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蕓
摘 要:根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高校需要切實構建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發揮心理育人的功效,但是在互聯網+大潮下,在學生源源不斷面對網絡信息沖擊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網絡平臺,與時俱進的發揮高校心理育人的作用,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關鍵詞:心理育人;互聯網+;高校
基金項目:2018年度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院級人文社科項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體系構建”。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心理育人功能,切實構建“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 進而“培育師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師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開始于80年代,此后歷經發展,目前仍然存在人手不足、經費不到位、學校重視不夠等現狀,同時由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進入爆炸時代,學生每天接受大量的網絡信息和自媒體信息沖擊,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的要求,各高校都需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建立新的心理育人體系。
1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1.1 覆蓋率低,師生比不足
在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比例 1: 1500,而目前我國高校按照文件要求,目前普遍師生比配置為1:4000,遠遠無法滿足現實中的學生需求,同時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呈井噴式增長,各類問題頻發,很多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得不到長程的心理輔導,因為師生比不足,很多高校開始把個體在校免費接受心理輔導次數限定為8次,而這遠遠無法解決一個中等心理問題的學生需要,很多學生不得不尋求校外相關機構,或者迫于經濟壓力放棄心理治療,存在很多的問題死角。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宣傳和團輔為主,個體咨詢占比較少
因為人手、經費等問題,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主要還是以講座、課程、活動等普及型知識教育為主,由于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的定位模糊,很多老師在行政崗位和教師崗位之間搖擺,個人發展受到阻礙,同時由于大多數老師同時承擔了很多行政性事務,導致很多高校沒有足夠的資源開展針對性強的一對一心理輔導,只能以開展普及型的知識宣傳教育為主,很多學生經過教育,知道自己有問題,但是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學校提供的資源就遠遠不夠了。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單向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個體性極強,很多書本內容單一概括,缺乏有效的針對性,而更多的90后、00后在互聯網大潮中長大,吸收外界信息的途徑多樣,喜歡自媒體和網絡宣傳,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化的教育需求。
2 “互聯網+”給高校心理育人帶來的契機與優勢
2.1 “互聯網+”給高校心理育人帶來了新思路
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為教育主體雙方創造平等的交流環境提供了便利。這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互聯網+”模式使高校的心理育人資源更豐富、方式更多樣、途徑更便捷、教學方式更多元。提高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是當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
2.2 “互聯網+”極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隱私性和便捷性
由于“互聯網+”背景下,信息資源獲得的渠道更多元,內容更豐富,視頻、動圖等展示方式更新鮮時尚,學生可以更及時、便捷的獲取需要的信息,隨時通過微信、微博、視頻網站獲取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心理知識也通過多種方式得到了多渠道的宣傳推廣,學生獲取信息的隱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同時由于網絡知識過于多元,魚龍混雜,學生在吸收的時候如果沒有很好的甄別,反而會收到錯誤的引導,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2.3 “互聯網+”更加開放,有助于及時應對危機事件
由于網絡平臺的公開性和隱匿性,學生可以卸去部分壓力,在網絡上暢所欲言,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如果及時關注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及時的發現隱藏的學生問題,及時進行干預,而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這些信息往往被隱藏起來,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辨別真偽,導致危機事件發生時往往來不及及時干預。
3 如何開拓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陣地和渠道
“互聯網+”環境下讓大學生有了更多可能接觸到各行業的各個領域,這些大容量的信息資源不斷的沖擊和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問題。
3.1 建立大學生網絡心理實時監測體系
對每一個在校大學生建立網絡心理檔案,通過對學生心理癥狀、心理狀態、心理品質的評估及分析等措施,為心理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對存在危機可能的高分學生進行動態監控,建立“學校-系部-班級-宿舍”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預警體系,各系應每月一次組織輔導員、學生干部以及班級心理委員廣泛深入學生,通過關心身邊每一位學生的心理行為狀況,及時發現可能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并上報學院匯總。各系應會同學生處心理咨詢中心對排查出的情況進行評估,共同制定“一對一”個性化幫扶方案,實施分級干預。
對于常見發展性心理困擾學生,各學院要選派富有心理健康知識和工作經驗的輔導員教師約談輔導;對于有障礙性心理問題學生,應及時轉介到心理咨詢中心;對于處于心理健康預警等級狀態的學生,啟動該預警等級對應的處理程序。
3.2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站,有針對性的進行全方位宣傳與指導
心理咨詢中心要對所屬工作人員和各系部相關老師進行有關心理危機干預的業務培訓,使其熟練掌握危機干預的各種理論與方法。同時,要不定期聘請從事危機干預、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如精神衛生工作者、心理衛生工作者、社會工作者)來校為全體學工干部做相關業務培訓。安排專業人員及時維護網站,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對大學生常見的學習指導、人格優化、人際溝通、情緒困惑、戀愛、職業選擇與職業適應等方面的給予全方位咨詢與指導。
3.3 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網絡微信平臺,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重要補充,提供全新的發展方向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媒體承擔的角色弱化,新媒體和網絡微信平臺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成為與學生互動的主要渠道,也同時成為危機事件干預中的重要一環。學校可以利用公眾號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活動,2020年,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心理育人效用,學生及時隔離在家足不出戶,學校也可以通過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開展網絡宣傳,心理科普類文章,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情緒調適,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的反饋功能,在有心理需求的時候及時和學校的專職老師取得聯系,受到專業的幫扶,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寸雋,陳明星,牛洪鈺.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以微信公眾號建設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7(19):154-155.
[2]王自華,李惠,張慧敏.“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8(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