所有者債權人利益,有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一、研究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的必要性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對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和賬面價值進行比較,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時,確定固定資產發生了減值,需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從而調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使賬面價值可以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實際的價值。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實際是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合理地利用謹慎性原則可以真實反映企業真實的價值。只有合理準確地核算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才能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這樣才能反映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使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然而,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確定,是具有一定主觀性的會計估算,不能準確確定。在評估固定資產減值時,對評估固定資產使用情況會摻雜許多不確定因素。在計提減值時可能導致企業對利潤的操作,不能真實反映財務狀況,影響會計利益相關者作出決策。具體進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沒有具體時間規定,缺乏可比性。判斷固定資產減值是否發生減值時,一般會根據企業會計人員的工作經驗和生活經驗來判斷,所以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和職業道德尤為重要。所以,如何使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更好的確認,能準確核算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成了越來越重視的問題。
二、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可回收金額確認存在難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價格的變化和科技的進步,固定資產可能會發生減值。而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關鍵,是需確認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即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的確定主要依據價格市場和信息市場的確認,而我國價格市場和信息市場不完善,使可收回金額的確認增加難度。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為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固定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而公允價值的確定、處置費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預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公允價值的確定沒有明確的操作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獲取難度大。沒有合理的市場價格標準,信息市場也不完善,財務人員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主觀判斷沒有市場價格基礎。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確認,需要預計未來一定期間內現金流入量和貼現率,而貼現率是不確定因素,導致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金額彈性很大。因此,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很難做到客觀準確,結果會因人而異。使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沒有參照,為企業粉飾財務報表留下空間。如確定公允價值能夠及時可靠的獲得,可以防止利用主觀意識的判斷所產生的弊端,降低預計公允價值的主觀程度。
2.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企業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主要是對可收回金額的估算,而可收回金額的確認主要是靠會計人員的專業估算決定,這就需要對會計人員的職業綜合素質有較高的要求。會計制度只規定了規章制度,可具體地執行還在于會計人員,需要根據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職業道德做出判斷。但目前有些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不高,缺乏職業判斷力和會計職業道德,無法合理地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進行合理估算,從而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若企業會計人員掌握了新的會計原則與管理觀念,還能熟練運用會計評估和專業判斷技術,同時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嚴格自律,就能做好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核算。所以現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需要提高。
3.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業固定資產由于陳舊過時、缺乏維修等原因,會發生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企業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維護是否得當,主要靠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制約。固定資產的管理對固定資產減值起到重要作用,雖然企業制定了相應的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及內部考核制度,但由于管理辦法不健全,內部制度執行不到位,造成固定資產管理比較混亂,導致固定資產價值貶損。固定資產不能有效的利用,有些企業固定資產在報修、清查、報廢等處理上的監督力度不到位,沒有具體的規章制度。使固定資產出現報修不及時,賬實不符,從而不能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的價值。
4.利用減值操縱利潤
我國現行會計制度和法規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核算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這就使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帶有隨意性,因對固定資產減值核算相關制度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使企業利用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隨意操作利潤。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確定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多少,實現企業對利潤的操縱,少核算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企業利潤或多核算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減少企業利潤。進而操縱企業的財務報表,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制度和準則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作出一些明確的限制,可以有效地減少企業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來操作利潤的可能性。
三、加強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工作的對策
1.完善價格市場和信息市場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立一個有序、公平、公正的資產交易市場體系,制定合理的市場價格標準,可以使可收回金額更容易確定,也減少了企業財務人員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進行主觀判斷的市場基礎。由于缺乏規范化的市場,不能提供可比的資產價格,計提減值準備時缺乏參照。公允價值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公允價值實質就是市場價格,市場價格最為客觀,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簡便的價值來源。一個完善的資產交易市場能給財務人員提供可靠的依據。這樣公允價值就有據可依,使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和公允價值得到合理確認,從而加強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對蓄意調節利潤有了限制。
2.開展會計人員的培訓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不斷擴大同時需要的會計人員就會增加,隨之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就會逐漸被忽略。所以需要加強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指導力度,同時相關會計部門應加強重視,大力宣傳和學習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相關要點,完善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如會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應及時進行評價和討論,使會計人員加強對會計工作的認識,謹慎地處理會計工作,從而提高判斷能力,避免產生操縱利潤的行為。
3.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由于我國企業普遍存在重視資金的管理,從而忽略了企業資產的管理。對資產管理制度,沒有制定比較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使固定資產反映的價值不一定是真正的價值。若企業固定資產使用效能低下、維護不當,可能導致企業缺乏競爭力、資產價值貶損,從而影響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為此,為了提高企業資產的真實、準確,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企業應該建立健全固定資產資產管理制度,從而讓管理中有法可依,使管理資產工作規范化,提高資產的使用率,發揮資產的最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企業應當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日常維修和大修理計劃,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維修養護,建立固定資產清查制度,至少每年進行全面清查。保證固定資產價值準確反映。建立健全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合理設計固定資產減值核算程序和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流程,是企業固定資產的價值客觀真實反映,保證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企業固定資產的減值合理運用,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4.健全會計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
建立健全會計制度具有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糾正錯誤和防止舞弊,杜絕利潤操縱機會。同時對提高現代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之所以出現利潤操縱的行為,是因為目前的會計制度的不完善,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作出規定不夠明確,使財務人員判斷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時主觀性強,在實際操作中具有隨意性,法律制度的震懾力弱。因此,對會計信息造假的相關主體要明確規定其法律責任,建立違規追究制度,提高對利潤操縱者的處罰力度。
四、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相關問題越來越被重視,做好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核算工作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避免企業操作利潤,這就需要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以嚴謹并專業的工作態度,細化會計工作細節,同時加強管理和會計監督,才能提高企業的效益,保證財務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幫助財務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幫助企業規避財務風險,實現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林琳,王金榮.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準備中的運用[J].企業技術開發,2019,38(07):111~113.
[2]李文秀.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核算中的運用[J].市場周刊,2019,(04):107~108.
[3]梁進軍.淺析企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應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論,2017,(24):161~162.
[4]溫劍穎,孫慧強.新會計準則下固定資產減值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經濟,2012,(06):72~75.
[5]張建成.新會計準則下資產減值準備的應用分析[J].商業經濟,2016,(02):111~112.
作者簡介:
萬娜,供職于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