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 謝琴
【摘 要】 頸椎骨折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創傷,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患者頸椎骨折后,不僅僅頸部活動會受到限制,同時頸部還會出現令人難以忍受的疼痛,如果是較為嚴重的頸椎骨折,還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頸髓損傷,進而引起其他的并發癥。頸椎損傷患者需反復多次靜脈輸注甘露醇、抗生素、營養液等藥物,為減少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及高滲藥液對外周血管的損害,需對患者行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對此,本文針對某院12例頸椎骨折伴頸髓損傷患者PICC應用及護理展開探討。
【關鍵詞】 PICC;頸椎骨折;頸髓損傷;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170-02
引言
頸椎骨折是一種創傷性損傷,其情況較為嚴重,一般多由車禍或高處墜落導致的頸部受傷?;颊呒棺凳軗p,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護理人員要在患者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時及時報告醫師并采取有效措施。在頸椎骨折伴頸髓損傷患者治療中,需要反復輸液,因此,為其構建一條有效、安全的靜脈給藥通道十分必要,既可減輕反復實施靜脈穿刺的疼痛,又能有效避免對穿刺周圍血管的損害。PICC導管是指由外周靜脈實施穿刺和插管,將尖端定位在上腔靜脈的一種導管,將其應用在頸椎骨折伴頸髓損傷患者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此展開概述。
本組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38~77歲,平均年齡59.2歲;四肢完全性癱瘓5例,不全性癱瘓7例;12例患者全部一次置管成功,置管時間為39~190d;置管期間發生靜脈炎2例,經過適當護理干預后好轉。
1 PICC的基本概述
PICC指的是通過肘正中靜脈、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等外周靜脈進行穿刺后置入導管,讓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并通過導管將藥液、營養液等直接送達病人中心靜脈的一種輸液治療方法。采用PICC置管的方式對病人實施靜脈輸液治療,能夠有效避免藥液滲漏發生。
2 PICC置管應用方法
選擇ARROW公司出品的帶可撕裂鞘PICC穿刺包實施穿刺,導管的長度為55 cm;詳細操作:
(1)操作之前,護士對床單位進行紫外線消毒處理;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找準穿刺靜脈,以貴要靜脈為首選,其次是肘正中靜脈或頭靜脈。
(2)正確測量穿刺靜脈的長度,將患者手臂向外展并呈90°,由預穿刺點順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鎖關節并往下抵達第三肋間隙處。
(3)操作者戴上手套,對穿刺位置實施嚴格消毒,鋪設無菌洞巾,以帶可撕裂鞘穿刺針實施穿刺,待穿刺成功之后,將鞘固定穩妥,退出穿刺針,快速將預充有生理鹽水的導管往靜脈中送入合適長度,再拔出導引鋼絲,接生理鹽水空針,進行回抽見到回血后沖管,安裝肝素帽和輸液裝置,以透明敷帖將導管固定,將相關注意事項向患者交代清楚,行X線拍片確定位置無誤。
3 加強PICC應用護理
3.1 保證導管維持通暢
(1)固定導管:除距穿刺點近處進行縫針固定以外,需在貼膜外使用寬膠布妥善固定輸液裝置的延長管,注意避免導管扭曲、打折重疊,固定導管的位置要避開關節或凹陷處;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防止牽拉導管,叮囑患者盡可能減少手臂的活動,謹防導管意外脫出。
(2)沖洗及封管:每日輸液完后,需以10 mL肝素稀釋液(濃度50 U/mL)進行正壓封管;次日輸液之前,取注射器抽離管腔內肝素鹽水,再連通輸液裝置。針對存在出血傾向者禁止使用肝素鹽水進行封管,在輸液前、后以注射器使用10 mL生理鹽水完成脈沖式沖管;輸液轉接頭每間隔5日更換一次,避免接頭受污染。
(3)導管再通處理:在輸注黏度高、刺激性強、高滲性的液體之后,即刻使用其他常規液體完成管腔沖洗,避免出現導管阻塞問題。如果出現了導管阻塞現象,要快速取注射器進行血液回抽,將血凝塊徹底抽出;若無法順利抽出,要用注射器抽空PICC導管,再將5 mL肝素稀釋液(濃度50 U/mL)注于導管內存放5 min,回抽時若發現回血,說明導管已通;若未發現回血,說明導管依然阻塞,需馬上拔管。
3.2 體位指導
頸椎骨折伴頸髓損傷患者需長期臥床,其血流循環減緩,且置管側上肢的活動受到限制,局部血流較緩慢,這些因素可致血液淤滯,容易出現靜脈血栓。故此,日常護理中,護士應在允許范圍內指導患者進行適度的置管側上肢活動,防止置管側肢體長時間受壓迫,導致血流過緩,出現血栓。但禁止穿刺肢做大幅度旋轉、外展等動作,以減輕導管隨肢體活動對血管內壁形成的機械刺激性。
3.3 預防感染
(1)預防機械性靜脈炎。這種靜脈炎的出現原因和穿刺技術欠佳、導管型號及材料不合適有關。所以,護士要繼續提升自身穿刺技術,盡量選取最小型號的導管實施穿刺,同時嚴格遵照無菌技術規范執行操作,消毒前要用肥皂水對穿刺側上肢進行清洗,以碘伏消毒的皮膚面積大于15 cm×15 cm。
(2)加強日常護理。每日更換患者的輸液裝置(頭皮針、連接管、輸液器等),取碘酊對肝素帽頂端及周邊實施嚴格消毒,再將其和頭皮針連接連接。每隔3~5日替換一次肝素帽,封管之后以無菌紗布包扎和牢固固定管道末端。患者穿刺處的敷料應在置管后24 h替換1次,之后每隔3~5日進行1次局部消毒處理,同時更換透明敷帖。如果敷料出現潮濕或松動現象,要即刻更換;在更換敷料的時候,必須由下往上揭開原敷料,用手在貼膜外層固定住穿刺點,防止導管滑脫。
(3)注重觀測體溫變化。護士密切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若患者出現異常發熱,需快速評估是否出現全身感染現象;同時觀測穿刺點是否出現腫、痛、紅、熱及分泌物等相關炎性反應,若有即刻拔除導管,然后取導管尖端進行培養試驗或血培養。
3.4 拔管護理
治療結束或出現較嚴重的并發癥時,要馬上拔除導管。在拔管之前,要和患者做好溝通;拔管時,讓穿刺側上肢向外展,回抽2 mL血液,將導管內和末端的血栓抽出,防止拔管期間脫落,形成栓塞。拔管動作需緩慢輕柔,不可對導管進行按壓,防止附著血栓掉落。拔出導管后,認真檢查導管完整狀況,實施5~10 min加壓止血,避免出現空氣栓塞,確定無出血以后,取無菌紗布覆蓋;在拔管后的24 h內,盡量減少穿刺肢活動,以防出血。
4 結束語
PICC具備操作簡易、可留管時間較長、藥物通過導管直接流入中心靜脈、減少高濃度藥物對血管壁刺激性、對患者體位沒有特殊限制、牢固固定PICC導管后不容易脫落等多方面優點,因此,頸椎骨折伴頸髓損傷患者實施PICC,避免了高滲藥液對患者血管的損害,解決了外周淺靜脈可能造成藥液外滲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 王蕓.外傷性頸椎骨折的護理安全管理及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75):260-261.
[2] 李水蓮.頸椎骨折伴頸髓損傷的術后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1430-1431.
[3] 杜紅偉.優質護理在PICC置管腫瘤患者護理中應用研究[J].系統醫學,2019,4(2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