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秀

【摘 要】 目的:分析腦卒中患者接受社區家庭醫生指導開展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定本社區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2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組(每組樣本容量36例),參照組給予常規社區護理,實驗組給予康復護理,對比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結果:實驗組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比參照組低,Barthel指數明顯比參照組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卒中患者在社區家庭醫生的指導下完成康復護理,可有效減輕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提高生活能力,值得借鑒。
【關鍵詞】 腦卒中;社區家庭醫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180-01
腦卒中包括腦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具有致死性、復發性、致殘性、突發性等特點,一般由環境、飲食、遺傳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1]。大部分存活的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嚴重,日常生活能力明顯降低,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社區作為腦卒中患者出院后重要的康復場所,有效、科學的社區康復指導,可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诖?,本研究選定本社區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2例腦卒中患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定本社區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2例腦卒中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范共識2018》[2]中對“腦卒中”診斷標準,隨機分組(每組樣本容量36例)。實驗組:女性14例、男性22例;年齡在42-76歲,平均(59.62±3.21)歲;病程在3-18周,平均(10.52±0.19)周。參照組:女性15例、男性21例;年齡在44-75歲,平均(59.59±3.19)歲;病程在4-17周,平均(10.54±0.15)周。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參照組:指導患者自我監測血壓,給予營養支持及藥物指導等,告知患者每日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
實驗組:由社區家庭醫生展開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護士綜合患者具體病情、學歷、經濟收入等展開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多向患者介紹以往預后良好的腦卒中案例,增強其康復鍛煉的信心、意志。②肢體功能鍛煉:利用多功能組合訓練器等幫助患者展開功能鍛煉,包括砂板滾筒訓練、木釘板訓練等,以活動肩、肘腕關節為主,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增大訓練強度。③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指間、掌指、吞咽功能、穿脫衣服、洗漱、進食、如廁訓練,鼓勵患者盡可能獨立完成上述訓練。④飲食護理:根據患者飲食習慣、愛好等制定個性化的膳食食譜,增加維生素、熱量、蛋白質攝入量,禁食油膩、刺激、辛辣、生冷食物,多吃粗糧、蔬菜、水果等,保持二便通暢。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兩組均在護理1月后評價康復效果。(1)NIHSS評分: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包括面癱、視野、忽視、構音障礙、語言、感覺、肢體共濟失調、下肢運動、上肢運動、凝視、意識水平,總分是42分,分值高低與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呈正相關性[3]。(2)Barthel指數:包括上下樓梯、穿衣、活動、轉移、修飾、進食、大小便等,總分是100分,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6.0 進行統計學進行數據分析,配對或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NIHSS評分、Barthel指數),以“x±s”表示,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對比結果
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護理前對比,P>0.05;實驗組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比參照組低,Barthel指數明顯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在我國醫療科技飛速發展下,腦卒中死亡率明顯降低,但大部分存活的腦卒中患者,均存在語言、神經、運動等功能障礙,具體表現為吞咽障礙、半身不遂、偏癱等,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給社會、家庭等均帶來了沉重負擔。既往有研究表明[5]:腦卒中患者在發病3月內,是最佳的康復治療時機,此階段給予康復訓練,可起到輔助、支撐作用。
社區家庭醫生指導下的康復護理合理、充分利用社區醫療資源,提高了社區康復護理的針對性、科學性、延續性、全面性,具有傳統護理不可比擬的優勢。社區家庭醫生加強了對患者飲食、心理、肢體功能、語言功能、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干預,促使其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增加營養物質攝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極大的提高了機體抵抗力、免疫力,有助于患者受損神經功能及早恢復。本研究示:實驗組護理后NIHSS評分明顯比參照組低,Barthel指數明顯比參照組高,P<0.05。表明社區家庭醫生指導下給予康復護理,可有效減輕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提高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給予社區家庭醫生指導下康復護理,可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提高自理能力,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朱翠平, 吳美華, 徐曉芳,等. 農村家庭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7, 23(9):1291-1293.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范共識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4):247-255.
[3] 趙琳, 郭兵妹, 高元鵬,等. 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遠程康復護理的隨機對照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7, 33(15):1125-1130.
[4] 荊瑤, 費才蓮, 謝娟, 等. 康復助手APP在腦卒中患者居家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7, 3(7):25-28.
[5] 周海晏, 吳立新, 汪苗, 等. 多學科合作連續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安徽醫藥, 2018, 022(008):1625-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