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陳政羽 陽琴

【摘要】目的:研究綜合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外周靜脈穿刺置管相關血流感染及導管維護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67例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設為對照組,選擇2018年3月-2019年11月的507例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設為研究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統計兩組患者的PICC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情況和導管維護質量狀況。結果:結果指出,研究組患者的相關血流感染發生情況和對照組對比更低,且各項導管維護的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結論:針對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對比效果更佳,值得應用。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乳腺癌;外周靜脈穿刺置管;血流感染;導管維護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158-02
乳腺癌患者的細胞功能會丟失,造成癌細胞的不斷擴散,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會有嚴重的影響,是臨床醫學中較為多見的惡性腫瘤[1]。文章從綜合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外周靜脈穿刺置管相關血流感染及導管維護質量的影響予以分析,詳細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67例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設為對照組,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的507例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設為研究組。對照組,平均年齡(42.4±8.9)歲,平均病程(3.48±1.13)年,臨床分期Ⅰ期119例,Ⅱ期174例,Ⅲ期74例;研究組,平均年齡(41.5±8.4)歲,平均病程(3.29±1.51)年,臨床分期Ⅰ期152例,Ⅱ期240例,Ⅲ期115例。所有患者患者基礎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加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講解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措施,告知患者日常護理的流程;研究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
(1)建立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依照醫院的實際狀況制定護理方案,并且隨著情況不斷完善和調整,小組成員由六名醫護人員組成。(2)醫護人員的培訓:醫院的感染科人員進行理論知識講座,主要講解導管運用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操作應該規范,強調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溝通技能,提升醫護人員的護理服務質量和技能。(3)健康知識宣教:醫護人員需要耐心地回答患者的疑問,采用通俗易懂語言,向患者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和后續護理的基本流程,講解病情的發展和預后,讓患者能夠做好心理準備;介紹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知識,引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個人衛生。(4)飲食干預:當患者化療時,醫護人員需要高實患者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忌油膩的食物,化療前2h不可進食,依照患者的病情發展對飲食予以調整。(5)運動護理:醫護人員引導患者進行日常的手臂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運動的強度根據患者的需求和狀況適當調整。(6)出院指導:醫護人員向患者介紹出院的注意事項,強調導管護理知識,避免導管脫出,注重置管側肢體的衛生情況,提升對于感染預防的認知能力,建立微信群,患者每天對日常情況予以匯報,醫護人員耐心解答有關問題并且予以針對性的指導。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 結果
2.1組患者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
對照組(n=367),CRBSI例數25例,發生率6.81%;研究組(n=507),CRBSI例數3例,發生率0.59%。研究組患者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和對照組對比更低,差異較大(P<0.05)。
2.2兩組患者導管維護質量合格率
表格指出,研究組患者導管維護的質量合格率和對照組對比更高,差異較大(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醫學中較為多見的病癥,但是目前發病因素并不明朗,患者的預后相對較差,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響。乳腺癌的發病位置主要于機體乳腺上皮組織,目前乳腺癌的發病率正呈現上升趨勢[2]。報道指出,乳腺癌患者的化療治療時間會長達6個月,化療藥物對機體的免疫能力和器官功能會有影響,會出現骨髓抑制的情況,也有學者指出,患者的免疫能力和靜脈置管感染呈現反比,而患者在化療階段,其自身免疫功能不斷降低,故而需要予以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從飲食、健康知識宣教等內容展開,保證患者在化療期間機體所需要的營養,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護理方案
綜上所述,針對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降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提升導管維護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雪春.綜合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PICC相關血流感染及導管維護質量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9,10(6):159-161.
[2] 李芬.乳腺癌術后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21(16):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