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農村地區進城務工的人數不斷增多。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以至于很多孩子無法跟隨父母一起進城,仍然留在農村,由爺爺奶奶等其他監護人照料。隨著進城務工的人數越來越多,我們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祖父母的溺愛、家校溝通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德育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文章將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德育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對構建以及完善留守兒童德育體系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望能夠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現狀,讓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德育體系
如今,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就業環境的不足,致使很多農民選擇外出務工,以期望能夠獲得更多更好的生活資源,從而改善現有的生活條件。同時,也造成留守兒童數量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能夠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身為農村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而且更要加強關注兒童的心理狀況、思想動態,因此,必須做好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進而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農村留守兒童德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1.留守兒童道德認知不足,時有出現行為失范的現象
留守兒童主要是由爺爺奶奶等其他監護人進行照料,基于兒童特點,他們更親近自己的父母以及愿意聽父母的話,而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他們缺乏父母方面的教育與管束。同時,爺爺奶奶容易溺愛孩子,孩子要什么都盡量滿足。基于這樣的情況,留守兒童基本是處于“放養”狀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進而在道德認知方面存在不足,時常出現一些行為失范的現象。例如,違反學校規章制度、不守課堂紀律、學習積極性不高等。他們常常將時間與精力耗在學習之外的其他地方,比如說通宵玩網絡游戲,甚至小偷小摸。整體來講,由于缺乏父母教育約束力,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失去了家庭本該有的約束因素與和諧因素,進而出現了一些失范行為。
2.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部分留守兒童學習功利性突出
留守兒童主要是由爺爺奶奶進行照料,而爺爺奶奶的個人能力非常有限,加之還有傳統觀念的影響,因此想法比較簡單,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即可,而學習方面他們也是有心無力,對學習缺乏有效的指導與監督。與此同時,留守兒童也逐漸滋生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久而久之便出現厭學情緒,一旦厭學將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
此外,留守兒童不僅在精神層面缺乏培育,而且在物質生活方面也比較匱乏。同時,由于父母或者祖輩等監護人的錯誤引導,有了“讀書就能掙大錢”這樣的觀念,以致部分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有著較為突出的功利心,而不是真正享受讀書的樂趣,這些都將可能對學生的日后學習與工作產生不利的影響。
3.隱藏的心理問題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則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這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講過的一句話。留守兒童剛好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內心比任何人都敏感,當遇到學習難題、生活困難、情感問題而出現煩惱、困惑時,非常希望能夠對人傾訴,而第一對象則是希望父母能夠對其進行安慰與疏導。然而現實情況則是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繁忙等原因,而未及時通過有效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情感疏導。同時,很多爺爺奶奶或者監護人也無法及時知曉以及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留守兒童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逐漸封閉,其性格也會越來越孤僻,隨即而來的悲觀消極、自卑敏感等心理問題會漸漸出現。從相關調查來看,一部分心理方面出現問題的留守兒童并不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初衷,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或者認為父母沒有本事,并產生怨恨心理。因此,留守兒童的隱藏心理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二、農村留守兒童德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1.充分結合實際情況,為留守兒童開展德育工作
可以說,教師就是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第二父母”,特別是在孩子缺乏父母關愛的客觀環境下,我們做教師的,應當主動積極扮演好“第二父母”的角色,不僅要在學習與生活之中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關愛,而且還要引導他們樹立生活自信心,使其能夠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這樣才能確保留守兒童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具體做法如下。
(1)從生活入手開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內容應當來源于生活,同時,生活也是德育工作開展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密切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盡量為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而創造有利的基礎條件。同時,在進行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盡量選擇與其實際生活有關并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素材,進而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之中體會德育以及感受溫暖。
例如,我們教師可以組織留守兒童到本村或本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進行“獻愛心”的主題活動,讓留守兒童能夠為貧困人群送去溫暖,這樣有利于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又如,可以組織留守兒童進入社會福利院,與殘疾孩子一起開展“手拉手”等活動,有利于他們提升自我認同感,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學會感恩。
(2)深入群體,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教師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并通過良好的溝通與交流,逐漸進入他們的內心。當他們將教師當成朋友時,他們便會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事情,有利于留守兒童養成開朗、活潑的性格。同時,還可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例如,愛國思想演講。又如,以養成良好思想品德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讓學生能夠分享自己的經歷,有利于他們改變自己的失范行為,從而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
(3)建立信息化的德育工作平臺。教師是連接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主要橋梁之一,因此學校以及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價值,主動積極與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例如,可以要求家長們從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溝通,比如一周與孩子們通一次電話、微信視頻溝通,當然溝通次數可以更多,基于實際情況而定,目的是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對于寄宿的孩子,我們還可以在校園內設置“親情熱線電話”,為孩子們與父母溝通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同時,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及信息技術搭建網絡德育工作平臺。教師需要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對德育資源進行合理選擇。例如,分享一些有助于引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微視頻、精彩短文、精彩瞬間等,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與吸收。教師還可以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德育真實案例分享給他們,并引導他們討論交流,這樣做的目的是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以及心理狀態。
此外,教師還需建立家長微信群、QQ群等,目的是讓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夠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并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引導。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這類信息化平臺開展各種各樣的感恩活動。
2.注重發揮教師自身的示范以及引導作用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做人角度來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生活之中,一定要注意規范自己的行為,而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將會潛移默化地感染留守兒童,將能夠對其產生積極的道德影響,使其能夠學習教師的做法而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減少失范行為。
(2)啟發誘導,悉心指點。在德育工作實踐過程中,我們教師還要做到啟發誘導、悉心指點,有耐心地引導明辨是非以及分清善惡美丑。例如,可以列舉真實的德育案例,引導學生從真實問題去探討,從而提升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3)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留守兒童德育工作中,我們有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因此需引導他們正確認知“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雖然有些傳統觀念比較直觀,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于他們來講,他們只能明白其表面意思,甚至可能理解錯誤。因此,在德育工作之中一定要避免狹隘功利主義,滲透正確的理念,培養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從而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不斷突破自我,逐漸明白學習并不是一種簡單的逐利工具,而是包含了更多豐富多彩的精神內容,這才是我們應該不斷挖掘的地方。
3.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
留守兒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心理方面有著特殊的需求,同時也有一些特殊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心理輔導非常重要。心理輔導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愛心、耐心。例如,通過一對一的交流,讓留守兒童逐漸放下心中的戒備,從而吐露心聲,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其產生生理困惑與心理困惑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解答、引導,可以讓其心理緊張與心理沖突得到一定緩解,這樣留守兒童才能以正確、成熟的方式去面對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例如,有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學習成績很差,主觀認為差的原因是沒有父母或者沒有親人的關心,從而自暴自棄。同時,也有人認為自己成績太差,不敢告訴自己的父母,最后陷入痛苦思考的惡性循環之中。其實這些心理問題都很好解決,關鍵是要找對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輔導,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是不是對父母有誤解,那么就講出為什么誤解,再由父母與教師一起去解疑,消除他們的顧慮。又如,要向父母坦白自己的學習狀況,為什么成績會差,要如實告知父母,這樣才能獲得父母的理解、鼓勵以及支持。以此為基礎,加上教師的一對一心理輔導,必定能夠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工作體系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直面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便可以有效解決問題,提升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整體質量,進而讓留守兒童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宋吉學.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一些問題[J].文教資料,2020(1):168-169.
[2]張澤鵬.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工作新思路[J].教育革新,2019(11):4.
[3]王建勇.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與改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82-83.
[4]任生福.關于留守兒童德育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46,51.
作者簡介:黎小燕(1978—),女,廣西桂平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農村留守兒童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