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黛
【摘 要】目的:觀察和分析集束化術后康復護理在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治療中的護理效果。方法:從我科2017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280例橈骨遠端骨折術患者中,抽取50例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進行一般術后護理,觀察組25例進行集束化護理。通過拆除鋼板內固定時間及Shea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術后的腕關節功能康復效果作出評估。結果:Shea評分結果顯示,觀察組優秀率達到96%,對照組優秀率達到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拆除鋼板內固定時間為(13.3±1.97)月,觀察組拆除鋼板內固定時間為(11.4±1.01)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集束化術后康復護理應用于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治療中,能夠加快患者的恢復,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術;腕關節功能障礙;集束化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橈骨遠端骨折是前臂骨折最常見的一種,分為Colles骨折和Smith骨折。該類骨折多會引起腕關節復合體的功能障礙,例如腕關節僵硬、關節畸形等[1],患者在行橈骨遠端骨折術后必須進行必要的康復訓練及護理,幫助腕關節功能的恢復,因此橈骨遠端骨折術后的護理十分重要[2]。集束化護理是由美國健康促進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HI)首先提出的一種新概念護理模式,是集合多因素考量后的護理治療干預,其目的在于幫助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化的醫療護理服務和護理結局[3]。本文則主要探討了集束化術后康復護理在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治療中的護理效果,為臨床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的治療和康復提供一定的基礎。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科2017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280例橈骨遠端骨折術患者中,抽取50例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在(48.3±7.1)歲,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排除合并重大臟器損傷、有嚴重心血管疾病及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且所有患者無認知功能障礙。
1.2 方法
術后,對照組(25例)采取一般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觀察組(25例)在護理小組進行綜合評估后,實行集束化護理干預。集束化具體護理方案如下:綜合評估患者年齡、骨密度、麻醉方法、骨折情況等,建立動態個性化監護防范。時刻關注患者受傷關節包扎情況、定期測試患者神經功能感覺等,隨時進行護理模式的調整。從術后開始定期進行疼痛評分測試,疼痛減輕時,囑咐患者進行主動的康復訓練,包括肩關節、肘關節、手指的訓練以及肌肉力量練習。設立護理專業組,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尤其是疼痛情況等,建立不同等級的訓練方案。對于疼痛及水腫控制,可采取冰敷、過頭頂握拳康復訓練等。進行專業人員按摩服務。同時,針對患者不同情況,建立護理手卡,分發給患者家屬,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隨時更新手卡內容。
1.3 檢測指標
記錄拆除鋼板內固定時間及Shea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后的腕關節功能康復效果作出評估。Shea評分標準如下:包含痛覺、前臂旋轉、握力、關節活動度、正中神經卡壓五項。疼痛明顯、前臂旋轉角度小于120°、握力小于40%、關節活動度小于80%、正中神經卡壓明顯異常,則各項得分均為1分;活動時疼痛明顯、前臂旋轉角度120°-139°、握力40%-64%、關節活動度80°-100°、正中神經卡壓活動時發麻,則各項得分均為2分;偶有疼痛不影響正常活動、前臂旋轉角度140°-159°、握力65%-80%、關節活動度101°-130°、正中神經卡壓偶爾發麻,則各項得分均為3分;無疼痛感、前臂旋轉角度160°-180°、握力大于80%、關節活動度大于130°、正中神經卡壓正常,則各項得分均為4分;15-20分為優秀,10-14分為良好,小于10分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Shea評分結果顯示,觀察組優秀率達到96%,對照組優秀率達到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拆除鋼板內固定時間為(13.3±1.97)月,觀察組拆除鋼板內固定時間為(11.4±1.01)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治療方法很多,主要以手術治療、石膏固定為主。根據人體解剖特點,橈骨遠端骨折術后多會造成腕關節功能障礙,導致握力下降、活動僵硬等[4]。因此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恢復治療十分重要。常規護理模式往往忽略患者自身情況的特殊性、患者及患者家屬認知不完善等不穩定因素,護理模式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導致患者恢復情況及恢復時間差異較大。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概念護理模式,充分考慮患者自身情況、綜合條件及因素,放大護理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本文則主要探討了集束化術后康復護理在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治療中的護理效果,綜合評估患者年齡、骨密度、麻醉方法、骨折情況等,建立動態個性化監護防范,有助于密切關注到患者的情況變化,根據患者康復進程改變訓練模式,本研究中,我們根據Shea評分標準進行評估,從而依據該評分綜合判斷患者情況,制定計劃和護理事項。最終結果發現,從患者恢復情況及拆除鋼板內固定時間來看,觀察組情況較為良好,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集束化術后康復護理應用于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障礙治療中,能夠加快患者的恢復,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張云芳,黃志望,羅菲菲.疼痛管理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康復中的療效[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20,25(01):89-90.
梁曉娜,孫艷杰.早期康復治療對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22):4.
曾婷,黃春麗,李俊利.集束化康復護理對胸腰段脊髓損傷患者心理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0,15(10):41-42.
瞿自堅.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術后康復階段早期康復干預對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8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