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教材作為學校教育實踐的重要依托,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和培育學生價值觀的主要渠道。文章從認知維度和行為維度對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勞動教育的滲透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嘗試探究了利用教材去滲透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勞動教育;滲透
一、教材中勞動教育滲透的認知維度
1.引導“崇尚勞動”
“崇尚勞動”這一要求蘊含著對勞動崇高性的高度認同和自我內化。以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為例:
春季里,春風吹,花開草長蝴蝶飛。麥苗兒多嫩,桑葉兒正肥。
夏季里,農事忙,采了蠶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歸來戴月光。
秋季里,稻上場,谷像黃金粒粒香。身體雖辛苦,心里喜洋洋。
冬季里,雪初晴,新制棉衣暖又輕。一年農事了,大家笑盈盈。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兒歌,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描繪了農民一年的農事勞動,贊美了農家人的辛勤勞動,抒發了他們收獲的喜悅。學生學習本首兒歌,既可了解一年四季農作物生長和農事活動常識,又能感受辛勤勞動帶來的身心愉悅。“早起勤耕作,歸來戴月光”,寥寥數語即說明了勞動的艱辛,“身體雖辛苦,心里喜洋洋”“一年農事了,大家笑盈盈”,讓學生感受到勞動雖然辛苦,但是所得到的勞動成果卻是辛苦的回報,讓學生明白了要崇尚勞動,辛勤勞動能帶來身心愉悅,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2.倡導“尊重勞動”
“尊重勞動”體現在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勞動成果的尊重。以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憫農》(其二)為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一開頭就描繪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勞作,數不清的汗珠掉在灼熱的土地上,體現了農民不畏艱辛,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引導學生對勞動者表示同情和尊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說明了糧食的珍貴,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要懂得尊重勞動成果。
二、教材中勞動教育滲透的行為維度
1.教材中肯定“辛勤勞動”
魯迅曾說過,“一勞永逸”的話,有是有的,而“一勞永逸”的事卻極少。完美的生活就是辛勤的勞動所創造的,人們用辛勤的汗水換的成果是最高尚的。以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寒號鳥》為例。
《寒號鳥》是一篇經典的寓言故事,也是一個民間故事,講述了喜鵲和寒號鳥一個熱愛勞動,勤勞能干,一個十分懶惰,得過且過而帶來不同結果的故事,當喜鵲來到崖縫前勸寒號鳥 “趁天晴,快做窩。現在懶惰,將來難過”時,寒號鳥不聽勸告,反而答道:“傻喜鵲,別啰唆。天氣暖和,得過且過。”最后,寒號鳥在夜里凍死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勤勞自勉,不可懈怠懶惰、得過且過的道理,喜鵲能夠順利度過寒冷的冬天正是辛勤勞動的最好回報。
2.教材中教導“誠實勞動”
我們常說勞動創造美,那是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好逸惡勞不是我們所倡導的勞動觀,而在勞動中投機取巧同樣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相違背。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以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揠苗助長》為例。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一個農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邊去看,當他遺憾地發現“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時,就將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禾苗的生長是有自己的規律的,可是農夫卻投機取巧違反了這個規律,導致禾苗都枯死了。由此可見,做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教導學生不要存有僥幸心理,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3.教材中重視“創造性勞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創造性勞動”,通過手腦結合的勞動不僅使學生的潛能開發,更能塑造“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人如此,技術發展亦如此。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為例。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
課文按照時間的順序,從造紙術發明以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到后來,展示了不同時間段里造紙術的演變和發展,而最終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這一結果充分表明了“創造性勞動”的重要性。
三、教材中勞動教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1.挖掘文本資源,培養勞動意識
小學語文課程中有顯性和隱性的勞動教育資源。顯性的勞動教育資源主要是指小學語文教材中直接能體現勞動價值的內容,如統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下冊中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就直接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的勞動場面:初夏,農人白天到田里鋤草,晚上回來搓麻線,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卻在茂盛的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可以讓學生圍繞“未解”“學”等想象兒童學種瓜時生疏、笨拙的動作,體會農家孩子熱愛勞動的品格。
而隱性的勞動教育資源主要是指雖然勞動教育不是該課文的重點,但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契機,教師要深挖文本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如統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下冊中蕭紅的《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以兒童的視角描寫園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稱講述了小蕭紅和祖父在園子中的生活,表達了“我”對祖父深沉的熱愛與依戀,對童年園子中生活的深深懷念。這篇課文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勞動教育,但可以通過分析“我”和祖父在園子里栽花、拔草、種菜、鏟地、辨認谷子等一系列的勞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明白勞動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2.緊抓課堂教學,深化勞動觀念
課堂教學是師生相互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每一堂課都可能為勞動教育提供用武之地。因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住關鍵詞句。如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千人糕》,有學生提問“為什么叫千人糕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制作千人糕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很多人的勞動,“一塊平平常常的糕,經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面前。”讓學生懂得看似平常的東西其實也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珍惜勞動成果。
(2)有感情地朗讀。如前面提到的《田家四季歌》是以朗朗上口的兒歌形式向學生傳遞勞動觀念,教師可以用播放音樂、示范朗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這首兒歌,讓學生在兒歌中體會勞動情感,深化勞動觀念。
(3)借助課文插圖。語文教材上的課文大多都會配上與之相符的插圖,學生通過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能更直觀地了解課文內容。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的《鄉下人家》,作者為我們描述了“屋前瓜架、門前鮮花、屋后竹林、房前屋后雞覓食、屋后河中鴨嬉戲、門前院落晚餐、秋夜歌聲入夢”這幾幅畫面,沒有鄉村生活體驗的小學生不一定能聯想出畫面的和諧美好,但通過課文幾幅插圖,學生就能直觀感受到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生活,體會到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生活的美好品質。
(4)拓展課外閱讀。為了深化勞動觀念,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如給低年級的學生推薦《超級小廚師》《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等繪本,這些繪本以生活化、趣味化、兒童化的方式傳遞勞動觀念。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搜集關于勞動的名言警句、古詩、名人故事等去加深對勞動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有關勞動的非連續性文本,了解勞動的方式和技巧,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為以后的勞動實踐打下基礎。
3.開展課外活動,豐富勞動體驗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中走出來。統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_______讓生活更美好”,有學生提及“勞動讓生活更美好”,抓住這一話題,引導學生分享對勞動內涵和意義的理解,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勞動的認識。習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依賴于寫作主體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滲透勞動教育的習作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思考勞動,而且還要體悟勞動。因此,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家長資源,如邀請家長作為教師的嘉賓來學校為學生傳授勞動技能。同時教師還可以聯合社區,組織學生參觀勞動單位或勞動基地,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的平臺,以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因此,當學生再回歸到習作,回歸到文本中時就不會只是用簡單空洞的語言來表達,而是能讓勞動觀念在自己心中生根發芽。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貫徹勞動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所蘊含的勞動教育需要我們進一步慢慢地挖掘并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日常的教學中,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商曼.論教科書中的勞動精神滲透——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19(11):56-62.
[2]許麗春.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2018(5).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科研課題“知行理念引領下校本勞動教育的新實踐”(2019ZXDY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何燕琴(1991—),女,廣東肇慶人,小學語文二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