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宇
摘要: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換代,每一工程領域都引入了更加先進的機械設備,有些工程機械設備的造價非常高,也就意味著必須要對這些機械設備進行嚴格的管理。任何工程形式,都離不開機械設備的應用,也只有管理好了工程機械設備,才能增加機械設備的使用年限,確保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讓工程活動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保質保量的完成。
關鍵詞:工程機械設備;管理;應對策略
工程項目的開展,是離不開工程機械設備的,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的質量對施工過程中機械設備運行的連貫性起著重要影響,并關系著整個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因此,有關單位必須要更加關注工程機械設備管理。本文對工程機械設備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所在,并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工程機械設備管理的現狀
(一)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設單位要想開展好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首先必須先設置符合規范要求的施工管理機構,并制定對應的施工管理規章制度,保證所有的施工管理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都能意識到自身擔負的重要任務及法律責任。這有這樣,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人員才會受到約束,從而更認真地開展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其次,由于工程項目建設的特殊性,用到的機械設備和施工人員通常具有很大的流動性,當施工需求發生改變時,機械設備和施工人員也會產生變動。在人員交接的時候,經常沒有做好交底工作,這對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產生了不利影響。
除此之外,有些單位至今仍沒有意識到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專業的工程機械設備管理隊伍,讓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浮于表面,施工作業人員在操作機械設備時非常隨意,并沒有嚴格參照相應的要求進行,從而嚴重影響到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的質量。
(二)舊機械陳舊落后,盲目購置新機械
因為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建設單位之前使用的工程機械設備都已經十分陳舊,不能適應新的應用需求,機械設備的整體水平呈現出老化、落后的狀態,致使企業在大型招投標和施工組織上處于劣勢,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牽制。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一些建設單位已經采取了措施,期望購進國內外的先進設備,來提高工程機械設備的整體質量。但是,很多企業在購置工程機械設備時并未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而顯得非常盲目,采購回來的設備甚至有可能完全無法應用到生產中,成為無用的“廢物”。
(三)操作人員業務素質偏低
許多建設單位現行的管理體制都只在意施工技術,對施工機械的重要性卻完全沒有認識到,不清楚施工機械對工程建設的意義所在,更加不重視培訓機械操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在這種管理體制的影響下,許多一線工程機械設備管理操作人員的工作能力都非常差,業務素質普遍偏低。除此之外,因為工程機械設備管理操作人員的不受重視,其受到的待遇也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嚴重流失。
二、改善工程機械設備管理現狀的應對策略
(一)建立健全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制度
建設單位必須全面認識到工程機械設備管理的重要性,從而建立科學、完善的設備管理制度,用系統的制度對設備及操作人員進行管理。每一臺設備的管理都應該參照章程辦事,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人員也應該始終用規章制度嚴格約束自己,確保自身工作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同時,在選擇工程機械設備管理人員時,應該盡可能地偏向一些操作經驗豐富、技術卓越并具備強烈責任心的員工,以打造一支優良的工程機械設備管理隊伍。
(二)合理配置設備資源
配置工程機械設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證施工任務能夠按時按量地完成,同時也應該兼顧到經濟效益,施工單位在配置新的工程機械設備時應該同時考慮到工期要求和施工質量。結合實際工程項目,根據其工程規模、工期要求、施工要求以及施工人員的實際經驗,制定出完備的工程機械設備采購計劃,采購真正適合實際施工活動的專業設備。
在完成設備配置之后,施工管理人員還需要規劃工程機械設備的進場時間和運輸路線,確保新設備進入的萬無一失。此外,工程機械設備質量檢測人員對新進的設備必須進行更加嚴格地檢測,一旦發現不妥之處,應該立即將其退回,絕不能應用于實際施工中。
(三)提高操作人員專業素質,實現競爭上崗
施工企業要加強對工程機械設備操作人員的管理和培訓,可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培訓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其專業能力。同時,還應該采用競爭上崗模式,只有通過相關考核的操作人員才能獲得上崗的資格。并且要建立健全獎懲制度,通過賞罰分明的制度,激發操作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其工作質量。
結語
建設單位應該積極認識到工程機械設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找出現存的問題所在,采用合理策略應對這些問題,進一步機械設備管理工作的質量。從而推動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從源頭上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
參考文獻:
[1]孫卓.工程機械設備管理的現狀與應對策略研究[J].化工管理,2020,(1):186-187.
[2]張鐘欽.工程機械設備管理的現狀與應對策略研究[J].設備管理與維修,2018,(6):37-38.
[3]蘇志磊.對機械工程設備管理與維護策略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2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