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賀
(山東省圖書館,山東濟南 250100)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人們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建設與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傳統的、孤立的中心圖書館因其服務半徑、覆蓋面積的影響限制,導致很多讀者入館存在一定不便。“城市書房”以便捷、高效、標準、規范的特點,成為傳統圖書館服務延伸與創新的重要補充,打通了圖書館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屏障,在全國各地迅猛發展。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區的城市書房出現了建設、運行的困境。本文以山東省“城市書房”建設為例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可行性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十三五”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中將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列入重點任務,根據城鄉發展和人口分布,推動地方建成比較完備的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使全國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文獻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基本建立,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網絡等新技術應用更加普及[1]。2016年12月文化部發布了《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這是在全面總結前期我國實施總分館制的實踐和經驗的基礎上,出臺的目標明確、措施具體、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性指導性文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傳統的總分館制受場地、人員、經費、服務效能等影響,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無法較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公共文化需求。如經濟欠發達縣級圖書館、基層文化大院、鄉鎮文化站等基層文化場館,受經費、人員及服務人群等影響,場館缺少系統的配置和高效的使用率,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大門緊閉的窘境。2014年,溫州率先開始建設“城市書房”,這種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現代化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城市將它稱為“城市書房”,成為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模式的重要補充與創新。
關于“城市書房”的定義,國內學者有諸多討論,沈麗紅在論文《社會力量參與“運河書房”建設的模式探索》中認為“城市書房”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合辦,依托各級中心圖書館,采用自動化設備和無線射頻技術,實現一體化服務,具備24小時開放條件的場館型自助公共圖書館[2]。黃安妮在論文《我國城市圖書館“城市書房”服務模式研究》中認為“城市書房”是利用信息化和RFID技術,實現無人值守和讀者自我管理服務的全開放、不打烊、高品位的24小時自助實體圖書館[3]。筆者認為“城市書房”是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集信息資源、空間資源、文化資源、群眾需求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場館,它借助現代科技技術,實現了圖書館服務的連續性、自助性、多元性,是打造城市“15分鐘閱讀文化圈”最經濟高效的服務方式,是圖書館總分館制度的延伸和創新。
“城市書房”的建設遵循就近服務、普遍均等原則,通常布局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環境安靜、市政配套設施良好,且附近擁有派出所或保安亭的場所。雖然不同城市的城市書房形式各異,但其在文化氛圍營造、閱讀服務等方面有著共同的作用[4]。“城市書房”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廣大市民的日常使用,成為人民獲取信息、文化休閑的場所,也在改變著我國城市中心圖書館“一花獨放”的格局,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均等化。
2017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讀書日之際,威海市第一家“城市書房”正式向市民開放。醒目的牌匾、溫馨的設計,這家位于城市商圈的“城市書房”甫一營業,便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借書閱讀[5]。隨后它們如雨后春筍般在山東省各地相繼出現,并呈現迅猛發展態勢。

圖1 山東省近年來“城市書房”數量變化圖
山東省“城市書房”建設整體起步不算太早,但起點較高,取得的成績非常顯著,如威海市、濟南市等地的做法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可,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標準規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書房”建設模式。截至2020年,威海、日照、煙臺、濟南、淄博、濰坊、泰安、德州等8個地市相繼建成并開放了146個城市書房(在濟南被稱為“泉城書房”,在濰坊被稱為“鳶都書房”),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表1中可以發現, 全省過半的地市啟動了城市書房項目,總面積約3.8萬平安米,總藏書量超過120萬冊。城市書房已經成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擴大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覆蓋范圍,完善了服務設施,實現城市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全面、協調、 可持續發展。
“城市書房”的建設需要綜合考慮城市的發展、人口分布、建設布局等因素,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科學規劃和正確指導是“城市書房”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3.1.1 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為“城市書房”的建設和運行提供了可持續保障。山東省各地“城市書房”根據總分館建設相關指導意見和各地實際情況有序推進,沒有出現集中搶建的現象。各地普遍遵循市級政府主導,市、區縣共建、社會參與,全民共享的原則推進,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建設全民閱讀公共設施、提供全民閱讀服務。如:威海市于2017年將“城市書房”建設被列入威海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項目,在全市范圍規劃建設25處城市書房[6],出臺《威海市關于建設城市書房的實施方案》。濟南市于2019年的全市兩會上,“泉城書房”建設被納入全市20件“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之一[7],出臺了《關于濟南市建設“泉城書房”的實施方案(試行)》。煙臺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新建13處城市書房[8]。日照市于2020年將建設20處“城市書房”列入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等[9],印發《日照市城市書房建設實施方案》。

表1 山東省已建“城市書房”情況
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城市書房”解決了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制約,書房內的圖書由中心圖書館或區縣館統一配送,并將“城市書房”納入全市總分館體系建設,實現了圖書的通借通還,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便捷化。
3.1.2 資金保障
目前山東省內在建“城市書房”均列入城市發展重點工作并對新建成的城市書房給予資金補助。絕大多數的“城市書房”場地、設計、運營管理均由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等提供,市級政府給予一定建設補助資金和運行資金。同時各中心圖書館將城市書房圖書館資源更新列入當年購書經費中,確保城市書房資源建設有序進行。如威海市對一次性建成的城市書房給予50萬元補助,每年給予5至10萬運行補助資金。濟南市對一次性建成的城市書房給予80萬元補助,每年給予10至15萬運行補助資金。日照市對一次性建成的城市書房給予50萬元補助,每年給予10萬元運行補助資金。淄博市對一次性建成的城市書房給予50萬元補助,每年給予10萬元運行補助資金。
3.1.3 指導運行
山東省在建“城市書房”分工明確,市級文化和旅游局負責書房建設的統籌、協調、監督、審核,市圖書館負責標準制定、業務指導、書刊設備采購,各區縣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與街道辦事處共同協調推進選址申報、房產落實、設計裝修等具體事宜,解決“空間”問題,盤活社會資源。
市級館負責對“城市書房”工作人員、志愿者進行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的培訓,以便為讀者提供更優質、專業的服務。越來越多的市級文旅局和圖書館開始對各城市書房運營進行績效考核,如濟南市印發“泉城書房”運行績效考核辦法,由濟南市文旅局、濟南市圖書館及區縣圖書館主管單位相關負責人每年對“泉城書房”進行考核,考核采取百分制形式,對運行維護、文獻保障、讀者服務等十三項進行賦分考核,對于考核分值60分以上的“泉城書房”給與一定運行補貼。并逐步引入第三方,加強公眾對書房滿意度的測評,收集群眾反饋意見,提高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隨著“城市書房”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社會力量參與書房建設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如“泉城書房”銀豐玖璽城分館由銀豐地產出資建設裝修并免費提供1400m2的場館供讀者使用,萊鋼集團出資建設的“泉城書房”鋼城區友誼路分館,浙商銀行濟南分行全資投資建設并向全球招募設計團隊進行設計裝修的“泉城書房”浙商銀行分館。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提高了城市書房建設效率,也大大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
以淄博市建成的11家城市書房為例,目前參與書房建設主體主要有:地產公司、文化公司、商業機構、新華書店。參與方負責提供設計裝修、人員管理、日常運營和免費的公共場所。

表2 淄博市城市書房名稱及合作方
“城市書房”建設綜合考慮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規劃、人口密度、服務半徑等綜合因素,在全市統籌建設,形成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每個“城市書房”與現有市、區(縣)圖書館都保持合理距離,打造15分鐘城市閱讀圈。多數城市書房以所在城市行政區域分配一定數額指標,盡可能滿足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山東省“城市書房”設計現代前衛,注重打造溫馨、舒適、明快、簡潔的風格。各地都將標準化納入城市書房管理體系,實行規范化管理,明確選址設置、運營管理及監督考核等方面的內容,一些城市甚至建立城市書房退出機制。如:《日照市城市書房建設管理規范》《威海市城市書房管理細則》《淄博市“城市書房”建設標準》《煙臺城市書房建設標準》等。
城市書房建設過程中,采用統一的logo標識,充分利用信息化和RFID技術,人臉識別門禁系統、RFID防盜系統、自助借還系統、大數據顯示系統、監控系統以及圖書殺菌機,體現了較高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了圖書的通借通還功能。市民只需攜帶有效證件,即可進入書房借還圖書。在服務時間上實現了新突破,實現了和傳統圖書館時間銜接,滿足了廣大讀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別是一些晚上學習、看書讀者的需求。濟南市、威海市還建立了統一的城市書房監控平臺,可以遠程及時了解城市書房的運行情況,一旦出現故障、接到報警可以快速進行應急處置。
山東省城市書房以基礎設施標準化、文化資源共享化、服務系統網絡化、管理運行一體化,實現資源統一調配、人員統一培訓、服務統一規范、績效統一考評,使各個城市書房建設有章可依,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管理[10]。
“城市書房”的不斷建設、完善,形成了以市圖書館為中心館、各區公共圖書館為總館、“城市書房”為分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資源共建共享,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借閱到圖書,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極大提升了公共服務效能。截至2019年底,濟南市共建成14家泉城書房,其中,面積最小的180m2,最大的1600m2,藏書8000-15000冊,有些書房藏書量超過了很多區縣圖書館的規模,同時開放的情況下,14家泉城書房日均接待讀者為1.5萬余人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11]。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也為更多遠離中心圖書館的讀者,提供了便利。
各地城市書房建設注重與文化的結合,努力打造有溫度、有內涵的閱讀空間。書房定期開展形式不同、內容豐富的讀者活動,如日照“城市書房”除了基礎的圖書借閱服務外,還組織讀書沙龍、古琴、非遺體驗、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等特殊活動,為書房增添濃厚的文化底蘊。威海市“城市書房”通過大數據分析,細分受眾群體并據此安排相關的活動,如高新花園城市書房屬于新建小區,年輕人多、嬰幼兒多、學校多的特點,針對性的開展故事會、手工DIY活動。皇冠城市書房緊鄰春秋美術館和海上公園,受眾群體多為周邊居民、游客或藝術愛好者,該書房定期舉辦品茶會、讀書沙龍等高雅文化活動,活動規模以50人以內為主,用小班授課的方式讓每位參與者都可以互相交流、與老師互動。截至2019年底,威海各城市書房舉辦活動近千場,參與人次3萬余人,書香威海品牌深入市民心中。
“城市書房”多采取讀者自助服務的模式,通過招募文化志愿者參與到“城市書房”的工作之中,充分發揮廣大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圖書整理、活動組織、衛生打掃、秩序維護等工作,他們利用業余時間,為書房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讓城市書房成為傳遞溫暖、弘揚奉獻精神的棲息地。如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共青團日照市委、日照市志愿者協會聯合發起倡議,招募城市志愿者參與城市建設中,吸引了9支志愿者服務隊,目前已經結隊完成,參與到“城市書房”的日常管理服務之中。城市書房的建設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各市建設的城市書房來看,委托第三方運營的城市書房有相對固定人員進行運營和維護,管理較為專業。由志愿者負責管理的城市書房因人員流動性大等因素,導致人員培訓跟不上,對設備操作和現場管理方面能力素質參差不齊。選址在繁華商圈的城市書房日人流量較大,服務效能發揮較好,相對偏遠的書房人流量較少,志愿者招募存在困難,服務效能發揮不理想。
城市書房要保持健康持續地發展,加大城市書房規范化管理,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提升服務效能。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城市書房”相關制度和規范,從資金保障、文獻資源、活動開展、服務宣傳等多方面規范城市書房管理標準。二是發揮“城市書房”陣地優勢,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城市書房”的各個點,聯通文旅發展的線,與文化機構、旅游景點等合作,調動各方力量,為讀者提供更豐富、更便捷的閱讀服務與文化體驗。如濟南市“城市書房”與山東省圖書館、濟南轄區內部分大學圖書館、300余家社區分館的圖書資源通借通還。三是構建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引入第三方評價模式,對城市書房管理、文獻資源借閱、讀者活動開展、評價反饋等進行綜合考評,促進城市書房建設管理與社會力量間的良性互動。
山東所建成的“城市書房”都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建設。如威海市統一引領建設的25家城市書房,建成后達標后,市級財政一次性給予50萬元資金獎勵,同時根據書房的面積大小,每年給予5-10萬元的運行經費補貼。三年以來威海25處“城市書房”財政一次性累計投入1250萬元,“城市書房”運維費用總計達550萬元。隨著書房數量的增加,圖書采購、配送,書房運營等成本逐年上升,地方財政支出壓力也隨之增大,一旦出現經費緊張的現象,勢必影響“城市書房”的運行效果。
“城市書房”建設應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書房”多建設于居民聚集區,商業繁華區,大于100m2的沿街房間是很多地方城市書房的標配,更有1000m2的大型場館,每年房租、運行經費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在目前整體經濟困難的時期,企業經營壓力、生存壓力明顯增加,作為政府部門只有提供一攬子激勵機制,才能吸引更多地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六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向公共圖書館捐贈,并依法給予稅收優惠。境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通過捐贈方式參與境內公共圖書館建設[12]。”目前這項政策的執行在國內尚不多見,還需要政府部門積極爭取協調,形成完善的配套制度,使更多的社會力量、公益組織參與到文化建設當中。
“城市書房”運營中時常有讀者在閱讀區接打電話、兒童大聲喧嘩、自習人員隨意占座等不文明行為,甚至有的讀者撕毀圖書條碼,將圖書帶出書房據為己有。目前按照細則規定,書房管理員只能勸阻和制止,缺乏對不文明行為的約束。通過完善書房管理細則,加強對讀者的宣傳引導,用制度規范讀者行為,探索與城市信用體系結合,引導讀者文明閱讀。對發現的偷書、損壞圖書、不按時歸還圖書等行為列入個人誠信之中,把失信次數達到一定數量的群體列入黑名單,城市書房、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對其實行禁入,取消其參加免費公益文化培訓的資格,加大懲戒力度。
隨著“城市書房”的建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實現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標準化,滿足了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