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可



【摘 要】聲樂表演專業是我國培養優秀歌唱表演藝術人才的搖籃,并起著堅實的引領指導作用,而現階段大多數高校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依然十分落后,并不適合當今社會對于藝術文化的需求,改進培養理念和教學模式也顯得勢在必行。本文首先通過分析高校聲樂表演專業的現狀,其次結合借鑒歐洲音樂院校的教學理念和經驗,提出通過優化聲樂表演課程設置、建立分級曲目體系、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等方面進行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聲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分級曲目體系;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111-02
當代聲樂藝術的發展伴隨著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交流、高校的人才引進計劃等,進入了空前交融發展的階段,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如何培養適合新時代舞臺所需要的聲樂表演藝術人才成了最關鍵的目標,而藝術類高校的聲樂表演專業則是培養新時代歌唱人才的搖籃,肩負著崇高的歷史使命,藝術類高校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需要做出適合當代聲樂藝術發展規律的改變。現階段的大多數高校基本上還是沿襲了20世紀90年代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于學生聲樂基礎的訓練,而缺乏對于學生音樂理念、內在審美、舞臺實踐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而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成為當今舞臺所需要的歌唱人才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筆者認為高校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優化聲樂表演課程設置
當代的歌唱演員不僅需要具備先進科學的聲樂技巧,還需要具備卓越的外語能力、豐富的舞臺表現力、高雅的音樂審美能力等。而現階段大多數高校的聲樂表演課程設置過于單一,模式僵化,教學質量不高,不具備培養當今舞臺所需要的優秀歌唱演員的能力。只有通過實施由淺入深、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才是從根源上優化高校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筆者通過在國外音樂學院留學的經歷,結合國內高校的自身特點,做出如下的課程設置建議。
(一)聲樂表演實訓
聲樂表演實訓課程中增設了合唱、重唱、藝術歌曲指導、形體等課程,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優秀的聲樂技巧能力,也可兼顧培養學生的聲音可塑性、聽覺能力、把控不同風格藝術歌曲的能力和舞臺表現力。
(二)音樂綜合理論課程
在原有的音樂綜合理論課程基礎上增設了音樂美學等,這樣的目的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音樂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掌握聲樂演唱技巧的同時,對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行更好地詮釋與解讀。只有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由內而外的課程設置,才能更好地培養聲樂表演專業人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深層次兼顧學生的內在審美能力,讓聲樂表演這門專業更具科學性。
二、建立分級曲目體系
當代的聲樂藝術發展本就是中西方相互包容,相互借鑒的產物,在歌劇舞臺上我們能看到很多優秀的中國歌唱家們站上國外的歌劇舞臺,原汁原味地演唱外文歌劇,而國外的歌唱家也會演唱很多中國的聲樂藝術作品。面對這樣空前開放發展的良好機遇,培養一名優秀的聲樂表演專業人才,不僅需要學生提高聲樂演唱能力,還需要學生具備詮釋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作品的演唱能力。
在西方音樂高校的聲樂表演專業以年級為劃分,分級讓學生演唱不同時期的聲樂作品,筆者在留學期間曾就讀于烏克蘭敖德薩國立音樂學院,這所具有百年歷史的音樂學院曾是蘇聯時期享譽盛名的三大皇家音樂學院之一,該高校為全球范圍內輸送了大量音樂藝術人才,該校的聲樂表演專業以嚴謹的教育模式,科學的教授方法聞名世界,每年都有優秀的學生在各大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也會為全球各大歌劇院輸送歌劇表演人才,烏克蘭敖德薩音樂學院聲樂表演專業本科階段的學制為4年,作品選擇則是分級制。
而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的聲樂教師教學理念依然保守落后,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作品選擇隨意性太強,學生在沒有堅實聲音基礎的情況下,過早地演唱難度較大的聲樂作品,違背科學的聲樂理念,使學生不能深層次地詮釋作品中呈現的文化內涵,還破壞了學生的嗓子,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制定一套遵循科學發展的聲樂理念,適合我國(美聲唱法)聲樂發展需要的優秀藝術人才的分級曲目體系。
這樣的分級曲目體系結合了國外優秀院校培養聲樂人才的理念,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能更好地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打磨聲樂基礎,循序漸進地建立科學發聲體系,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
高校聲樂表演專業是社會各大歌舞劇院、文藝團體培養優秀歌唱人才的搖籃,但在當前的實際情況則是學生畢業后很難真正走向各大文藝團體,造成這樣局面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高校培養歌唱演員的思路與文藝團體的真實需求相違背。而高校為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提供的歌唱平臺還是以“關起門來”考核為主,學生在臺上唱歌,老師在臺下打分,這樣就造成了學生演唱曲目的能力不適應社會大眾舞臺的需要,所以如何能夠更好地把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改變高校培養思路
邀請各大文藝團體的專業人士對高校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和講座,在內容方面強調當今大眾舞臺背景下需要的新思路、新理論、新方法,讓教師了解現在文藝團體和真實大眾舞臺需求的方向。邀請優秀獨唱演員開設大師班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并參與學生的聲樂考試打分,指導學生提高演唱技能,促使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精準地把社會需要和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為社會培養符合時代背景下舞臺需要的優秀聲樂表演人才。
(二)創造舞臺實踐機會
舞臺才是檢驗歌唱能力的試金石,高校需要為學生搭建平臺,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比如在校內開設聲樂比賽,舉辦歌劇藝術節等活動。在校外聯合企業舉辦商業演出,去基層為普通群眾舉行文藝晚會等。這樣既能讓學生在舞臺上磨煉自己的專業技能,還可以真正走向大眾舞臺,深入了解觀眾的需求,積累不同情況下演出的經驗。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鑒賞能力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高校承擔著為社會舞臺輸送優秀聲樂表演藝術人才的重任,筆者通過自身在高校任教所掌握的實際情況結合在國外院校留學的經歷,從優化課程設置、建立分級曲目體系、舞臺與實踐相結合三個方面的建議,詳細闡述了當今高校聲樂表演專業需要與時俱進,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希望為促進我國高校聲樂表演專業的優化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汝瑤.高校聲樂教學中聲樂表演課程的設置[J].藝術研究, 2018,(03):168-169.
[2]洪穎.高校聲樂教學中聲樂表演課程的設置研究[J].藝術評鑒,2019,(08):107-108.
[3]曹 意.初探中烏高等音樂教育體制與課程設置之異同——以烏克蘭敖德薩國立音樂學院為例[J].北方音樂,2019,(09):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