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強
【摘要】美術鑒賞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它集視覺、造型于一體,通過藝術形象的審美、品鑒,產生審美形象的再創造,升華為自己的理性感知,從品評、體驗、感受作品中提高美術作品鑒賞能力。教師在開展鑒賞教學時,巧用微課技術,能夠有效地整合理論知識、繪畫技能、作品鑒賞,通過創設的情景、講評、講解、欣賞等,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如何運用微課技術提高學生美術鑒賞能力作了研究。
【關鍵詞】鑒賞;情景;融合;儲備;實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視頻、微課等“微手段”不斷撞入我們的生活。在這個教育信息化、生活多元化、科技高速發展的“微”時代,“微課”因其播放靈活方便快捷、主題指向專注、內容形象生動、開放包容等獨特的表現形式,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教師在開展鑒賞教學時,巧用微課技術,發揮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優勢,能讓我們的教學如虎添翼。微課是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很好的輔助手段。
一、微課整合美術資源,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它其中的文化內涵具有知識性、時代性、欣賞性。教師搜索、整理作品的創作背景、知識體系、專業術語等相關的美術知識資源,通過微課形式,展示給學生,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有效地保證他們在欣賞作品時,能更多、更廣、更快、更深地感受作品的內涵,領略作品的真諦,為鑒賞作品時有一個明確的思路、恰當的描述,為進入作品的意境提供、奠定良好的知識儲備。
例如通過“筆墨千秋”(湘教版,下同)這一課,中華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國,有著燦爛的中國文化。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能更好地欣賞作品。通過微課來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通過網絡手段,搜集相應時代的生活資料、文化典故、藝術作品等,了解美術創作者們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創新,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哲學觀和審美觀于一體的繪畫體系,更好地感知各個時期的文化,能讓學生更好地欣賞美術作品,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感受作品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形成豐富的美術文化知識儲備,培養和提高學生美術審美鑒賞能力。
二、微課展示作品創作,欣賞形式不拘一格
初中學生由于年齡特點的關系,他們對新鮮事物有一定的見解。教師組織的鑒賞活動形式要不斷與時俱進,特別是要轉變傳統的“師講生聽”的方式,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的、自主的、互動的方式參與到鑒賞活動當中,豐富他們的見識。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微課直接展現于課堂,提供一個整體的形態美,還能通過電腦技術展示作品創作的過程,這是以另一種形式的過程美。學生能觀察、體驗創作過程,對作品能更深層的了解、掌握,不但能夠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還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投入其中,參與到作品欣賞中來,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授“民間美術資源”這一課時,先組織學生進行民間作品欣賞,如剪紙、泥塑、石雕等,通過網絡技術下的三維動漫技術,展現這些作品的形成過程,學生從作品一步步地形成中,能在自己的頭腦產生與現實中可見的實物進行對比,形成對比想象、抽象思維想象,對品鑒作品時就能以更具體化、形象化的審美角度去進行深層次的鑒賞。
此外,通過微課展示學生所見所聞的建筑作品、自然風景地貌等,如客家地區的圍龍屋、丹霞地貌、港珠澳大橋等,通常情況下,這些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美術作品欣賞形式。多媒體、三維技術下的視頻處理,能把作品的氣勢、宏偉、獨特良好的審美氣氛渲染其中,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可感的、完備的過程,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更好地感受創作過程,從而為奠定良好的鑒賞能力提供感性思維基礎。
三、微課構建美術情境,激發學生審美意識
中學生有年齡的優勢,適應、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由于學科、興趣方面的原因,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激發、觸發他們審美意識和興趣的引擎。通過構建美術情景,組織學生欣賞、討論、評析等鑒賞活動,讓他們在探究和互動的過程中,能進一步理解美術作品文化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如通過微課構建“清明上河圖”的情景,引導學生“穿越”北宋年代,通過微視頻可以展示作品各個角度的畫面,各具特色的房屋、橋梁、城樓等,介紹、點評北宋汴京的大街小巷、市容市貌、風土人情、城市經濟情況、當時漢族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這很容易激發學生欣賞、分析、感受作品的興趣。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傳世之作,如果沒有創設的情景去激發學生審美意識,是難于鑒賞到作品的真正內涵,更無法體會其中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微課展示寫生實踐,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教師不但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引導,更要重視他們創作的真實體驗。教師要適當組織學生到校園內、圍墻外,帶領他們走進生活、走進自然。這是激發他們美術靈感最好的方式。
通過微課展示寫生實景,如“畫家鄉的風景”,把寫生實景通過視頻展示出來,先是一片片美景,然后是提示性的“找美”,再就是實打實地“看景寫生”。雖然不是自然美景,但學生置身于聲情并茂的仿真寫生情景,也能尋找出家鄉美的痕跡,學生雖沒有異曲天工的佳作,但起碼能在欣賞、品鑒作品時,有了真實體驗,品評時表達出的“所以然”會更有深度,學生無形中會更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從而提高鑒賞美術作品的高度。
五、微課拓展美術資源,健全審美鑒賞體系
美術鑒賞教學是以美育為基礎的,美育資源來自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通過美術作品的鑒賞,目的之一是領略作品的內涵,進而在創作中也能進行效仿,形成審美、創作、體驗等一系列的鑒賞體系。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地加強審美訓練,才能提高鑒賞能力?,F成的作品資源是有限的,而微課技術的使用,拓展美術作品鑒賞資源成為可能。教師通過網絡技術構建“美術作品鑒賞資源庫”,收集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層次的作品資源,進行科學地歸類、整理、優化,以便教學時能“信手拈來”,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審美鑒賞能力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如采用微課形式品鑒的觀賞性藝術和實用性藝術作品,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從多畫種;工藝美術和建筑,傳統手工藝品、現代工業美術和商業美術;雕塑中的圓雕和浮雕等各類紛繁。這些資源,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能應“用時之需”,聆聽評析,欣賞品鑒,都能極大地滿足我們教學的需求,學生們歷練欣賞的“百般磨練”后,鑒賞能力就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綜上所述,中學美術鑒賞教學任重道遠,在今后美術鑒賞教學中,我們廣大教師既要加強自身學科的不斷學習,還要根據新課改對美術教學提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積極整合拓展資源、構建情境、不拘一格,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為提供學生的審美鑒賞提供良好的基礎,使學生不斷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志杰.繪畫才能培養方案[M].遠方出版社,2006.
[2] 周嘉煦.對美術鑒賞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5(14).
[3] 林錦江.初中美術教學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