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欣悅
(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上海 200444)
1925年,梁啟超先生在《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會演說辭》中定義“中國的圖書館學”,他認為,“圖書館學的原則是世界共通的,中國誠不能有所立異。但中國書籍的歷史甚長,書籍的性質極復雜,和近世歐美書籍許多不相同之點。我們應用現代圖書館學的原則去整理他,須要對於中國的目錄學(廣義的)和現代的圖書館學都有充分智識,且能神明變化之”[1]。在梁啟超看來,要建設“中國的圖書館學”,首先需要“中國的現代青年”悉心研究西方的圖書館學,在此基礎上深入地研究中國傳統的目錄學。故我國現代學術體系中的圖書館學自誕生之日起,便非常關注對國外先進經驗、方法、理論的引入,中外比較研究是圖書館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今天我們“存古開新”,突破“獨立的閉環發展系統[2]”的重要方式。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圖書館學界對外交流活動的日漸頻繁,越來越多的學者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注重在研究中積極吸收、引介國外圖書館實踐和理論的最新進展,在域外圖書館學譯介、中外比較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豐富了中國圖書館學的內容,給我國圖書館事業和理論發展注入了動力。然而,回顧20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歷程,在肯定成就的同時,我們也發現目前在域外圖書館學譯介,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領域,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大量論文停留在國外經驗或案例介紹,缺少對經驗落地及本土化的持續探索;關注點比較集中,研究跟風現象比較明顯等。因此,在即將跨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之際,總結我國學者新世紀以來,在域外圖書館學譯介、中外對比研究方面的進展,梳理本領域研究的主要特征、熱點論題,在此基礎上,厘清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對于我們更有針對性地開展中外比較研究,促進相關理論和經驗的本土化,建設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為了更準確的展現本領域目前的研究水平,以期刊影響因子為依據,選取CNKI期刊數據庫中的六本圖書館學代表刊物:《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與情報》《圖書情報知識》《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論壇》為數據源。并對外國圖書館學譯介及中外比較研究的范圍做如下界定:(1)介紹外國圖書館實踐和圖書館學經驗、理念、方法、案例的論文;(2)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論文;(3)外國圖書館學經驗在中國圖書館實踐和學術研究中的本土化或應用研究。
根據上述定義,將時間設為2000-2019年,人工對文獻篩選去除重復后,共得到相關文獻2021篇。
2.2.1 期刊分布
就選取的六種期刊而言,載文最多的是《圖書情報工作》和《圖書館論壇》,載文分別為741和385篇,各占37%和19%,其次是《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與情報》和《中國圖書館學報》,各載文274篇、271篇和198篇,所占比例分別是14%、13%和10%,載文最少的為《圖書情報知識》,僅占7%,如圖1所示。期刊分布結果與期刊的出版周期、選文數量、選文特色有密切關聯。

圖1 中外比較文獻的期刊分布
2.2.2 年代分布
文獻按年代分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學科的研究發展速度和研究水平、規模[3]。本領域2000-2019年各年份的發文數量,匯總成折線圖,如圖2。

圖2 中外比較文獻的年代分布
由圖2可以直觀看出,相關領域的文獻數量逐年攀升,在2015年達到峰值后有所回落。除了因為所選期刊數量有限且期刊收文量有所減少外,近年來我國圖書館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也日趨成熟,故研究中外比較或介紹先進經驗的論文量略微減少。
2.2.3 基金狀況
基金資助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的層次和質量,同時也反映有關部門的支持力度。本文收集的文獻中,基金資助論文836篇,占總發文量的41.37%。基金資助分布趨勢與論文年度分布的發展趨勢大體上相互呼應,如圖3,表明資金資助、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是圖書館學中外比較研究的重要推動力。在基金資助層次分布方面,按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校級四個層次區分基金資助層,分析發現國家級基金論文417篇,約占總基金論文的49.88%,其他層次基金依次減少,該課題基金資助以國家級為主,資助級別都比較高,反映出研究課題的研究水平都比較高。

圖3 基金的年代分布
2.2.4 作者研究
(1)高產作者
通過對作者群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反映出文獻作者與文獻量的關系,同時,可以預測、估計和揭示該領域研究人員的研究能力,對進一步確定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體,把握該領域研究現狀和預測發展前景具有指導意義[4]。
將作者分列,進行作者頻次統計,得作者人次數為3661。使用數據透視表功能對作者姓名進行計次,方法同年份統計,得到參與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的作者人數為2371人,研究成果數量前20位作者統計如圖3所示。其中最多的是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學者高波,共發表文獻39篇。

圖4 中外比較研究高產作者統計
通過作者發文量統計,僅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有1788位,占總作者數目的75.41%,此數據與洛特卡定律中生產1篇論文的比例應為60.79%的參考數值有所距離。發表在2篇以上的有583人,占作者總數的24.59%。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圖書館學中外比較這個研究領域里,相當多的作者僅對此課題研究過一次就沒有繼續研究了,這也從側面說明我國圖書館界對中外比較研究的方向與路徑比較雜亂,沒有就同一方向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對這些高產作者進行統計分析,這些作者呈現出以下特征:從作者所屬機構來看,高產作者所屬機構與機構發文量排序大體一致,較多作者來自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從普賴斯定律上看,核心作者產量占比是3.25%,占比過小,沒有形成成熟的核心作者群,圖書館領域中外比較研究的力量分散,筆者認為核心區作者仍需要進一步提高研究成果轉化量。
(2)作者合作網絡
排除單獨作者后,得合作者文獻記錄1074條。由此可知,合作論文在總體論文中占到的比例是53.14%,超過半數。可見圖書館界中外比較研究的重要組織形態仍是合作研究。
對作者按照行進行排序,每一行單獨排序,采用Excel的VBA語言進行編程,實現每一行排序,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移動、篩選可以得出中外比較研究領域的高頻合作作者(合作篇數大于等于5的作者),見表1。
在Excel表中將作者兩兩組對,最后匯集成兩列,得兩兩合作者記錄為2644條,啟動數據透視表,采用交叉列聯表的方法匯總數據,得到一個1841×1841矩陣。
依據高頻合作者的情況,對全部進行篩選,將非高頻作者的合作剔除,得到積極合作者之間的合作情況如表2所示。實際上,他們就是圖書館界中外比較研究的核心團隊,通過研究該網絡圖的導通性,可以發現初景利、高凡、林夕、繆園和盛小平,陳曉宇和付少雄,劉桂鋒和盧章平,劉燕權和王穎純都是高度合作者。值得注意的是,發文量及合作量均最多的學者高波,自2002年至2019一直對此課題有所研究,但由于其合作者不固定,且大多不是高頻合作作者,故剔除。
(3)作者機構研究
將機構字段單獨復制到新表單的一列。排序后剔除沒有單位的空白行,并規范單位名稱(如武漢大學信息管理系歸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中科院文獻情報所歸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等),去除無用信息(如機構地、郵編等)。啟動數據透視表,計數字段和行都是機構,列出發表論文數目最多的20家研究單位,如表3所示。

表1 合作篇數≧5的作者

表2 高頻合作者的合作矩陣

表3 發表論文數目最多的20家研究單位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是我國圖書情報學界排名第一的高校,以該機構為署名的發文有209篇,約占總發文量的10.34%。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北大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等緊隨其后,也取得了相當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他機構的發文量則依次遞減,變化幅度不大。縱覽發文機構,可以看出對中西圖書館學進行比較研究的機構多為高校的信息管理專業或者圖書情報學專業,以及國家圖書館、地方圖書館及各高校圖書館。
在Excel表中,新建一列,對2175條記錄的題名和摘要進行分析,將研究對象涉及了具體國家的國家名稱列出。再借助Excel的數據透視工具對新建列進行計數,將論文篇數大于等于五篇的國家列出如表4:

表4 研究該國的論文篇數≧5的國家
由上表可清晰看出,西方圖書館學有較多值得我們借鑒之處,為我國圖書館事業和思想帶來較多啟示。另外,日本、韓國、印度等鄰國的圖書館學也有較多值得挖掘和學習的經驗。
中國的圖書館學一直是在向外學習的,從上世紀初開始,經歷了“學日——學美——學蘇——學美”的過程。近二十年,以美國、日本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仍占多數,以美國、日本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年代分布如圖5、圖6所示。美國一圖趨勢與發文總量的年代分布圖趨勢大體類似,說明美國一直為熱門研究對象;而以日本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量總體平穩,僅在2011年及2013年略有增加,在2018年有所回落。

圖5 以美國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年代分布

圖6 以日本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年代分布
美國在圖書館學領域處于明顯優勢地位,其圖書館工作、圖書館事業及圖書館學理論體系是我國近二十年來的重點研究對象,而近年來雖然主要還是向美國學習,但研究者的視角越來越寬廣。21世紀初,研究者普遍更關注美國的圖書館學教育,注重教育差異以及對中國的啟示;且開始注重對中美數字資源建設的比較,“中美數字圖書館”合作項目建設啟動;美國的數字參考咨詢項目也開始成為學習借鑒對象;2008年前后,關注中美大學圖書館員職業資格的比較分析[5]、中美圖書館員性格特征分析[6]、中美大學圖書館招聘信息比較分析[7]等的研究數量增多。2015年前后,學者們更集中于研究美國高校圖書館的3D技術服務經驗與分析[8]、中美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比較研究[9]、美國圖書館的動漫資源建設與服務特點[10]及案例分析[11]等這樣的新興話題。到近兩年,對美國圖書館事業中針對各個年齡層次的服務研究更加細化,出現了諸如美國公共圖書館老年服務研究[12]及年長者健康信息服務調查與分析[13]、美國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理論初探[14]、美國高校圖書館服務中小學生研究[15]等研究。

分列關鍵詞,啟動數據透視表,計數關鍵詞,按計數結果降序排列。根據結果統計,I1=2962,代入上述公式計算得N值約為77,即核心關鍵詞只有美國、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等5個,顯然這幾個詞并不能反映當前用戶研究的基本現狀。出現此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研究時所選的期刊并非此課題研究的全部來源,而是抽取的具有較高質量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中的文獻。在這種情況下,詞頻閾值計算公式并不適用。
為使分析結果更準確,筆者取詞頻閾值為10,得到高頻詞共100個。由于篇幅有限,去掉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僅列舉62個能較為準確反映研究熱點的高頻詞如下:

表5 62個高頻詞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統計結果進行歸納,可以看出該研究方向的研究熱點與情報學多有交叉。筆者嘗試將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的熱點歸納如下,并結合熱點對被引頻次較高的文章進行各主題的介紹。
3.2.1 各類型圖書館間比較研究
這類論文主要介紹中外高校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等的對比。如鄧珞華等(2001)比較了中美兩國高校圖書館在機構設置、人事管理、館藏資源的購置和布局、讀者服務的內容和方式、經費及其籌措渠道等五個方面的異同,探討了這些異同點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彌補差距的辦法[16]。肖永英(2009)從法律保障、管理機構、經費支持和政策引導四個方面論述了英國公共圖書館管理的體制,并重點從服務內容、品牌意識、信息與通訊技術的應用等方面介紹了英國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的主要特點、英國公共圖書館的建筑設計和館員資格認證與培訓等[17]。高春玲(2011)通過對中美排名靠前的20所高校以及公共圖書館進行調研,試圖對中美移動圖書館服務的共性和差距進行對比分析,吸取經驗,取長補短[18]。
3.2.2 圖書館學教育比較研究
這類論文主要介紹外國圖書情報教育、信息素養教育及對中國的啟示等。如黃曉斌(2001)介紹了美國有關信息素質教育的定義、研究發展經過、美國高等教育中關于素質能力的標準以及美國高校圖書館的一些做法,以期為中國帶來啟示[19];陳傳夫等(2007)介紹美國iSchool發展現狀以及包括學院定位、課程建設、學生教育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的特征,以期發現美國LIS教育發展趨勢和成功經驗,為我國LIS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參考[20];孟祥保等(2014)介紹了國外高校圖書館數據素養教育實踐,并與我國高校數據素養教育現狀相比較,為我國高校圖書館借鑒國外提出了四點基本經驗[21]。
3.2.3 圖書館員職業素養比較研究
這類論文主要比較中外的學科館員、醫學館員、數據館員,或者對中外圖書館員的素質要求、能力建設、人才培養、技能要求、服務內容及職責研究等進行比較。如劉瓊(2005)基于對中國和美國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現狀的調研,從人員素質、工作模式、工作內容、工作待遇幾方面對二者進行了初步比較,并對中國實行學科館員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議[22];葉蘭統計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來自ALA JobLIST等招聘網站上的60個數據監護崗位,分析這些崗位的發布機構、崗位名稱、所屬部門、工作職責、技能要求,歸納對國內圖書館數據監護崗位的設置與圖情教育的啟示[23];孟祥保等(2015)以國外25條數據館員崗位招聘信息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崗位特征,結合國外高校圖書館數據管理實踐,從管理制度、組織架構、繼續教育方面探討數據館員崗位管理機制,進而為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研究數據管理與服務工作提供參考[24]。
3.2.4 資源建設比較研究
這類論文主要研究外國數字資源、數字人文、電子資源、網絡資源、開放存取、數據管理、信息資源共享、績效評估、館際互借、長期保存、機構知識庫、知識管理、科研數據、創客空間等的發展狀況及對我國的啟示。如洪雁(2003)在介紹大英圖書館文獻提供中心的成立、館際互借制度以及服務方式和范圍的基礎上,分析我國館際互借的現狀,并對今后的發展提出建議[25];趙金海等(2007)從數字圖書館知識化管理的角度,對珀爾修斯數字圖書館工程,古文獻的構建、傳輸和資源格式,學科之間的知識管理工具,數字圖書館軟件發展以及深化和拓寬文獻服務等進行分析,并對珀爾修斯數字圖書館如何收藏文獻,數字化傳統紙質文本和增設一系列工具以及如何為讀者進一步閱讀提供實時參考文獻,成功實現古文獻、多文本、多文種的數字化知識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26];何林(2008)介紹了美國機構知識庫發展的總體情況和美國支持開放存取和機構知識庫的政策、對美國機構知識庫的建設主體、資源類型以及經費來源情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國發展機構知識庫的建議和措施[27];王敏等(2013)對創客空間的基本理念和價值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美國圖書館開展創客空間服務的現狀,并針對我國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提出建議[28];鄂麗君(2017)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對美國14所大學圖書館的數字學術支持情況進行考察,分析數字學術的概念、數字學術支持機構設置、數字學術支持的內容與形式等,為國內大學圖書館開展數字學術支持提供參考和借鑒[29];唐權(2019)從組織架構、政策與資金支持、技術服務平臺及項目的特點等方面對美國印第安納州與蒙大拿州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實踐進行對比分析,歸納總結數字保存的方法與經驗[30]。
3.2.5 中外圖書館事業相關政策法律比較研究
這類論文主要介紹各國圖書館法律法規、知識產權、合理使用等。如邱均平等(2001)從網絡信息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內涵方面比較,發現中美兩國存在著立法思想及保護范圍上的差異,以及保護內容上的不同[31];李炳穆等(2008)概括介紹韓國的法律體系和制定圖書館法的意義,詳細闡述韓國圖書館法的歷史沿革和主要內容,闡述制定一部好的圖書館法應具備的條件以及需研究的相關問題[32];李國新(2011)介紹了日本公共圖書館法中的基本制度、從業人員的專業資格制度、公共圖書館運營管理的市民參與制度、政府出版物向公共圖書館免費提供的制度、圖書館運營評價及評價結果公開制度等[33];曹磊(2011)介紹了英國公共圖書館法律規范體系的三個層次,認為其具有多層次、指標化、關注社區、持續反饋修訂等特點[34]。
3.2.6 圖書館職能比較研究
這類論文主要介紹外國圖書館在電子政務方面的應用,即輔助政府決策制定、政府數據共享等。如周吉等(2008)認為公民在獲取政府電子信息時還需要圖書館員的特別幫助,澳大利亞一些政府機構積極與公共圖書館建立聯系和互動,值得借鑒[35];高紅等(2008)分析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政府信息暇務的概況,并對美國聯邦托管圖書館等6個國外公共圖書館開展政府信息服務的典型案例進行介紹分析,以為國內提供借鑒[36];吳鋼(2016)認為美國公共圖書館在政府信息導航、政府信息咨詢、電子政務、政府信息素養培訓、推動開放政府發展等方面的實踐值得我們借鑒與效仿[37]。
3.2.7 讀者服務比較研究
這類論文主要介紹外國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的服務,包括參考咨詢、閱讀推廣、特殊服務等。如蔣永新(2002)以實地調研為依據,從參考咨詢臺、信息教育和研究工作三方面,介紹了當前美國高校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的情況[38];俞月麗(2009)介紹了日本公立圖書館特殊讀者服務的發展,公立圖書館對特殊讀者服務的認識、主要的服務方式,以期對中國公共圖書館的特殊讀者服務提供借鑒[39];高穎等(2011)對國內外圖書館老年服務的理論、實踐現狀進行文獻和網絡調研,并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老年用戶為樣本,開展問卷調查,從需求分析、服務研究、信息素質及實踐服務等方面揭示國內圖書館老年服務的問題和差距,提出在法規制度、服務理念、信息建設等方面亟需改善的具體建議[40];石繼華等(2015)通過對國外閱讀推廣品牌化運作特色的分析,為我國閱讀推廣品牌化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41];徐曉冬(2016)對意大利NpL計劃的管理模式進行案例剖析,歸納出其具有組織架構系統化、服務流程一體化、人員培訓規范化、NpL品牌管理專業化四大特點,且具有系統化的規劃和設計理念以及成熟的商業意識,并與我國兒童閱讀推廣項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42]。
在利用Citespace對下載的Refworks形式的題錄進行數據轉換后,使用Burst Detection功能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得出下表。在中外對比相關研究中,“公共圖書館”“信息素質”和“信息共享空間”是對比研究的兩大熱點,其突變性都超過5年;同時,對國外圖書館學的相關研究一直較為多樣化,較強的突變點集中在信息政策、圖書館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從上表也可清晰看出,俄羅斯、北美洲的圖書館學也是不同階段我國圖書館屆研究的重點對象。

表6 中外對比研究的10個突變性關鍵詞
此外,筆者嘗試在Excel表格中將年份概念引入,將主題詞按年份匯總,并將意思相近者進行合并,得出以下結論:
(1)各年份中普遍高頻的主題詞:大學/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圖書館學、圖書館史、圖書情報學、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及課程設置、圖書館事業、圖書館管理、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員、圖書館聯盟、圖書館法、信息資源、信息素養(質)、信息檢索、信息服務、資源共享、參考咨詢等。
(2)短暫出現的主題詞:2000-2008年間,“知識產權”較為熱門,2010年以后以“版權”“著作權”形式出現。“私立圖書館”“民營圖書館”僅在2005年有所提及。“元數據”在2005年為熱點主題后,很長一段時間未被研究,直至2015年又重新成為研究熱點。2006-2014年間,對“標準”(如“信息素養標準”“認證標準”等)的關注較多。2008-2013年間,“績效評估”是熱門話題。“動漫服務”“動漫資源建設”僅在2015年中為研究熱點。“國民閱讀”在2009年較為熱門,往后以“全民閱讀”形式僅出現在2014年和2018年中。有關“游戲服務”的研究僅在2014年流行。2013-2015年間,美國圖書館“智識自由”政策是大熱話題。2014-2015年間,“大宗交易”為熱門主題詞,多為國外圖書館退出大宗交易對我國的啟示。2016-2017年間,“技術保護措施”“臨時例外”“DMCA”為熱門主題,多為美國禁止規避技術措施例外制度的分析。
(3)近年新出現的主題詞:2006年“數字時代”成為熱點主題詞開始,對此研究一直保持,且衍伸為“數字人文”“數字學術”“數字素養”“數字千年版權法”等。2007年起,“iSchool”開始熱門。2008年前后,“開放存(獲)取”“學科館員”“電子政務”相關研究開始熱門。2011年至今,“閱讀推廣”都是熱門主題。2011起,對“機構知識庫”的研究增加,2017年開始,多以“智庫”主題詞出現。2012年前后,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研究增多。2014年起,“老年人”“未成年人服務”“閱讀障礙癥”“視障者”等有關于不同年齡層次及特殊人群的課題開始被關注。2015前后,“MOOC”“創客空間”“知識圖譜”等主題詞開始熱門。
通過歸納可以發現,短暫出現的熱門主題詞部分換了提法有繼續研究,部分則與國外圖書館方面的大事件相關。但是也存在跟風現象,某一時段大家會集中于某個論題,不會持續研究。而近年來新出現的主題詞多與新興信息技術的出現相關聯,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對中外比較研究的學者都較為關注新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同時可以發現,近年來對圖書館服務的研究越來越細化,通過對國外先進經驗的研究,來為我國圖書館建設提供建議。
本文通過對21世紀以來CNKI六本期刊收錄的關于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論文的計量分析,從多個角度總結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歸納研究熱點,可以得出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的發展趨勢如下:
(1)從發文數量來看,二十年間,我國圖書館學中外比較研究領域得到學界和社會的持續關注,但近年來發文量稍有放緩,總體處于穩定發展階段。
(2)從基金資助層面看,國家、各級政府和高校十分重視該領域的研究,但還應進一步提高該領域研究層次和研究成果轉化率。
(3)從作者群體來看,參與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分散且研究的持續性較差,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合作論文占比高,但核心合作群體仍有限。
(4)在研究對象方面,大多數學者以美國為研究對象,對其他國家的關注還不夠,這可能跟我國學者的外語能力有關。
(5)在研究內容方面,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仍是圖書館界的熱點話題,大多集中在圖書館建設的比較與思考、圖書館服務比較、圖書館標準體系比較、圖書館管理體制比較等。由于未形成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規范,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一些研究成果雖指出中外差異所在,但現有成果停留在思想觀念建設層面,相關理論成果沒有及時得到轉化,對圖書館建設實踐指導性差。部分成果忽視技術實現的可行性,呈現出重理論建構、輕實證研究的特點。且存在跟風現象,某一時段大家會集中于某個論題,但是缺乏深入研究。
總的來說,目前國內圖書館學發展勢頭良好,相比國外理論與實踐,仍有諸多不足,仍需借鑒國外研究的成功經驗,既追蹤國際科研態勢,開辟中國式特色研究方向,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的價值與國際影響力。同時,應該繼續兼顧圖書館學思想和圖書館實踐的雙重發展。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圖書館學研究也呈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認為未來可以繼續豐富對域外圖書館學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1)數字人文建設:研究域外無人機技術、移動機器人技術、語音識別技術、VR/AR等智能化技術[43]在數字人文領域的應用實踐,同時明確我國數字人文服務目標、崗位設置等。
(2)智庫建設:對比研究域內外智庫運行機制和能力體系建設,發現目前我國圖書館智庫建設的不足,加強對特色智庫決策支持信息保障協同創新機制的研究。
(3)閱讀推廣理論與實踐:探究域外閱讀推廣事業在長效促進機制建設中的經驗,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閱讀推廣發展模式。
(4)圖書館弱勢群體服務:探索新技術在域外圖書館殘疾人服務、老年服務、嬰幼兒服務中的應用,并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為我國圖書館弱勢群體服務帶來啟示。
(5)政府輿情信息服務:探究域外圖書館在政府信息導航、政府信息咨詢等方面的實踐,為提高我國圖書館政府信息服務針對性、參與開放政府建設、開展政府信息服務人才培養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