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疫情影響,教師的教學陣地由教室轉移到了網絡。有老師自嘲說,線上教學讓自己成了“主播”,當“主播”太累,開始想念過去在學校上課時忙碌的日子。而這自嘲,反映了這些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偏差:一是忽視了教學活動的中心,二是混淆了教學活動的目的。說白了,這樣的線上“主播”只是換了授課地點的不合格“主講”。這種現象的出現源于教師對其自身角色認識的錯位與異化,教師應該溯本清源,找準自己的定位。
說到底,教學活動是為了學生的教育活動,教師在其中參與的一切活動的意義也在于此,因此,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線教學的設計必須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必須從常態課堂教學下的內容導向向學習導向轉變,因此教師必須更突出地變成學生進行在線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努力促進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意義學習和深度學習。對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要積極調動和引導學生自己去做;對學生自己難做的事,教師要靈活設計教學,提供資源,創造條件,讓學生充滿信心地嘗試著去做。
主播活動的主體是主播自己,主播按照預設的內容或劇本進行,其他人的參與更多是靠自愿自主。而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精力、情感、心理和智力等的參與程度,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一般中小學生來說,教師是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另一方面,教學活動畢竟不是展示活動,也不是表演活動,線上教學也是如此。主播需要盡可能地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外表、技藝和能力,而教師的精心準備卻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在在線教學中,倘若教師不能很好地認識到上述兩種行為的差別,一味地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更多考慮自己的感受,那就很難收到較好的線上教學效果。試想,一位教師,即便在知識方面準備得很充分,卻一直對著屏幕做著缺乏互動的表演,那無疑是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而且,在這場隔空自言自語的表演過程中,教師將難以調控在線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將缺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掌握,更難以獲得由自己主導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影響與改變而產生的愉悅感、成功感。干癟、機械的勞動,當然很容易讓教師產生懷疑、倦怠與迷茫。
同時,處于在線教學狀態下,影響教學的其他因素如班級集體紀律、教室文化環境、教師穿衣打扮等,越來越被淡化,如何定位和調整自己的角色,如何開發豐富而有效的學習資源,如何設計啟智而有趣的學習活動,如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培養學生努力學習的能力,成為教師必須要思考的事情。教師在脫離學校管理群體和平臺后,其學問學識及組織管理、資源整合、對話溝通等更具個性化的能力顯得愈來愈重要。
我想,教師“主播”們應該冷靜下來,回到自己的角色,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線上教學工作的本質依然是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疫情帶來了焦慮和恐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容忽視。教育必須盡快承擔其社會分工職責,維護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而教育的本職工作就是中小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與服務。因此,教育必須盡可能地盡快恢復其管理職責與活力,給學生信心和力量,促進其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的發展,盡可能保證學生在當前特殊情況下的基本學習狀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穩定,則家庭穩定;孩子積極向上,則家庭充滿希望?!巴Un不停學”就是教育在疫情下對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所做的努力:我們在努力,生活還要繼續,一切將恢復正常!
明確了在線教學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再來簡單分析一下在線教學的關鍵則更有助于我們全面和正確理解教師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線教學的關鍵是什么?在不具備教師近距離的組織管理而更多依靠學生自愿和自主參與的實際條件下,在線教學的關鍵顯然不是教師的教,而是積極調動與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導學與助學。導學,重在引導、指導、教導,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師不僅要思考每節課的設計,還要系統規劃好現階段和本學期的整個教學工作的安排;助學,重在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定位與行動、自我規劃與實施、自我反思與總結、自我訓練與鞏固、自我檢測與提升,幫助學生疏通學習卡點、堵點,消除盲點、漏點,破解學習難點,強化學習重點,解決學生學習的困惑和疑難。
顯然,真實的學習不僅發生在物理意義上的教室中、課堂里,而且應與學生當下的生活休戚相關,與學生的成長緊密相連。傳統的學習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更不能適應不同家庭文化環境中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實際,這些都需要教師認識到自身角色的變化。在線教學,“播”是必要的,但認為自己是“主播”,非要爭著去當“主播”,就對自己角色認識有點武斷和錯位了。教學走向去邊界、去中心的個性化、泛在化、定制化、線上線下混合式,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因此,教師要走下“主講”“主播”的位置,學會做學生學習準備的好助手、學習過程的好旗手、學習成果的好護手,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深度學習。
同時,教師還要認識到,過去在封閉或半封閉的學校里,學生兩耳難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但是現在,學生眼前就有最好的教育素材——疫情,它就是一場人生大課,是難得的孤本“教科書”。親歷疫情的重大影響,教師更應強烈意識到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必須從過去單純的知識與技能教學走向豐富多彩的育人。生態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勞動教育、挫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等等,都有最鮮活最接地氣的素材,為居家學習提供了最真的情景和最好的內容。
那么,教師如何提高導學與助學的效果呢?在大力強調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對教學進行充分準備工作外,我們還要突出強調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整體建構、系統推進和多元支撐。教師要通過對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自主導學單的設計、學習方法的針對性推介、實效學習工具或支架的提供與推廣、學生每日時間的規劃指導與監督、互學式的學習小組的構建、分工協作的個性學習任務安排、教學難點與重點的解讀、學習效果與成果的及時測評與點評等,想方設法讓學生思起來,講起來,演起來,比起來,舞起來,創起來,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成長。師生共同學習、相伴成長的和諧狀態,才是教師最大的愿望、最大的快樂。
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的身心被帶入學習場,讓學生不知不覺忘記“距離”,讓學生“穿越”到教師身邊來。這樣,生活依然在,快樂依然在。
(鄭立平,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教師,全國數學奧賽優秀輔導員,教育部國培專家,北京師范大學特級教師培訓項目專家。獲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優秀班主任等眾多榮譽稱號。已出版《把班級還給學生》《優秀教師成長之道》等14部著作。)
(實習編輯:祝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