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社會對人才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教育的理念也發生著變化,教學目標從注重知識技能培養邁向知識技能與情感思想并重。“立德樹人”的提出,更加凸顯了在當前社會中對學生思想情感進行培養的重要性。為此,文章將以《故都的秋》一課為例,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進行簡單討論。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感;策略
傳統教育中往往將知識以及分數放在首要位置,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和思想的塑造。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教育觀念也發生了改變。隨著新課標中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明確指出,如今的教師教育工作應當包含教書與育人兩個部分,既要教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提升學習水平,又要注重學生德行的樹立,幫助他們在成長階段形成積極正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深剖教材內容,明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中蘊含著充沛的情感,凝聚了從古至今的經典名作,包含著作者無盡的遐思。而對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自然不能脫離教材,為此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度剖析,理解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并且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建立起兩者之間的橋梁。對于教材深剖是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能夠幫助教師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以免出現因知識技能教學與情感態度培育失衡的情況。
在《故都的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先對文章的內容深入理解,并且進行相關內容和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尋找其中的情感因素。這篇文章是作者郁達夫的一篇抒情性散文,描寫了北國的秋天。在作者的筆下,秋天飄蕩著清冷與悲涼的氣息。但是這種情感卻不能單單與季節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認為這是單純的對景色抒發的情感,還要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郁達夫在撰寫這篇文章時中國連年戰亂,百姓生活苦頓,作者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脅不得不南遷,只能將自己放置于清閑的生活中去追求心靈上的平靜自得,也由此產生了遁世的思想。可以說,《故都的秋》一文寄托了作者豐富且多層次的情感。從文章開頭將南方的秋與北方的秋進行對比,襯托出對故都秋天的眷戀和懷念,到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故都秋季的景色,烘托秋季的清、靜、悲涼,再到抒發自己人生之秋的感慨,教師要引領學生去體會文章中細膩的情感。
二、朗誦領會內容,感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朗誦課文,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自身語言水平的提升,同時這也是感受文章中所蘊含思想情感的一條重要途徑。朗誦注重對于情感的把握,通過語調等的變化使得文字富有生命力,同時也將感染聽眾。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上,學生為了完成朗誦,會更加注意文章的情感流動,并且思考用怎樣的方式能夠將其展示出來。課堂朗誦也有助于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在自己朗誦或傾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快融入課文,增加感官體驗,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態度。
《故都的秋》中作者以情馭景,在描寫景色的文字中也流淌著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開展朗誦活動,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并且引導他們通過朗讀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緒。例如,“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一句中作者用三個排比點出故都秋天的特點,本身就有一種抑揚頓挫的聲韻感,也為整篇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調,“清”“靜”“悲涼”三個詞要讀出凄涼寂靜的感覺。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力也會更為集中,不自覺地將視角代入作者的視角,懷著一種淡泊又帶有一絲愁緒的心態,與教師一起去感受文章的美感及其情感。再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一句在朗讀時可以適當進行拖音,聲音適當放輕,要讀出北方槐花樹下花瓣零落、覆蓋在地上卻如夢似幻的柔軟感。
三、品鑒研讀內容,深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不是要與知識技能的學習割裂開,而是要在這兩者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構建出相輔相成的關系。事實上,作者的情感也需要通過不同的手法進行傳達,使得文章更具有特色和美感。學生通過品鑒研讀課文內容能夠對情感內涵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在分析作者的用詞造句以及行文手法過程中對于情感的把握也將更為準確。品鑒研讀就像是工匠的精雕細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細致地理解感受作者的文字,對意象和意境的品味也成為抓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在《故都的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文章中挑選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讓學生進行品鑒和研讀。例如,“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一句,作者用一連串詞匯加強了南方的秋和北方的秋兩者之間的對比,又與文章開頭處相呼應。這種對比手法讓人讀起來印象深刻,感覺生動有趣的同時也會激發讀者的聯想,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清晰明了,更加凸顯出北方秋天的豪邁濃烈,讓人回味無窮。學生在品鑒研讀后也表示這種表達手法能夠讓人很快理解兩地秋天的差異,凸顯出了作者對北方秋天的喜愛。又或者是文章結尾處的“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一句,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是作者情感極為坦然的流露,在寂靜的秋日街頭,情緒的翻涌更讓人覺得悲嘆。作者想要留住的不僅僅是有著槐樹、秋蟬和秋雨的秋天,更想留住都市閑人的閑適生活。但是這種渴求卻并不現實,即便是拿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時光,也無法換來一個三分之一零頭的悠然自得,時光的車輪永遠向前,不可回頭。借由這句,作者表達出了無可奈何和悵然,與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融合下更凸顯出了一種苦悶。
四、討論辨識內容,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不能成為教師的單向輸出,而是要經過學生的理解內化后對他們自身的思想構建有正面引導作用,帶給他們啟示。教師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一些有探討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正如理越辯越明一般,情感的汲取,接受和理解也需要一個表達討論的舞臺,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十分渴望有一個抒發見解的途徑,討論有助于他們對思想價值觀的理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構建自身的認知。
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通篇讀下來作者毫不吝惜筆墨去描繪北方秋天的美好,但是讀來卻總有一種悲涼,作者對待秋到底懷著怎樣的情感呢?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自由討論。有的學生從郁達夫的人生經歷出發,結合作者當時的人生困境,盡管作者在追求一種淡泊閑適,卻也是因為受到了黑暗勢力的壓迫,不得已而為之,看待事物時不免沾染了悲涼的氣息。且當時的中國十分動蕩,民眾的生活自然也不算太平,繁華也不過是表象而已。所以對于北方的秋天自然是十分喜愛,但是這種喜愛中也藏著憂愁。有的學生則從文中提到的“秋”文化入手,中國文化中秋天在各個著名的詩人和作家筆下總是格外的深沉、幽遠、嚴厲、蕭索,似乎這個季節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成為一種意象,也正是這種悲靜的氛圍才使得秋季變得意蘊非凡。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對交流的結果進行再次思考,獲得更深的啟發。
五、情境聯系內容,深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能夠作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形成思維后對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都將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教師在挖掘教材素材時,也要考慮學生如何從教學中得到啟發,形成健全且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正面的情感導向下陶冶情操,塑造品格。通過情境建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考,調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不斷的實踐中深化自己所接受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故都的秋》為例,在課程快要結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自己是一位作家,當看到以下兩組照片時會寫出怎樣的情感。首先,展示一組照片,泛黃的葉子,蕭索的街道等,大多數學生都表示感受到了秋天的悲涼和蕭索,情緒也是以憂傷為主。接著展示另一組照片,秋天的豐收場景,這時學生則表示感受到了一種生機,想要書寫喜悅的情感。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可能會帶來完全相反的感受。以情馭景便是如此,作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是充滿了主觀色彩的。最后,帶領學生拓展,這個道理與我們的生活也相通,每個人的生長經歷不同,這也導致大家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但是身處于這個世界中,我們可以決定以何種視角看待自己和外界,秋天可以是萬物寂寥,綠葉泛黃,也可以是碩果累累。當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和苦難,自然也會得到正面的回應,消極的心態只會讓事情更加糟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是社會發展下對于教師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為此,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科目的優勢,對多樣的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明確教材中蘊含的意蘊。并且通過朗誦,品鑒研讀,討論辨識和聯系情境的方式去挖掘和引導學生完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去理解和思考。教師應當找尋知識技能培育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育之間的平衡點,使得學生在具備扎實豐富的知識基礎上,擁有同理心,積極的處事態度和健全積極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李會冉.高中語文教學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J].學周刊,2015(8):63.
[2]杜運師.淺談情感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2(24):26-27.
[3]吳愛兵.高中語文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測量與評價[J].語文月刊(學術綜合版),2010(7):27-28.
作者簡介:王遵雄(1976—),苗族,廣西西林人,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