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英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中化學日常教學的真情實況,從“信息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實驗化教學,增強學生認知體驗”三個基本點出發,對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高中化學多樣化教學進行了分析和探究,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化學成績和素養。
關鍵字:高中化學;信息化;生活化;實驗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逐漸呈現多樣化,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等等,為其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以往的高中化學課堂上,教師們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進而大大增強了課堂上的枯燥程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就造成學生很難深入掌握化學知識的核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多樣化教學,以新課改相關理念為指導,不斷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從而充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結合大量的實踐教學經歷,對高中化學開展多樣化教學的策略及價值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有效促進高中化學課程的創新改革。
一、信息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出現在了高中化學課堂上,因此大大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高中化學知識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但是多媒體技術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就大大改變了這一點,一來將課本上靜態的文字內容轉化為動態的知識內容,能夠帶給學生更直觀具體的深刻學習印象;二來教師借助多媒體也可以給學生普及更多的課外知識,從而大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例如,任課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幾種金屬的相關性質制成一張表,這樣一來就有利于學生實現整體的對比記憶,從而有效加深對本章節知識的印象。由于學生對知識已經學過一遍,所以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只安排學生自己按照課本復習,將會大大增大課堂上的枯燥程度,且學生的復習效果也注定不會理想,這時教師就要嘗試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以學新課的方式來復習舊知,從而有效保障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復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高中化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身邊生活的實例中提煉和總結教學素材,從而既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熱情,也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程度。另外,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進而逐步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為學生日后的成長和發展鋪墊好前提條件。
例如,任課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高三化學知識總復習時,就可以以“衣食住用行”為一根線。生活中的很多物質都是來源自對大自然產物的化學加工,以“行”為例,最常見的自行車、汽車、火車身上的絕大部分是由金屬構成的,同時汽車和火車所使用的燃料也是從石油中所提煉而來的,而燃料的燃燒就又涉及到化學反應以及廢氣的排放等等。因此通過一個“行”就可以串聯起“有機化合物”“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金屬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等章節,所以學生以生活中的事物為線索來鋪開復習,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知識的困難程度,又極大地增強了知識間的聯系,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以及形成知識網絡,而這一切也是符合現時代新高考方向的。
三、實驗化教學,增強學生認知體驗
實驗是高中化學的基礎組成部分,一方面能夠帶給學生更強烈的學習認知體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可謂是一舉多得。與此同時,學生們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多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的,進而學生就可以互相溝通交流與實驗相關的知識問題,最終以集體的力量完成實驗,促進整體的進步和成長。
例如,任課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的過程中可以再次讓學生重新設計和完成一次實驗,從而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回憶已學知識,又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教師很有可能因為新課教學進度的緊張而采取一些簡單實驗口述的方式,亦或是學生初次實驗時,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深,所以就造成實驗效果不太理想,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就可以在復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以實驗為基礎展開復習,通過實驗中對知識的回憶、運用,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最終有效把握高中化學知識的核心原理。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多樣化教學的開展,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轉變教學觀念,以新課改和新高考的要求為基準,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教給學生更多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此外,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能力,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化學多樣化教學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在于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最終努力幫助更多的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參考文獻:
[1]廖曦.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多元教學策略探究[J]. 新課程(中),2015,000(004):152-152.
[2]蘇曼龍.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7,000(03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