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萌 趙占永
摘 要:該文介紹了塞罕壩林場現規劃區的發展現狀,從生態戰略、生態文明品牌、保護地集群3個方面分析了規劃區的優勢,剖析了規劃區現存的主要問題,闡述了規劃的長遠意義,為保障塞罕壩林場森林資源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塞罕壩;森林草原;規劃區;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S75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063-02
近些年來,隨著塞罕壩機械林場生態文明的發展,塞罕壩已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中一面鮮明的旗幟,塞罕壩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生態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保護京津冀的環境放在首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生態文明的保障。為明確新時代發展定位和戰略任務,本文對塞罕壩林場森林草原生態保護規劃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1 塞罕壩林場規劃區發展現狀
規劃區位于河北省冀北山地與蒙古高原交匯區,北與內蒙古接壞,毗鄰渾善達克沙地。規劃范圍包括塞罕壩機械林場、御道口牧場管理區、紅松洼自然保護區和御道口鎮、姜家店鄉、寶元棧鄉、哈里哈鄉、大喚起鄉、燕格柏鄉等6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6′33″~117°46′0″,北緯42°3′19″~42°36′14″,東西長83km,南北寬63.3km,總面積270688hm2,現有總人口45804人。
規劃區內土地以林地、草地為主,其中,林地面積172452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3.71%;草地面積75768hm2,占27.99%;耕地面積13554hm2,占5.01%;建設用地面積1441hm2,占0.53%;其他地類總面積7473hm2,占2.76%.規劃區地處森林、草原、沙漠交錯帶,區內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植被主要由針葉林、闊葉林、灌叢、草叢、草甸和沼生植被組成。區內有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松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灤河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御道口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木蘭圍場片區。規劃區內濕地面積15700hm2,其中,灤河水系的“小灤河”發源于塞罕壩機械林場,遼河水系的陰河源于接壩地區千茬營子,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最大的河流。規劃區內主要河流有吐力根河、撅尾巳河、羊腸河、如意河、小灤河、伊遜河、陰河。規劃區生現配備有森林消防人員239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人員25名。已建19座人工嘹望塔,并配有森林消防運兵車、風力滅火機等防滅火機具裝備,以及煙霧機、噴霧機、殺蟲燈等病蟲害防治設備。
2 森林草原規劃的核心優勢
2.1 生態戰略位置突出 規劃區地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邊緣,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在京津冀生態協同圈中處于京北高原生態防護區,是一道橫亙于內蒙古高原南緣的綠色屏障,是渾善達克沙地南移的重要阻滯帶,也是灤河和遼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對京津冀地區阻沙源、涵水源、保水土、凈空氣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態戰略地位十分突出。
2.2 生態文明建設品牌價值獨特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歷史是一部生態文明建設史,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是中國生態建設的特色名片,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 ,在世界范圍享有一定聲譽。3代塞罕壩人將茫茫荒漠建設成為亞洲最大的人工林場,塞罕壩機械林場不僅肩負著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巨大成就的窗口作用,更承擔著傳播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和擴大國際影響力的歷史使命。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中央審時度勢的重大戰略部署,更是一項長期發展戰略。塞罕壩機械林場具有世界級生態文明建設品牌獨特優勢。
2.3 自然保護地集群優勢明顯 規劃區內涵蓋了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北部與內蒙古烏蘭布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形成華北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群,對于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增加棲息地面積和生態廊道,形成京津綠色生態屏障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規劃區域內自然保護地面積28810hm2,占規劃區總面積的7%。其中,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含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御道口牧場管理區(含街道口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紅松洼牧場(含紅松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木蘭圍場片區內。
3 規劃區存在的問題
3.1 生態系統功能亟待提升 規劃區內森林覆蓋率雖然較高,但人工林面積大,占比高達66%,且樹種結構單一,成過熟林面積大、年齡結構不合理。天然次生林中低質低效林比重大、林分結構不合理,森林可持續經營水平總體偏低。部分區域草原超載嚴重,退化草原面積12120hm2,占草原總面積的11.41%;沙化土地面積68078hm2,占總面積的23.55%.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環境承載力低等生態問題依然突出,生態建設和保護壓力巨大,全力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森林、草原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仍然任重而道遠。
3.2 防火形勢依然嚴峻 規劃區屬于重點森林火險區,林草植被蓋度高,密度大,一旦發生火災極易失控蔓延。區域內配電線路長302.34km,60%跨越林區,40%跨越草場,且導線大部分為鋼芯鋁絞線,一旦發生斷線事故,易引發林草火災。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程度加重,林下可燃物載量增多,火源管控難度加大,防火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現有防火基礎設施落后,裝備較差,地處冀蒙交界區域通訊不暢,防火信息化建設和撲救能力建設等方面相對滯后,急霄提高預防和綜合撲救能力,加強森林草原防火減災體系建設。
3.3 有害生物防控難度大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轉暖,適生的害蟲種類不斷增加,以前很少發生過的落葉松松毛蟲、落葉松八齒小蠹、白毛松皮象等相繼暴發成災。區域內常發性有害生物已由過去幾種增加到現在十幾種,且發生危害勢頭十分迅猛,例如“松材線蟲病”已經傳至遼寧全境及天津市,對塞罕壩及周邊區域松科植物資源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由于監測能力有限、防治手段落后,對暴發性、突發性病蟲害難以實現有效管控,災害損失較大。因此,今后迫切需要改善防治手段,加強體系建設,提高有害生物防控的整體水平。
3.4 區域保護管理機制需創新加強 規劃區內現有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分屬不同單位管轄,保護能力參差不齊,保護與發展矛盾比較突出。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生物多樣性等)監測平臺間、不同監測體系間協同聯動效果較差,一些關鍵監測指標的缺失與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的要求仍存在一定距離,尤其是生態保護、防火以及有害生物防治等大數據融合度低。為了有效推進生態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亟需借鑒國家公園管理經驗,進一步優化創新協調管理機制,切實改變目前管理機制不順,職能重疊的現象,通過簡約高效的協調管理機構,進一步明確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職能,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提高保護能力和工作效能,協同推進區域綠色發展。
4 規劃的長遠意義
4.1 全面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發展全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作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綠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其周邊地區生態建設,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抓手,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
4.2 引領全國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 塞罕壩機械林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范例,是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推動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示范區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弘揚塞罕壩精神的具體舉措,有利于推廣塞罕壩機械林場成功經驗,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名片,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4.3 全面性 在全面分析規劃區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生態保護的總體要求、布局和重點任務,全面加強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周邊區域生態保護,構建以大面積森林為基底、自然水系為骨架、草原綠地為支撐、生態廊道為網絡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加快首都“兩區”建設步伐,打造拱衛首都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