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摘 ?要:對于大學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面對初入社會的各種誘惑和挫折,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格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格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認識、觀點和態度等,同時也影響了學生三觀的形成,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成長,高校需要重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人格教育,通過教育教學對大學生人格作出合理的、正確的引導。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人格的發展與個人心理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只有完善個人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進人個的人格發展,因此針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原理與原則應更加地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人格的教育也是學生的德育展現,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才能更好地展示人格的特征。學生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原理是相互促進的,具有教育性一致性的,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發展。
一、當前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原理與原則不足之處
(一)教學方式有待創新
對于當前的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心理原理與原則還存在許多的問題,然而,在教育上許多的形式都是以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來傳遞給學生的,或者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對學生傳輸,這些教育都是比較傳統的教育方式,普遍的教學方式都是對學生進行講授理論和道理,所以并不能對學生人格的教育與心理教育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然而,教育上需要通過傳統的形式不斷地進行創新,通過多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在人格教育上和心理健康教學有所提升。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原理與原則是擁有一致性的,因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事例或情景讓學生以概念性的問題來進行活動的感知,從而讓學生通過感受產生到心理因素的效應,這個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更多的人格感知,從而在活動中也會對人格的發展上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二)過分重視知識傳授
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的任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大的壓力,而學校在教學上卻很少注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發展,而會把重點更放在學習上,然而長期重視學習的環境,很多學生在人格發展上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大學生在學習上面很多的東西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對自己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讀書期間,學生的壓力是不斷變化的,再加上大學是一個社交的小社會圈,學生之間的相處也對學生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針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個人人格發展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從而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原理與原則作出更合理的引導。每一個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中的收獲都是不一樣的。一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是非常優秀,但是在生活中卻存在著一些欠缺,一些挫折或打擊會影響到三觀的形成,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人格發展。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學校需要重視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重視人格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
二、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原理與原則
(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可以有目的地針對大學生人格教育與心理教育作出相應的專研,為培養學生人格和心理創新教育方法。同時,老師也需要多關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組織開展相應的校內活動,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和引導學生建立人格的發展方向。例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組織開展一些有利于人格發展的活動,讓學生明白什么是人格、人格形成的過程以及人格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在人格與心理發展上有更加完善的可發展性。
(二)教師做好示范表率作用
在教育當中,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是學生的榜樣,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來看,大學生處于一定的自我意識階段,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力,能獨立分析和判斷身邊的事物,但是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人格不太穩定,也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干擾,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學生傳遞正面的影響,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人格明確個人發展方向和目標。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所傳遞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給學生傳遞一些積極動力和能量,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進取,促進學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原理與原則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束語
根據上述分析,為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原理與原則,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需要注意學生的人格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讓學生在人格原則上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自律習慣,得到健全的心理發展,同時也為今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學生能從中理解和體會如何進行自我人格發展,從而通過心理發展因素能夠明白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和壓力管理能力,樹立積極的目標,在人生的發展前景上能夠學會自立、自愛、自我計劃和有生活的方向等,在人格發展過程中能找到正確方向,提升心理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浩.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深思[J].長江理工大學學報,2019(4):65.
[2]簡華,胡韜.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經驗及啟迪[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