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桃
摘 ?要:《新課程標準》就指出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工作奠定基礎。自主學習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的。它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在學習中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關鍵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好的教學不是簡單地教書、教知識,而是教學生學習,把學生置于學習的情景之中,讓學生學習,讓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生學習主動意識與能力的激活,引發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遠比不停地學更重要。通過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探索,逐步梳理出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和諧關系,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開發潛能、弘揚優勢、增強自信、學會自主的重要前提。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和諧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一)教師態度要親切平和
教師不要給學生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感覺,要包容學生的缺點,耐心地幫助他們。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時不時地朝學生發火,這會讓學生感到緊張,影響學習的情緒。我們不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時常對學生以微笑,會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生疏感、懼怕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學生如沐浴春風,心情舒暢,教師平和的態度影響著學生,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才會積極地思考、學習。
(二)培養學生自主走路
“一個帶著積極性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美國教育家布盧姆這段話就充分說明環境和學生的熱情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很重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的情緒,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和相應的條件,讓學生主動介入主動參與;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識。
(三)相互尊敬,平等相處
教師視自己與學生平等,把學生看作是人,是一個有潛能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人,要尊重他們。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問題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在這種民主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沒有被老師斥責的憂慮,學習活動是充分自由的,學生全力地投入學習,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
二、老師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動腦
語文課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又與學生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做的是:要讓學生熱愛語文,將語文學習看作是他們生命成長的重要部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靈活性,打破課堂教學多年形成的有害規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注意每個學生原有語文水平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引導、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對語文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評價標準,發掘樹立學生認同的學習榜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支持、鼓勵學生采用創造性的自主學習方式,對學生在學習中有思想、有創造的問題不抹殺、不否定,而是更加積極地給予鼓勵、贊揚。
三、調動積極情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持久、鞏固,則莫過于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學習成功是最足以使學生感到滿意、快慰,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因此,教師在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給其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滋味。如讓學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基本的問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解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對所有學生學習中的點滴成績,適時地給予充分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那么他們就能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增強學好的信心和勇氣。具體的做法有:(1)分層開展活動,把政策向中差生傾斜。在平時課堂提問或組織討論,要讓中差學生有發言機會,且有答對的把握。(2)把擬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平時小測驗或練習可采用學生自擬試題,教師綜合的方式,這樣他們復習或參加測驗的信心十足,認為試題不會“深”不可測。
四、加強團隊合作,發揮學生自主潛力
(一)創造討論的機會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依據一定目的,把握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用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去“閉塞”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而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即使是學生不完整、不周密的發言,教師也不宜匆忙打斷,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截斷他們的思維活動。當學生能暢所欲言時,就有可能突破思維習慣,有所創見,并進一步使教師得到某些啟發,修正事先不完善的認識,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
(二)學習小組共同答題
為了切實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習質量,在回答問題時,教師采取“學習小組共同答題”的方法,讓每一位小組成員充分發言,各自發表見解,又相互補充意見。這樣,一個問題的解決就凝聚著小組所有成員的智慧。另外,小組學習是每個成員之間在思維上的合作過程,即把自己的思維融入他人思維的過程中。所以,在相同教學時間內,每個學生發言的機會大大增加了。
(三)師生合作
老師當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學。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況且學生的見解常會啟發老師。所以,老師要放下架子,誠心誠意當學生;學生當老師,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輸出。這一過程學生要更加深入地鉆研教材,傾聽者也會更加認真,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心、同伴關系等產生積極影響,學習的主動性得到進一步體現。
這種“以學為主,獨立自主”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充分展現學生個性化的過程,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促進與積極成長。
參考文獻:
[1]吳偉立:《關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地探究》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1).
[2]《自主學習方法與策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4P4.
[3]劉艷平艾慶華王猛《個性化教學組織形式中的小組學習類型》[G]中國教育學刊(2014)07-0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