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堯



有研究發現:學困生的學習主要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思維水平處于較低層面的淺表學習狀態。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開發以下四類輔助練習,促進學困生思維發展,幫助學困生擺脫淺表學習。
一、添加形成性輔助練習,讓學困生思考有過程
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處于淺表學習的學困生會像“復印機”一樣復制教師或同伴的答案,學習輕過程重答案,似知非知。為此,教師要在學生新知生成點上,適當添加形成性輔助練習,通過再現“怎么學”,幫助學困生理解思考過程,實現思維成長。
1. 在新知初成時間點上。這部分的形成性輔助練習設計要注意將新知的完整推導過程以圖表或文字的形式再現,讓學困生對新知進行一次腦中的“完美再現”,從而有效地完成個體知識建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內容,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新知生成點,為此可添加以下練習:
長方形的面積=( ?)×( ?)
↑ ? ? ? ? ? ? ? ↑ ? ? ? ?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
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 ?)剪開,平移后成為一個( ?),雖然( ?)變了,但它的( ?)( ?)和( ?)都沒變。
從圖中可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分別由①和②兩部分線段組成,割補后長方形的長由②和①兩部分線段組成。通過兩個圖形中①和②兩條線段的位置對比,可以再現割補法的操作過程,同時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思考過程以填空形式出現,能強化學生對公式推導思考過程的準確、完整掌握。
2. 在新舊關聯時間點上。這部分的形成性輔助練習要特別注重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讓學困生能夠通過練習,明確理解新舊知識間的關聯,從而將新知真正內化到其自身的知識結構中,完成完整建構。如“約分”的教學,學困生對“約分后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但分數大小不變”感到困惑。為此筆者添補以下練習:
兩個分數大小( ?)。你能從兩幅圖的對比中想到它們為什么相等嗎?
通過看圖填數和前后對比的方式,學困生能容易理解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后為什么分數大小不變,也從圖上看到了約分中約掉的公因數是什么。
二、提供呈現性輔助練習,讓學困生思路可點撥
課堂鞏固練習不僅是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訓練,更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實現課堂適時反饋調節的重要手段。但處于淺表學習狀態的學困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夾生飯”現象,理解似懂非懂,對解答過程似是而非。為此,教師要為學困生提供呈現性輔助練習,以合理巧妙的方式讓思維“顯露”出來,進而達到反饋調節目的。
1. 思考過程展示。這部分的呈現性輔助練習設計要注重讓學生的思考過程由隱性轉為顯性,以利于教師在觀察其真實的思考過程后,有針對性地點撥,引導學困生正確解題。如人教版三上第15頁的練習:影院里有441個座位,如果甲、乙旅行團分別有196名和226名團員,兩個旅行團能同時在影院坐下嗎?可以為學困生增加以下練習:
你的判斷是:這兩個旅行團同時看電影(坐得下、坐不下)。
通過預估中的數字,可以看出學生采用哪種預估策略;對得數的比較,可以看出學生采用“誰和誰比,怎么比”的判斷。
2. 操作過程展示。這一部分呈現性輔助練習設計要注重通過觀察學生具體動手操作過程,了解其真實的思考過程,以達到糾正目的。如人教版三下第10頁第5題,隨著小熊位置不斷變換,到下一家時都需要重新確定方位,對學困生有難度。為此教師可指導學困生制作輔助方位坐標,引導學困生把輔助坐標放在小熊每次出現的位置上,利用輔助坐標輔助解題。
三、設置中間性輔助練習,讓學困生思維有臺階
在拓展練習環節中,隨著練習難度逐步加大,題目呈現信息逐步多樣,數量關系趨向復雜,處于淺表學習狀態的學困生很難對題目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梳理、分析,容易出現思維“迷茫”現象,陷入解題困境。為此,教師在拓展練習中可以為學困生設計中間性輔助練習作為“臺階”,讓學困生明白“怎樣想”,實現“做得來”。
1. 思維的 “易混點”。這部分的中間輔助性練習要注重設計好提示性問題,幫助學困生形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如人教版五上第89頁第2題的一道小題,題中有兩組底和高,但學困生在解題時容易被表象所干擾,盲目選擇不是同一組的底和高進行計算,造成錯誤。為此,教師可以在此處設置提示作為“臺階”:①平行四邊形有兩組相對的底和高,計算時,可要找準哦!與底相垂直的那條才是它所對應的高!②平行四邊形的底是3 cm,它的高是(?搖?搖?搖)?通過這種形式,引發學困生正確讀題,培養良好的解決問題習慣。
2. 思維的“困頓”點。這部分的中間輔助性練習要注重設計好問題中的中間問題,幫助學困生收集、觀察、比較和篩選信息,恰當給予 “燈塔”指引。如人教版五下第92頁的第11題,這道題中三條絲帶的數量關系較為復雜,學困生很難理清三條絲帶間的數量關系。為此教師可預先設計好“半成品”,如引導學生畫出題目中的線段圖,設置黃絲帶作為中間量。要求學困生在解題前先畫出線段圖,以數形結合形式幫助學困生理解題意,接著通過中間量引導學生厘清三條絲帶之間關系,最后列式解答。
四、提供反思性輔助練習,讓學困生錯誤可自糾
處于淺表學習的學困生常表現出“固態”的學習模式,無反思習慣。為此,教師應在練習編排上多提供反思性輔助練習,讓學困生通過尋錯,形成自覺反思的習慣。如人教版五下第92頁的第6題,學生容易出現計算結果沒有約分或忘記約分情況,可對學困生增加以下環節:6道計算題中,有1道題需要約分,你做對了嗎?通過這樣環節,引導學困生對計算結果進行反思,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或者教師在批改學困生作業時,可進行預批,即先告訴學生錯了幾題,不告訴錯的題目,讓其先找錯再批改,督促自我反思。此外,判斷題能增強學生對學習的反思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似是而非的判斷題,可有效地加深學困生對知識的思考程度,增強思辨能力,幫助學困生走出淺表學習狀態。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