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
題記:我們引領學生進入美術這個天地,不僅僅是教給他們美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自己去看、自己去走,自己去親身體驗到美術以及藝術的樂趣。
作為一個美術老師,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甚至是什么樣的語言,什么樣的風格去上好一堂課,都是自由的,但課堂是需要思考,需要精心準備的。美術是一門藝術,而作為一個美術教師,不僅僅要具備很好的專業知識水平,還需要具有很好的個人魅力,體現出教師的風采和良好的藝術修養、內涵。
很多老師包括我自己在內,對于一節課精心的設計準備,課件更是反復斟酌。但是老師太累了,從有到尾都是以“自己所認為的學生”去備課。會害怕學生的“不懂”、“不會”,會擔心“課上目標的達成”但是學生他們學會了多少,記住了多少卻在“精心準備的一節課”中并未體現。
其實拿美術鑒賞課來說:很多畫作明明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寫生去發現去說,去鑒賞,去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說出來。作為美術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告訴學生鑒賞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是“經典作品,如何經典”美術不僅僅是一種寫實性的技巧,它其實還是一種觀念、一種思維的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美術概念,理解美術作品,很好的運用美術手段去表現。教師要注重自己的教學方法,要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合理引導,并給與他們創造性發揮的最大空間。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負責教,學生只管學,教學就是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過程,知識與經驗。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也豐富了教學內容,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了共識、共享、共進,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彼此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不僅角色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要意識到自己已是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應以教師的行為標準嚴格合理運用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能力首先應學會熟練掌握教學方法。其次在組織教學方法上,應考慮各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很多,在課堂上每一種都有可用之處,關鍵是恰當合理的使用。通過形象生動的啟發引導,既增添了學生興趣,又易于學生記憶。第三應學會設備的使用方法,充分地利用設備來為教學服務。如: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美術鑒賞教學活動,啟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藝術形象,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等。第四應學會如何處理突發事件,培養隨機應變的能力。只有在教育教學能力上下功夫,做到心中有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可能不僅僅能夠用在光燦奪目演員身上,用在教師的身上也十分的契合。走上了講臺才知道了教師的責任的艱巨與辛苦。回想起來,我們只看到了優秀的教師在講臺上畫龍點睛一般的將復雜的知識神奇的轉化為最簡單最直觀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我們只看到了教師們的風度翩翩與化腐朽為神奇的教育的力量。卻沒有看到老師們在課后對于教學內容的一遍遍的錘煉與精簡,對于語言的精雕細琢以及對于學生的仔細觀察與細心詢問。以及對于自身的不斷地反思與總結。此外,還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文化底蘊的養成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也不是通過階段性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修身、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的,所以我在今后更要注意對于自身文化底蘊的養成,多看書多讀書,先從理論上充盈自己,只有自己本身的知識構架豐滿了,才能挑選出合適的知識來授予學生,做到自己有一桶水才能游刃有余的給予學生一碗水。
前一段時間的“一師一優課”活動中,曾觀看了一名老師的美術課印象最為深刻,這位老師講的是《花鳥畫的畫法》。課的線索清晰,前十分鐘是教會學生如何欣賞花鳥畫,以及花鳥畫的創作技巧,然后大約五六分鐘的教師現場畫花鳥畫,最后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學生創作,學生作業展示,最后十分鐘作為學生互評階段。整節課給我的感覺就是老師的確是個好的指揮者,老師說的話不多,但是學生展示與評價十分的精彩。課堂放手給學生卻放出了一片精彩的彩虹。舉個例子來說:其實我也是引用的首都師大尹少淳教授的一個生活中的例子[1]:有次參加教育活動,有位老師問我:“尹老師,你是哪里人?”我正欲告訴他,突然剎住了,轉念一想:我這樣告訴他,將來遇見我,可能還會問同樣的問題。這不就是我們學校教育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嗎?老師明明告訴過學生,但學生轉身就忘記了。于是,我沒有直接告訴他,而是俏皮地說:“你猜?下午告訴我。”下午,他見到我興奮地喊道:“尹老師,我知道你是哪里人啦!”那么,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知道我是哪里人呢?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可以問我的熟人和朋友,也可以設計一些問題探索結論。比如,如果聽口音他初步可以判斷我所在的地域范圍,卻又不能加以確定,可以這樣問:“你吃辣椒嗎?”我說:“吃”。這樣他大致可以判斷我是湖南人或四川人。為了進一步確定,他可以接著問:“你吃花椒嗎?”我說:“不吃。”他就可以利用排除法確定我是湖南人。這就是游擊戰式的研究性學習。它的好處是:第一,將接受性學習的被動性和外在性變成了探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和內在性,從而激發了學習者的發自內心的學習動力;第二,自己通過主動探究獲得的知識,印象更深,記憶會更加牢固;第三,在這一過程中,體驗了更多的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學習。這種游擊式的研究性學習,靈活自由,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大行其道”,廣泛運用。
美術課堂是自由的舞臺,教材作為知識點的一種載體并非要完全依賴。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照著教材來朗誦或者找知識點,在我看來真的不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作為美術知識的傳播者,其實最本質的責任是要教給學生鑒賞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不是表面地走場,其要旨在于走心,因為只有走心的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身心參與美術學習,并獲得知識、思維、行為、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收獲。[2]有口無心,有思無心,有行無心都不是真正的學習,因而也難說是有效的學習。所謂走心的美術學習必須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意義,觸動學生的情緒,將所學與他們的體驗和經驗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教學重心的挪移[J].中國美術教育.2015,12:13
[2]尹少淳、美術教學重心的挪移[J].中國美術教育.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