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敏 汪
[摘要]孟子生活于戰國中期,是以雄辯著稱的儒學大師,孟子的雄辯顯示出無限的豪情與自信。孟子的自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捍衛與弘揚儒家思想文化,二是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三是堅守“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而這三者歸根結底是文化的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孟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典型,學習孟子堅定文化自信,具有較強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孟子;文化自信;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0)07-0035-05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從而形成了“四個自信”的完整體系。文化自信,是指國家、民族、政黨以及個人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深刻把握、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念。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一方面反映出中共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也是應對當前我國文化建設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其重要性毋庸贅言,但是如何堅定文化自信,這是我們要思考和回答的一個問題。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的文化基因里就流淌著自信的特質,而亞圣孟子就是一個顯著的代表。在堅定文化自信上,兩千年前的孟子給我們作出了榜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學習孟子堅定文化自信,對于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一、孟子文化自信的表現
在群星閃爍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最活躍的黃金時代。孟子是戰國中期的儒學大師,在諸子百家中以雄辯著稱,不論是游說諸侯、與各家爭論,還是教育弟子,孟子的言行總是充滿自信。孟子的自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捍衛與弘揚儒家思想文化,二是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三是堅守“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而這三者歸根結底是文化的自信。
(一)捍衛與弘揚儒家思想文化
堯、舜、禹、湯、文、武是歷史上著名的賢能君王,他們的治國理念、道德品行、禮樂制度等等都是儒家極為推崇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2],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派。可以說,儒家追求的就是以古代先賢為代表的“內圣外王”理想。孟子相去孔子約一百八十年,他的愿望就是“學孔子”[3]50。在孔子后學中,孟子最能領會與繼承孔子的思想精髓,豐富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因此被后世尊稱為“亞圣”。比如,孔子把“仁”解釋為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即仁者愛人,而孟子卻將“仁”與“民生”結合,發展成為“仁政”思想。齊宣王向孟子請教如何施政,孟子回答:“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3]29孟子以周文王治理岐地為例,勸告統治者要仁民愛物,并具體提到了關于稅收政策、用人制度、市場管理、資源開放、法律法規、社會扶助等方面的政治主張,這些都是孟子對孔子仁學思想的深化。再比如,自古代圣王先賢以來,“仁義”“孝悌”“忠恕”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孔子有關道德的思想為基礎,孟子進一步提出“性善論”。他以“水之就下”比“人之性善”,為道德培養奠定了哲學的依據,不論是君王、大臣還是庶民,只要能像圣人一樣保持本性和加強道德修養,人人皆可成為圣人。
孔子是至圣先師,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儒家思想遭遇到其他學派的抗衡,變得不大盛行。孟子認為,各諸侯以爭王為是,百姓罹受天災人禍苦不堪言,這一切皆是由于圣人之道的衰落。面對儒家思想的冷落境遇,孟子憤慨不已,對其他學派大加撻伐,他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3]121當時,儒、道、墨三家學說影響最大,在孟子看來,楊朱“以己為貴”是不敬重君王,墨翟“愛無區分”是不尊重父母,這些都違背了圣人之道的“仁愛”和“禮制”。面對充塞天地的淫辭邪說,孟子自覺地擔負起“正人心,息邪說,距[ ]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3]121的使命,與其它學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孟子也由此贏得了一個“好辯”的稱號,但他本人卻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3]120。而他不得不四處爭辯的原因,正在于維護以圣人先賢為理想的儒家思想文化。
(二)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是“以民為本”,它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思想內涵和實施方案。首先,政治上提倡尊民愛民。孟子認為,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決定因素在于能否贏得民心,即所謂“得天下有道,得其民”[3]136,“得其民有道,得其心”[3]136。因此在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時,孟子還力勸統治者聽民情重民意。例如,孟子認為,君王在破格進賢時不能輕信左右的親近和在朝官員的進言,而應當以百姓的評議,即以“國人皆曰賢”[3]32作為參考標準。同理,在決獄用刑時要采納百姓的意見,即“必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而殺之”[3]32。在制定國家的政策方針時也要體恤民情,因此當齊宣王用羊替換牛舉行祭祀時,孟子引導他要將仁愛之心推及百姓。其次,經濟上提倡富民利民。土地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但戰國時期嚴重的土地兼并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對此孟子主張通過法定化土地政策以達到“制民恒產”的目的。百姓有了可耕之地,則“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3]14,就能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權利。在擁有土地的前提下,孟子還提出了一系列藏富于民的觀點。比如,“勿奪其時”,百姓可遵照時令深耕細作;“薄其稅斂”,減輕百姓的納稅負擔;在遭遇荒年時君王還應當解倉廩、開府庫,與百姓共渡難關。再次,文化上提倡教民導民。戰國時期,官學與私學并存,孟子是出色的私學教育家,但是教化百姓與私下講學不同,其責任主體在朝廷。孟子認為,讓百姓吃飽穿暖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前提,但若止步于此,則治下的百姓與禽獸無異,讓百姓明倫理、講道德、識文化是施行仁政的更高要求。故而在游說滕文公時,孟子要求他“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3]91,即在地方建立學校,讓百姓可以有受教之所。
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各諸侯都企圖消滅其他諸侯國,建立大一統帝國。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各諸侯常常啟用一家之說,以圖富國強兵,戰勝別國。對諸侯而言,短期內富國強兵才是當務之急,孟子的治國理論聽起來很理想,但執行起來不僅問題重重,甚至還會在短期內造成國貧兵弱,這將不利于成就王業。所以孟子雖然享譽中原,但他的學說卻不受重視。但是,孟子堅信自己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于百姓有益、于國家有利,自信地喊出了“欲平治天下,當今天下舍我其誰也”[3]83的口號。正是因為堅信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孟子矢志不渝,能不辭辛勞地在各諸國奔走呼號二十載。
(三)堅守“大丈夫”理想人格
孟子極為重視人格修養,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標準——“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109在人格修養上,孟子是一個堅定的苦行者,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3]253。正是嚴格地堅守和踐行這一標準,孟子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并自豪地喊出“萬物皆備于我矣”[3]258。孟子主張的人格修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對待權威自尊平等。在封建社會,人的精神被專制主義奴役,成為卑躬屈膝、唯命是從的“臣民”。然而,孟子奉行獨立自尊的侍君原則,他認為,君臣地位不同、貧富懸殊,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且真正受人敬重的是仁義道德。所以,孟子“說大人,則藐之”[3]300,在諸侯面前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帝王師氣派。孟子更進一步大膽地提出,臣子的忠心取決于君王待下的做法,即“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3]151,并且當君王不信任或殘害臣子時,臣子可以毫不猶豫地離開。其次,獲取名利取之有道。孟子不諱談名利,也不拒斥錢財,但前提是必須遵循“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正是以“道”作為行為準則,孟子坦然接受了宋王贈與的盤纏、薛王贈與的兵器,但卻拒絕了齊宣王的官邸和厚祿。孟子正氣凜然地說,“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3]255齊宣王“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3]78,孟子自知,齊宣王無故以厚禮相贈不過是為了賢德的空名,他既不信服自己的思想,也不會施行仁政,豪宅和厚祿都是賄賂自己的手段,因此孟子斷然拒絕。再次,追求理想奮不顧身。孟子身處亂世,卻志存高遠,始終以平治天下為己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孟子的格言是“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3]255。儒家珍視生命,但人之生死與社會道義時有矛盾。孟子認為,一旦生命與正義事業發生沖突,人應該勇敢地為后者獻身。正是以“義”作為價值導向,孟子將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獻給了理想事業,他不辭辛勞,風塵仆仆地在諸侯列國宣揚圣王之道,甚至不顧安危,直面暴君犯言直諫。觀其一生,孟子屢遭隱士譏笑,不為世人理解,也不受當權者重用,但他卻愈挫愈堅,無怨無悔。
二、孟子文化自信的啟示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孟子身上完全沒有軟弱媚骨的特點,他氣宇軒昂,論辯滔滔,顯示出強烈的文化自信。人無自信不立,黨無自信不興,國無自信不強,學習孟子堅定文化自信,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
(一)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在古代,中國的科技文化一直領先世界,許多域外國家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學習文化。直到清代乾隆時期,英國派出外交官來到中國,要求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清政府還以“中國乃天朝上國,無所不缺”為由拒絕了。但是到了近代,中國落后了,我們開始向西方學習。從學習器物,到學習制度,再到學習文化,漸漸地,社會上興起了一種文化自卑的心理。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從“文化復古主義”的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全盤西化”。例如,有的人提出,中國只有“全盤西化”方能救國,就連漢字也得廢除,要改用羅馬字、拉丁文、世界語。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中華傳統文化已遭到了極大破壞,而其剩余部分也正經受著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考驗,許多古籍古跡被損毀,許多傳統工藝已失傳,許多習俗信仰已遺失。時至今日,文化自卑的心理在國人身上依然存在,一提及西方的就是高級的、先進的,一說到中國的就是低級的、落后的。比如,有的人外語學得很好,但是大量漢字不識,寫起字來錯別字滿篇;有的人熟讀外國文學作品,但對中國的文言文、詩詞、經典名著似懂非懂;有的人崇拜外國名人,但卻對中國的歷史英雄一無所知,甚至肆意污蔑抹黑……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形成了內容廣博、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其絕大多數是民族智慧的精華,孟子的“民貴君輕”“舍生取義”“反求諸己”“與人為善”等觀點皆屬其例。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民族是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民族,對此我們應引以為豪。正是因為有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指引,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起反抗,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侵略迫害,繼而又埋頭苦干、奮起直追,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打壓,中華民族得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將之提升為“文化基因”“文化血脈”“精神命脈”。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4]在當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我們能看到,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談尊民重民,習近平總書記說“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這句詩出自明代詩人于謙的《詠煤炭》;談干部修身,他又引用《尚書》里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在完善全球治理上,我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是在“天下一家”“親仁善鄰”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要學習孟子堅定文化自信,一方面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的智慧營養,另一方面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貼合現代人的審美、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恒久不衰。與此同時,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不僅輸出商品,也輸出文化。我們一方面要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但同時也要抵御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侵蝕,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正如印度國父甘地所說,“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風都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是我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
(二)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準則
中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夏商周時期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孟子、荀子的“安民利民”“民貴君輕”“平政愛民”,到西漢賈誼的“以民為天”,無不閃耀著仁人圣賢民本治國的思想光芒。縱觀中國古代史,大凡以民本治國的朝代均成就了一代盛世,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明朝的“永樂盛世”等等。汲取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結合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理論特色與中國實際,我國確立了人民至上的價值準則,其核心要義就是執政為民、為民謀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已經證明,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準則,我們的事業就能取得成功,反之,我們的事業則會遭受挫折。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帶領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吃飯穿衣問題,同時我們大力開展掃除文盲的教育工作,積極防治天花、霍亂、血吸蟲病、鼠疫、麻風等疾病,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然而,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國民發展總任務擱置一邊,我們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人民生活急速倒退,整個國家陷于崩潰。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中央始終都把人民至上作為治國理政的價值準則,從鄧小平的“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判斷是非成敗的根本標準”,江澤民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錦濤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正是因為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準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實現了令世人矚目的兩大奇跡——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不僅是指人民群眾在收入上的不平衡,更是人民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法治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當下及未來,我國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要以解決這一矛盾為目的,使中國人民不僅在物質生活上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上越來越充實,在社會保障等方面也越來越滿足。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十三個顯著優勢,而每一個優勢都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準則。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的問題是發展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準則。人民至上既是一種政治理念,也是一種精神信仰,我們要像孟子一樣,堅定不移地守護,持之以恒地貫徹。
(三)培育有理想高素質的國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發圖強,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成就。現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這一夢想的實現需要無數有理想高素質的中國人為之不懈奮斗。所謂有理想,是指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所謂高素質,不僅是指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更是指過硬的道德品質。當前,在社會生活中,違法亂紀、擾亂社會秩序、不講社會公德的個人行為依然存在,比如偷稅漏稅、網絡暴力、貪污腐化、制假售假、亂丟垃圾、不遵守交通規則、吃自助餐浪費、泄露個人信息等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前一些社會成員“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什么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當都敢做,沒有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家庭觀念,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渾渾噩噩,窮奢極欲”[5]。如果大多數中國人民都不關心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為了謀求私利和貪圖享樂而罔顧黨紀國法、損害他人利益,那么中國夢的實現步伐將會滯緩,甚至停頓。因此,培育有理想高素質的國民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重大工程。
人格修煉是一場艱苦的旅行,孟子堅守精神的文化高地,對我們加強道德自律、提升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啟示。孟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在當下,我們要堅持和踐行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國家、社會以及個人三個層面的內容,它回答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以及培養什么樣的國民這三個重要的問題。其中,個人層面的內容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是每個人應當樹立的基本價值追求和根本道德準則。從價值追求來看,愛國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服務人民、奉獻國家,同時,敬業、誠信、友善是我們安身立命、立身處世的重要原則,決定了一個人的事業能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們要堅守精神的文化高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積極培育和踐行,成為有理想、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甚至每一個學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以民為本”“人性本善”“舍生取義”等思想都是儒學文化的精髓。中國具有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史,一百多年的近代苦難輝煌史,還有近百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精彩奮斗史,在這過程中我們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以及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包含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文化扎根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來源于中國人民的社會實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不忘自己從哪里來,才能知道自己將往哪里去,因此堅定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銘記歷史并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要像孟子一樣,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捍衛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6-07-04].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704/c117092-28520702.html.
[2]王文錦.禮記譯解(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1:796.
[3]孟子[M].方勇,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
[4]方勇.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EB/OL].[2020-01-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5]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5-10-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
c_1116825558.htm.
責任編輯:鄧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