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琴是在明朝后期傳入中國的,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積極吸納傳統音樂特色與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誕生了不少新作品。這些新作品在實際創作過程中,既注意對傳統音樂進行吸收和借鑒,又注意將西方音樂要素融入其中,加入大量的時代內容,讓揚琴現代作品顯現出獨特魅力,這在揚琴的演奏活動當中體現得非常明顯。現代揚琴作品對傳統的繼承和迎合時代的創新,讓揚琴作品表現出多樣化特征,也明顯增加了作品的表現力。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在對揚琴現代作品進行分析和演奏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揚琴作品的改進方向與特征,選取的演奏技術和處理方法,始終服務于揚琴作品的思想情感與內涵表達,以便讓揚琴藝術在吸引聽眾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
關鍵詞:揚琴 現代作品 演奏
揚琴最早起源于中東和波斯地區,是在明后期逐步傳入中國的,距今有超過400年的發展歷史,在進入我國之后,就積極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帶有濃郁的傳統文化魅力。現如今,揚琴已經成為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中國揚琴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具體可以把揚琴作品分成傳統作品和現代作品這兩個大的種類。本文主要對揚琴現代作品的特征以及演奏處理方法進行研究,以便為揚琴藝術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奠定基礎,也為更多現代揚琴作品的產生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發揚中國揚琴藝術。
一、揚琴現代作品的創作發展歷程
揚琴現代作品的創作與發展開始時間是20世紀的50年代后期。在這一時期,揚琴正式進入到音樂藝術院校的課堂教學中,并開始大量應用于專業文藝表演團體。在對揚琴現代作品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因為在當時缺少專業創作人員、作曲知識與實踐經驗,所以,音樂院校的揚琴教師以及文藝團體當中的演奏人員擔當起了創作揚琴現代作品的重任,從起步發展一直到今天,揚琴現代作品創作發展歷程可以劃分成初期、學習期、成熟期與興盛期這四個階段。20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這一期間是初期和學習期交替的一個階段,創作者主要是憑借演奏實踐活動當中的感性認知實現對民歌的有限改編,或者是把其他器樂作品移植成為揚琴作品;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則是揚琴現代作品創作的學習期與成熟期交替階段。這個階段的作品具備明顯的時代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很強的生活特色,而且這一時期的優秀揚琴作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藝術水準。當然,這個階段也有不少作品存在著缺陷,尤其是在60年代,揚琴作品的創作受時代背景影響,很多作品沒有做到深入生活,導致作品內容過于淺顯和公式化。不過正是因為有了過去的不足,才有了如今的全新審視和吸收借鑒,并換來今日揚琴創作方面的提升。80年代一直到今天則是揚琴現代作品創作的成熟和繁榮興盛階段。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的音樂建設也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誕生了大量擁有新音樂思維、運用新型作曲技法的現代揚琴作品,促使揚琴作品創作進入到一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階段。有些展現出了時代特色與民族精神,有的描繪了壯麗的河山與動人的民俗風情,也有的飽含哲理和審美價值。
二、揚琴現代作品的創作特征
揚琴現代作品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一是繼承傳統,注入新意。把傳統和創新進行有效結合是揚琴現代作品最為明顯的特征。這里的繼承和創新結合主要表現在:在傳統揚琴作品標題、結構、旋律等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加入現代揚琴的演奏技巧,生成一種全新的藝術特色與藝術魅力。運用這種方法創作的揚琴現代作品屬于改編曲,其中具備代表性的是《雨打芭蕉》,既有南國風情的傳統音樂風格又有體現新時代特色的新內容;把較為完整的民間音樂當作是基礎創作素材,在趨勢結構與手法上加入新內容,讓作品以新面貌呈現出來。比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原本是陜北民歌,而在改變成揚琴獨奏曲作品的過程中,把民歌進行了多次不同手法的變奏,將其變成多段體變奏結構,加了很多新意;把民族民間音樂中的要素或片段當作創作素材,結合題材形象的表現要求,加入新的趨勢結構、作曲技法等,呈現出新穎的音樂形象。比如《紅河的春天》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創作出來的。二是題材廣泛,形式多元。傳統的揚琴作品雖然也有著豐富的題材與多元化的形式,不過題材主要是體現漢族民俗風情的內容,很少會涉及其他民族。揚琴現代作品則包含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歷史階段的內容,題材更廣泛,形式更多樣,也更富時代氣息。三是內涵深刻,技法多樣。體現民俗風情,描繪祖國河山是傳統揚琴作品的主要內容。現代揚琴作品的創作則注意豐富技巧,增加內涵,表現人生哲理與當代人的心理感受,跳脫出了對事物的表面簡單描繪,而是進行深層次的情感表達。
三、揚琴現代作品的演奏分析
(一)《雙闋》
《雙闋》是作曲家譚盾的經典作品,也是一首極具特色的二胡和揚琴重奏作品,這部新作品在音樂領域引起了強烈反響,甚至是震驚了中國民樂界。主要是因為這部作品巧妙融合了民間音樂素材和西方的現代化作曲技法,把遠古先民山中狩獵追捕野獸的緊張場景和獲得獵物后的歡欣鼓舞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揚琴現代作品就體現出了傳統和創新的結合,而為了保證作品的演奏效果,需要把控好兩方面的內容:在二胡演奏中,需要巧妙利用運功與揉弦技巧的變化性,呈現出特定化的音樂意境,同時注意對速度與力度進行恰當調整,最終保證呈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更加生動鮮活;在揚琴演奏過程中,強調用新穎演奏技法呈現出另類的演奏成效,用渾厚低音與鮮明節奏營造神秘立體空間。揚琴演奏當中運用的新技巧主要是滑音、壓揉、刮奏技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刮奏技巧是譚盾先生在揚琴演奏技巧方面的大膽創造。
(二)《落花·夜》
《落花·夜》是王瑟的作品,該作品憑借獨特巧妙的構思,大膽的創作手法,清新脫俗的曲風以及極高的演奏難度,在眾多的揚琴現代作品當中脫穎而出,被各大賽事與演出廣泛演奏,深得人心。作者在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追求對演奏技巧的創新表達,還注意兼顧內在情感情緒的傳達,從而折射出作者獨特的作曲章法與風格。這部作品既有傳統樂曲的旋律線條,又有現代浪漫主義的氣質與多變的節奏,把揚琴現代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堪稱是中西交融、傳統和現代整合的代表作品。在對這部作品進行演奏的過程中,A段的演奏應該體現出自由性,如同是落寞身影走在空曠道路上,孤單而又不知去向;B段的演奏需要比前一段更快,第一句弱進,左手演奏干脆堅定,隨著音樂的進行逐步強化右手演奏。輪音段演奏必須做到連貫均勻,不出音頭;C段的演奏因為使用了很多的8分與16分音符重音,且沒有規則性,所以在演奏時要著重突出音樂緊張嚴肅之感,保證演奏清除干凈,實現理性認識與感性表達的結合;結尾部分的演奏用輪音與正竹重現主旋律,體現傷感憂郁的情緒。在彈奏時要有朦朧清淡之感,注意手腕與手指的配合。
(三)《春》
《春》是黃河和王瑟共同創作完成的作品,也是揚琴組曲四季中的一首。在得到演奏家樸文林的首場演奏之后,這部作品開始廣泛流傳,且獲得了人們的青睞。這部作品主要描繪的是春天到來的場景,體現出人們對春日來臨的贊美與喜悅,讓人心馳向往。這部作品表現出的是一種樂觀向上、昂揚積極的心態,同時也表達出人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與追求。整個樂曲可以劃分成五個部分,分別是引子、春之樂、春之歌、春之舞、春之夢,利用標題的形式展現出人們對春天的到來非常開心,縱情歌舞。在對作品進行演奏過程中,不同的部分運用的演奏技巧和需要滿足的演奏要求也是有差異的。
第一,引子。A段演奏比較自由,不存在節拍上的約束。作品的開端是迅速連續泛音演奏,同時注意運用一定的裝飾音技巧,目的是讓聽眾在聆聽過程當中可以浮現出小草微抬起頭的場景。滑抹式的泛音則表明春天悄然到來。前面兩句雖然有著一樣的節拍,不過音是不同的。利用引子展現出了冬天過去,冰雪消融,春天到來,萬物開始新生長的場景。第二,春之樂。B段和上一段的自由朦朧狀態形成強烈對比,需要運用雙聲部演奏技巧,增加音樂形象的豐滿度。第三,春之歌。這段需要利用單手輪音與雙聲部輪音進行演奏,讓樂曲飽滿動聽。第四,春之舞。這一段演奏利用雙聲部反竹方法,左手是旋律,右手是伴奏,表現出作品的高潮部分。第五,春之夢。這是高潮之后的情緒穩定狀態,這一段主要是對樂曲的C段進行變化重復。演奏時利用泛音、雙聲部反竹、雙聲部輪音相結合的方法,呈現優美的意境。
四、結語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不斷增加,也促使傳統民族器樂積極吸收西方元素,創作出創新性的現代作品,運用新型演奏技巧和處理方法滿足聽眾的審美需要。揚琴音樂作品會受時代背景以及民族音樂發展影響,所以揚琴作品也有了傳統和現代的劃分。揚琴現代作品是新時代背景之下誕生的作品,這種作品的獨特性體現在既注意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注意對外來元素的吸收和借鑒。所以,在對揚琴現代作品進行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在技巧方法和情感表達上進行綜合考量,妥善處理好繼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并在藝術演繹中尋求一種平衡狀態。
參考文獻:
[1]張峻榮.論中國揚琴與匈牙利欽巴隆琴在演奏技法和止音器系統的差異[J].樂器,2019,(3):25-26.
[2]肖笛.論揚琴演奏中的音樂聽覺感知[J].中國音樂,2018,(04):66.
[3]梁嘉桐.略談揚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7,(5):65.
[4]吳秋含.理性演奏與感性表達的意境美——揚琴新曲<落花·夜>演奏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9):96-97.
[5]張覓.中國揚琴音樂的審美初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9,(11):42-43.
(作者簡介:李晨溪,男,碩士研究生,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器樂演奏<揚琴>)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