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金
摘 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安全的問題更加關注。同時,食品鏈各環節的企業也在迅猛發展,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了入行的門檻,也加強了監管的要求,但食品安全問題仍是被高度關注與重視的社會因素。本文介紹了食品安全現狀、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食品安全;現狀;管理
1 我國的食品安全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食品安全管理及質量管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在對食品抽樣檢查中,合格率也有了大幅提高,作為食品提供者的生產、經營企業,在食品安全意識方面也在不斷的提升。但在種植過程中,化肥、農藥等殘留污染問題依然嚴重,仍然在使用早熟技術,如激素類物質,并在防治病蟲害中使用農藥;在養殖、飼養中,為了防病和促生長,在飼料內添加抗生素和抗菌藥物,造成畜禽產品中藥物殘留;在食品加工中企業為商業利潤驅動而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造成對食品的危害;也仍有少數不法生產經營者,為牟取暴利,在食品生產經營中摻雜使假;另外食物中毒事件仍然有發生。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均需要去解決或改善,從而提升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質量。
2 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食品企業領導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
食品企業領導對食品安全問題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問題沒有落到實處,并且在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處理上不及時;在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方面,應對措施不足。資源配置上責與權的匹配不到位,具備能力的人沒有權限,有權力的人不具備能力。造成的結果是在風險防控上力度不足、措施落實不到位。
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無法真正落實,少部分企業領導存在認識不足,為了經營利益對食品安全問題重視不夠。必要資源投入沒有保障,如硬件存在缺陷、技術力量薄弱及軟件管理水平較低等,均無法滿足基本需要。
2.2 對食品安全意識有待提升
員工作為企業的參與者和企業效益的創造者,對食品安全管理有著很大的影響。大部分員工食品安全意識淡薄,體現在不熟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缺乏食品安全、衛生方面的基礎知識,不能貫徹食品安全相關的要求。仍停留在食品安全主要是產品質量的問題,與員工行為、操作等無關,不能認識到食品污染、危害帶入等的風險。員工接受到的培訓在力度上、針對性方面均有不足,特別是一線工人,多是班前班后的培訓,只能解決生產任務問題;其他相關的培訓也更多集中在工藝、生產安全等方面,食品安全基礎要求、衛生知識較為薄弱,甚至基本沒有[1]。食品安全理論知識(如微生物、交叉污染等)的不足,無法確保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對潛在食品安全進行識別,并針對性的控制。
2.3 企業對食品安全的管理能力不足
企業食品安全的管理能力不足,特別是初級加工環節、種養殖環節的管理水平,均處于較低級的層次。食品企業在制度建設方面,更多的集中在生產、品控環節,全面性不夠。涉及食品安全、衛生方面的制度不完善,也落實不到位。與食品安全方面有關的來源控制、加工控制、標識控制等都一直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是食品企業管理能力不足,只有碎片化的管理,不能有效針對食品安全的風險點進行識別和控制。
2.4 對企業食品安全監管資源不足的問題
我國雖然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在不斷的加強,但由于體制、配置等不同的因素,造成監管資源不充分的情況比較明顯,特別是監管人力配比不足、隊伍不穩定等[2]。所以對現有食品安全的監管存在力不從心、疲于應付的現象,更多的資源集中于各類專項的監督或稽查工作中,無法在不同環節均衡、全面的覆蓋。
3 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策略
3.1 提高法律意識方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食品法規、標準等更新與變化非常快,食品企業應充分識別需要滿足的法律法規內容與要求,做到及時收集與更新,鼓勵企業定期開展合規性評價工作。需加強食品安全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理解,加強產品標準的掌握應用,并不斷補充食品安全、衛生基礎知識。法律法規的宣貫與員工在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意識的提高等方面應有明確的保障措施并進行落實,如定期開展培訓。
食品企業應關注風險的管理。從產品、生產、市場、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充分識別、分析、評價潛在的風險,并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比如,結合產品和工藝的特性側重風險的把控,風險識別是否充分,是否有預防措施。如要從生產源頭解決違法添加,重點關注配方配料是否滿足法規要求,如限量添加劑的使用、禁用物質的添加;如產品標簽、說明書是否滿足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和標準規定。
3.2 加大食品安全管理控制能力并完善管理機制
完善自身制度的建設,關注食品企業在自我完善、持續改進方面的機制,特別是自我檢查、外部檢查、監管抽查等發現的問題,應建立一套完善的整改機制,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持續改進,如對檢查的整改驗證及文件修訂等。鼓勵食品企業開展經常性的自查自糾工作,以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除了自身管理,還要加大對供應鏈的控制力,提高在食品供應鏈上各環節的成熟度,提高源頭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對供應商的管理,除了索證索票,以確保食品來源渠道合法、質量安全;還應該加強供應商系統性的管理、完善考核與評價,摸索適合企業自身需要的管理機制[3]。
系統性的管理工具有很多,針對食品安全的體系化管理方法也不少,可引入先進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如與食品安全相關的ISO標準、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等管理體系的標準。可以用PDCA循環思路、過程方法管理理念等系統性、全方位覆蓋各個環節的管理,相關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標準要求對食品安全潛在的危害進行充分識別,再根據不同危害潛在的風險顯著性,制定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對識別出的關鍵控制點,采用HACCP計劃等措施進行控制,明確控制方法、人員、頻次及監控要求等,能較為有效地控制并預防食品安全潛在的風險。
3.3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作為監管的補充
監管部門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廣并采用第三方認證結果,以解決監管資源不足的問題。與社會第三方技術機構信息聯動,對技術機構公開認證的結果予以采用,針對性地減少相應監管內容,節約監管資源,讓監管的重點更加突出。在政策與經費許可的條件下,也可以充分購買社會技術服務,委托第三方技術機構參與部分監管或檢查相關的活動過程,也能達到補充監管資源的目的。
4 結語
根據食品所處的大環境及國家相應政策,管理部門可以優化和調整管理措施,盡量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為國家的快速安全發展及國民的健康起到積極作用。因為食品安全關乎甚大,它不僅和人們的身體健康有關聯,同時在國家發展的層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因此,食品生產相關部門必需嚴格遵循食品安全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安全食品生產的監督力度,并從多方面進行食品安全的質量控制,確保食品的安全,最終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劍平.國內食品安全現狀與食品質量管理問題探討[J].食品安全導刊,2020(14):47.
[2]高燕,歐陽靜.我國食品安全現狀與食品質量管理問題探討[J].現代食品,2019(8):126-127,153.
[3]姜慶卓.國內食品安全現狀與食品質量管理問題探討[J].食品安全導刊,2018(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