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華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逐漸延伸至教育領域,其多樣性、靈活性的特征能夠轉變教學形式的單一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領域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在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拓寬學生的眼界并豐富其知識儲備。本文作者主要介紹了多媒體技術在課程導入環節、授課環節、課程鞏固環節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語文;高效教學
多媒體技術具有多樣性、時效性等特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性,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首先教師應在課程導入環節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此激發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活動的興趣。其次應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使生硬死板的教材知識被活化,最后則應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后知識鞏固環節,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領域。
一、運用多媒體,活化導入環節
課堂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關乎于學生有沒有興趣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為出發點采取相應措施,例如,教師在講解《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內容時,首先教師在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解析。其次教師提取課文中的主要元素作為課堂導入的內容,在講解《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之前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不同地域冬天的景象,學生被多彩的圖像或視頻吸引,教師借此對學生說道:“同學們通過觀察圖片可得知,地域不同冬天的景象也有所不同,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濟南的冬天是怎樣的景象。”隨后學生帶著好奇心跟隨教師進入課文的解讀環節。再例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導入活動中為學生設置助讀環節,以此幫助學生通過掌握一系列信息來有效理解文章具體內涵。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助讀課件,課件中包含作者魯迅在創作這篇文章時的境遇以及百草園、三味書屋的相關圖片,以此使學生能夠在自身感知與文章之間建立一座無形的橋梁從而促使其有效理解課文內容。
二、運用多媒體,創造課程情景
情景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景,使學生以切身感受的方式增強情感體驗,從而以此為基礎強化自身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課程教學情景,例如,教師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是以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為切入點,在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文解讀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站在主人公的立場上有效理解文章內涵并掌握相應語文知識。教師在教授《最后一課》這篇課文時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教學情景,使學生能夠在了解課文背景的基礎上切身感受主人公想要表達的情感內涵。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關普法戰爭的紀錄片片段,使學生能夠調動視聽感官充分了解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從而在解析課文內容的過程中能夠站在主人公的立場上切身感受其想要表達的愛國情懷。再例如,教師在講解《音樂之聲》這篇課文內容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使學生通過感受電影情節來理解文章含義,從而帶有感情地認識主人公的個性特征,以此全面理解文章中心含義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信息。
三、運用多媒體,拓展知識領域
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被運用到課堂導入環節以及教學過程中,還能被運用到拓展知識環節,使學生能夠接收來自各種渠道的知識信息,從而有效幫助學生積累相關課外知識。例如:教師所掌握的知識內容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并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傳達更為豐富的知識信息。教師在教授《蘇州園林》這篇課文內容時,除了向學生講解課文中包含的知識信息外,還通過網絡搜索到與蘇州園林藝術相關的課外知識,并在課上運用多媒體為學生講解該部分內容。比如,蘇州園林藝術的風格及特點、蘇州園林的發展歷史、蘇州園林的主要代表。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的介紹了解到關于園林藝術的課外知識,從而在理解課內知識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領域。再例如,教師在講解《三峽》這首古詩時,為了使學生在理解古詩含義的基礎上了解更多關于“三峽”的課外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的方式為學生科普“三峽工程”的相關知識,學生因此豐富了與課內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此來活化課堂導入環節并創設課程情景,與此同時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的基礎上豐富其知識儲備,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以及教師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武紹燕.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東西南北:教育,2018(21):0412-0412.
[2]洪新.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8(20):1-1.
[3]楊保華.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探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413(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