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也意識到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并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總結出不少寶貴的經驗。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進行了簡單探討。
關鍵字:小學語文 ;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偏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所以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需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合理采取教學方式外,尚要積極融合生活中的知識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繼而在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本的知識點同時增強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地將語文課程的理論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充滿濃厚生活情境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準確理解語文課程知識,深入感悟生活,將課本知識應用在生活實踐中,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習得知識和獲得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想象
對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容易對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在學習方面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幫助。而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大量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為此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學生所熟悉的內容,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情境中更好地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五年級上冊《我家門前的海》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同學們播放一段大海的聲音的音頻,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樣子。然后再為同學們播放一段大海的圖像視頻,讓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大海與實際生活中的大海進行對比,鼓勵他們自主發言說一說有什么不同,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打造高效課堂。
(二)巧用生活資源,豐富教學
只要我們細細觀察,便可以發現生活中很多資源均可以當做教學的素材,為學生的學習、成長以及實踐提供幫助。為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的利用這些生活中屢見不鮮的資源開展教學,讓學生將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資源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豐富教學內容。
例如:在《有趣的漢字》這章教學中,涉及內容非常豐富,有歇后語、猜字謎、諧音字、漢字的由來等等,教學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漢字的了解,從而愛上漢字。在完成教學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在放學的路上注意觀察路邊的出租廣告、廣告牌、招聘信息等等,注意查看這些內容是否有錯別字。在日常看電視、課外讀物時,也要留意哪些字是多音字,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挖掘語文素材,不但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還能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無窮魅力。
(三)走出課堂,學習聯系生活
在教學中,還應該鼓勵學生敢于擺脫課堂的束縛,踏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去學習。由于社會中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一些充滿趣味的事件,這些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適當地走出課堂還能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后,由于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園子中不僅有蜻蜓、蜜蜂、蝴蝶,還有黃瓜,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為此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放學后到自己家的園子或者附近農民伯伯的園子里觀看一下菜園里有哪些小動物、蔬菜,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更好的體會作者在祖父園子中玩耍的愉悅之情。
(四)巧設課后作業,感悟生活
長期以來,語文課后的作業形式以抄寫、背誦等為主。雖然這些作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加深記憶,鞏固復習,但單一的作業方式會讓學生感到厭倦,覺得語文學習沒意思,另外,這種作業方式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方面無顯著效果。此外,生活化教學理念認為必須將生活理念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因此,作業這一環節也不能被遺忘。對此,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富有生活氣息的作業,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對生活進行感悟。
例如:在教《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由于本文主要描繪了作者和其朋友們曾經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在教學完本課后,不僅要讓學生把生字生詞等知識掌握到,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愛護樹木、愛護鳥兒、保護大自然為主題,設計相關標語,以此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發揮出來,也可以升華文章傳達的熱愛自然的主題,既要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之情,同時還要對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進行保護。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教育教學事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開展生活化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未來的必然趨勢。開展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積極轉變觀念,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需要教師積極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既要能夠滿足小學生開展語文學習的需求,同時還要能夠為深化常規教學服好務,幫助小學生形成一定的人文素養,為學生今后具有更強的綜合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何玉海.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10):89-90.
[2]李汝鈺.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20(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