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英
小學生良好道德體系的形成和法律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如果道德與法治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經驗與課本上的間接經驗融會貫通,就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用價值,而且還能夠在教材與生活的結合中,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來增強綜合能力,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素養。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多方位的研究,探索教材生活化運用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將課程推向生活,以課程指導生活。
一、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場景,感悟道德與法治的知識
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融合了個人成長,愛國主義,歷史與文化,地理與環境,生命與安全,以及法律知識等內容,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場景,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感悟道德與法治知識。
比如,剛開始學習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第1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時,學生會認為法律跟自己并沒有多大關系。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了如下生活化的學習場景。
場景一:玲玲今年12歲,在讀小學六年級;她有一個弟弟,在讀小學四年級。玲玲家的經濟條件不好,父母重男輕女,想讓玲玲小學畢業后就去村子里的養鴨場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場景二:小強跟爸爸一起去參加聚會。在聚會上,爸爸喝了很多酒。聚會結束后,爸爸開車帶小強回家。
場景三:小飛家開便利店,店鋪進了一大批的蛋糕。過了一段時間,小飛的母親發現蛋糕已過了保質期。為了不浪費,小飛的母親將過期的蛋糕打五折出售了。
給出了場景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幾個生活場景都蘊含著哪些法律知識?結合日常生活實際,學生自己會表述:玲玲還是小學生,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她父母必須想辦法讓她繼續讀書;小強的爸爸不能酒后開車,酒后開車十分危險;小飛的母親將過期的蛋糕出售,會給顧客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學生就會有更加具體的感受。通過這些非常常見的生活化場景,學生感受到了道德與法治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明白了法律知識與我們每一個人是息息相關的。
二、開展調查研究,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寶貴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根據教材目標,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調查研究活動,認真整理、分析搜集到的材料,再結合教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夠極大地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第4課《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之前,教師結合“活動園”中有關裝修房子對別人的影響的問題,設計了一個問卷調查。學生在充分調查研究并進行數據分析后發現,裝修房子對別人的影響相當大。推廣到日常生活中,學生明確了,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權利時,不能損害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權利。學生通過參與調查研究和整理、分析數據,對生活中出現的和道德與法治內容相關的現象會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思考,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深度拓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利用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
學生自身的體驗相較于單純的文字描述,往往會帶給學生更直觀的學習感受,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說一說感受,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做進一步挖掘,并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開展課堂教學。
比如,在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第9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的體驗與感受,發表對班級中的一些現象的看法,討論校園欺凌現象。有的學生說,班上的小海同學因為平日沉默寡言,很多同學不喜歡他,有些同學還會經常欺負他;有的女生說,班上的個別男同學依仗自己人高馬大,會讓女生幫他抄作業、替他做值日生;還有的學生說,自己被別人起綽號,傷心得大哭。學生指出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揭示了校園欺凌行為的危害性。接著教師再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應當如何應對這些校園欺凌現象。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容基于日常生活展開,充分利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教材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促進學生道德自律能力的提升。
四、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掌握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宗旨是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理念進行良好的培育,但是如果僅僅靠課堂上的教學,就難以使道德與法治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來組織一些課外實踐活動,通過學生的自身經歷,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更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比如,在學完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第7課《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結合創建文明城市中市容市政方面的要求,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如學生利用課堂上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在家長的協助下,在廣泛搜集了相關的材料后,向“12345”平臺提出了幾個方面的建議:一是加強電動車管理。禁止學生違規騎行電動車,騎行電動車必須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二是生活垃圾的處理。做好垃圾投放到位的宣傳教育工作;大力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加強垃圾回收利用。三是宣傳廣告的管理。規范紙質廣告的審批和投放,以及街面廣告牌的設置要統一。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學生一方面掌握了交通安全、垃圾分類和廣告宣傳等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在課外活動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真正地活了,從教材走進了生活,真正地走入了學生的心中。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非常重要,將教材進行生活化的運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連接課程與實際生活,使課程真正地扎根于生活,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