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摘 ?要:“停課不停學”是教育部為了防止疫情向校園蔓延而出臺的一項新舉措。為了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全國各地學校紛紛開展在線教學行動,但是出現了將課堂教學模式照搬照套到在線教學的現象。如何理性思考在線教學是關鍵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學校大規模開展在線教學的研究背景;其次,論述了在線教學繁榮幻象背后的真實本質,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學校教育實際情況闡述了學校在線教學的價值及可能,期望給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停課不停學;學校;在線教學;技術賦能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由于其人傳人的能力造成了全國大規模疫情。2020年1月26日,為阻斷2019-nCoV肺炎疫情向校園蔓延,國務院要求各地的各級各類學校推遲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校外輔導機構不得開展任何形式的線下教學活動。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提出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停課不停學”的意見[1]。為了響應教育部的意見,各地的大、中、小學紛紛制定了各自學校的在線教學方案,利用各種網絡工具、平臺以及資源,陸續開展在線教學活動。通過整理全國各省市出臺關于在線教學的指導意見,主要有以下幾種在線學習方式:在線直播、電視空中課堂、網絡在線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等。
疫情爆發之前,在線教學主要是由一些校外線上輔導機構開展,學校主流仍然還是線下的傳統課堂。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時,大部分學校的教師由于沒有足夠的在線教學實踐經驗,導致在線學習的效率不高,同時出現了很多將線下教學照搬到線上教學以及許多要求學生網上打卡等形式主義問題。如此大規模地開展在線教學在國內是史無前例的,毫無準備的開始勢必會出現很多教學問題,比如:學生的學習效果很難精確地評價;教學質量很難保證;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很難有效地提升;教學進度很難掌控等。當下,雖然在線教學在教育領域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在線教學的開展仍然還是形勢所迫,并非由內而生。因此,如何理性地對待在線教學是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如何明細在線教學的本質才是關鍵。
二、在線教學的發展歷程
在線教學是遠程教育的一種形式,它與傳統課堂的教學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線教學是基于媒介的一種具有師生時空分離特點的教學實踐[2]。知行堂的學習教練肖剛認為在線學習是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與科學技術進行內容傳達和知識學習的一種方式[3]。自遠程教育發展以來,在線教育主要經歷了四次發展:
第一次發展,遠程教育的興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各行業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廣播電視大學為主的遠程教育迅速崛起,從此打開我國遠程教育的窗口,逐步形成一個覆蓋全國的現代遠程教育系統。
第二次發展,開放教育的興起: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將該校的2000多門相關課程資源共享至互聯網,由此全世界便開始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2003年,我國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學校網絡精品課程資源建設項目,旨在鼓勵各高校教師共享自己的課程資源,這一項目促進了我國高校遠程教育的發展。
第三次發展,MOOC的興起:MOOC中文譯為慕課,即大規模在線課程,是一種在線課程的教學模式。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薩卡大學的喬治·西門子和斯蒂芬·唐斯基教授首次提出了MOOC同時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cMOOC課程。2011年,斯坦福大學借用了可汗學院的教學模式,自建了在線學習網站,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總注冊人數高達20萬[4],因此,《紐約時報》將2012年稱為“慕課元年”。隨后MOOCs被引進中國,在中國教育界也算是掀起了一場“大風”,國內關于MOOCs論壇、會議相繼開展,國內知名高校紛紛與美國MOOC平臺開展合作,相繼開發教學課程資源。
第四次發展,教育APP的興起: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遠程教育也進入了到了新的發展階段,“智慧教育”、“AT+教育”、“互聯網+教育”等新概念的問世,催生了大量的“教育APP”行業,其私人定制教學服務、精準捕捉用戶的學習需求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等一系列優勢,促進了在線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
盡管目前的互聯網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在線教育仍然還是以校外教育為主,學校教育仍然還是采取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進行,校內的線上教學主要是供各大高校學生進行選修的課程。
三、在線教學的狡黠
由于國內疫情的原因,全國各地學校不得不推遲開學,大規模地進行在線教學。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強調要防止各地中小學簡單照搬、套用傳統課堂教學的安排方式在推遲開學期間開展教學活動。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出現,究其根本原因是學校未能清楚的明晰在線教學的本質。
在線教學是一種有別于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它是一種師生時空分離的教學實踐[5]。在線教學的本質仍然還是一種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行為,教學行為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連續的直接互動[6],在這一行為發生的過程中,從表面上看只有教師“教”的行為,但實際上,還包括學生“學”的行為,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有這兩種行為存在。同時,評價一種教學方式的好壞也主要是依靠這兩種行為之間相互作用后的效果。在線教學方式是在師生之間存在時空分離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師與學生通過互聯網鏈接,無法面對面的交流,因此,如何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在線教學的關鍵,換句話說,教學質量的保證是在線教學的難點。傳統課堂教學是發生于同一時空下的教學行為,師生之間可以對彼此的反應進行各自的調節,不斷地優化各自的行為。但是,在線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完全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發生,無法監督學生學習而導致一部分學生未能有效地學習。
綜上所訴,在線教學是不能按照平時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來進行交互的,由于時空的分離,學生對教師的交互感覺會變得十分弱化,必須通過措施來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交互感覺,達到學生有效地學習地目的:措施一是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平臺與學生進行實時交流互動;措施二是設計合適學段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與學習資源進行交互;措施三是學生之間的交互。以上措施都被大量的研究證明,基于以上措施的在線學習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目標。
但是,在解決如何使師生之間有效地互動之后,在線教學仍然還有核心的問題需要解決: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學生的在線學習環境。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也特別強調禁止各地幼兒園開展在線教育,也是考慮到幼兒園學齡階段的學生不具備自我管理能力。但實際上,無論任何學齡階段的學生都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學生的在線學習環境也同樣重要,在各種資源分配不均勻的當前,貧困地區的學生無法開展在線學習。因此,開展在線教學除了貧困地區的設備條件不足以外,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由此可見,在線教學不單單只是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簡單地照搬照套,而是掌握在線教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進行教與學的良性互動的行為。
在線教學一直是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相關研究者也有許多研究成果,但是疫情的突然到來反映了學校教學對于在線教學這方面仍然是處于空白狀態,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這一現象是否可以當作一個“警鐘”告誡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者,在技術浪潮的影響下,研究更應回歸到教育和技術的本質。大量學術論文頻頻高呼技術需要變革教學,萬萬沒想到,在線教學出現的方式竟是靠如此之境地。疫情過后,學校教學會回到“傳統”,在線教學依然會被“遺忘”。任何一件事物被貼上“傳統”的標簽就會成為過時的代名詞,教育系統是整個社會系統較為復雜的系統之一,該系統內的任何結果都是人們理性選擇而造成的,一味的追求創新和不顧歷史的教訓,那么其結果只會背道而馳。技術會不斷地創新,但教育系統的發展遠遠跟不上技術的革新,人作為該系統的主體,其復雜程度遠遠高于其他領域。這一次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所暴露出的問題,恰恰也說明了雖然我國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對整個教育系統的作用微乎其微。任何一種教育技術的出現其初衷都是為了促進教育教學,我們應該明白技術已經不是現階段需要研究的問題,放眼望去,我國的教育技術在全世界已經屬于領先地位,重要的是技術的有效應用。
四、學校在線教學的價值及可能
學校在線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被提出來,肯定有其利用的價值,但為了其健康地發展,應理性地思考和批判。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類與自身環境之間的困境,在線教學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有限的教學環境對教育系統的主體的直接限制。特斯勒的復雜守恒定律指出:技術本身的復雜性的增加會使相關用戶使用更加容易[8]。在線教學的理想發展狀態是,各種技術的應用能夠獲得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的前提下,師生的教學可以付出更少的時間和精力。簡單的來說,師生投入相同的教學時間和經歷,學習效果比之前更好。如果使用在線教學只是簡單轉移了勞動力和位置,如只是簡單的將課本知識搬到網絡平臺上;將課堂教學的模式照搬到網絡平臺等等,顯然,這些不是“在線教學”的本意。
筆者了解到,銀川市部分學校推出了中小學空中課堂的電視方案,詳細到具體的、統一的直播課程表,學校擔心網絡不穩定,采取電視的方式更穩妥,擔心一線教師對在線教學不熟悉,便同意安排全市相關經驗豐富的老師錄制課程。仔細想想,學校采取這樣的行動初心是好的,但是他們忽略了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互動和合作。僅靠電視節目的單向傳播以及滿滿的課程表,如何確保學生的狀態?屏幕后面的學生是否在認真聽講?采用電視進行在線教育已經被大量實證研究證明其教學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學校開展在線教學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畢竟技術對教育系統的作用具有慢性特征[9]。一種教學的方式轉變不僅僅是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需要基于這種方式的特征去重新設計課程。在線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所在,不僅僅是解除時空的限制,還有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多元的師生、生生交互,更真實地社會學習環境以及更多樣地數字化創造。在線教學跳出了我們原本教學方式的圍墻,但卻被我們固定思維的大圍墻所束縛。
學校沒有在線教學的相關經驗,部分學者呼吁“去學校化”的教學模式在當下暫時“實現了”,但實際效果真的如人所愿嗎?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的學習自由度被被放大了,學習的時間被靈活化了,學習的選擇更加多元了,師生的互動更多向了。因此,我們需要研究的是學生如何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習。現處在信息時代,大部分人缺少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也有大部分人并不擅長獲取信息、加工整合、遷移應用以及缺少數字化表達與創造的能力,因為,當下的教育并沒有給他們太多數字化學習的機會。學生缺少的不僅僅是信息素養,而是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
五、結束語
《萬萬沒想到》這本書記錄了一個美國的研究組織花了10年的時間調查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成績影響因素。他們得出結論:影響一個人以后的命運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律,與智商、背景、天賦無關。任何一種教學方式的出現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但在線教學面臨的困境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否與之匹配。無論技術如何的革新,但教育的主體依然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的本質依舊是培養人的一項活動。疫情阻礙了學生進入學校進行學習的腳步,但是學習不應該只發生在學校。在線教學僅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而已,更重要的是學習是否有效地真正發生。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應考慮的是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2020春季學期延遲開學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7 _416672.html,2020-01-27.
[2] 教育部.教育部: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9 _416993.html,2020-01-29.
[3] 芥末堆.[企業捐贈]停課不停學[EB/OL].https://www.jiemodui.com/N/113020.html,2020-01-28.
[4] 張敬濤,劉德亮等.中國教育信息化直面SARS的行動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