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奕丞
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初中生物教師應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重視教學趣味性、互動性等特征,以此為學生營造自主性、生動性的學習環境?;诖?,以下從四方面出發,分析新課改下初中生物的創新教學方法。
關鍵詞:教學方法;創新;初中生物;新課改
引言:
教學方法的創新,將直接影響課堂授課的效果。新課改強調素質教育,倡導對以往刻板教學方式的改進,重視教師教學方法及理念的升級。因此為保障生物教學質量,推動生物教育發展,各教師應積極思變,學習了解新的教學方法并應用,逐步優化生物教學課堂。
一、創新實驗活動,發展學生綜合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以往生物實驗的進行,僅需學生記憶實驗操作,思考實驗原理的機會有限,這一狀況導致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上收效有限[1]。為實現教學創新,教師可對實驗活動作創新,結合實際生活創新實驗內容,以自主學習理念改變實驗教學的單調模式,為學生真正提供實驗操作、發展核心素養的條件。
例如在顯微鏡的使用練習中,顯微鏡使用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為幫助學生記憶顯微鏡的使用步驟,筆者為學生提供了顯微鏡使用指南視頻,視頻中形象生動地為學生講解了物鏡、轉換器等的作用和使用要點,幫助學生打好了實驗基礎。其次,筆者鼓勵學生以寫有漢字、畫有圖案的玻片實踐顯微鏡的使用,學生自行在玻片上繪制簡單圖案,并互相交流顯微鏡使用要點,在活躍的實驗氣氛中,學生基本掌握了顯微鏡的使用操作。
二、創新教學情境,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弱化生物教學抽象性、枯燥性,提高教學具象性及生動性[2]。在以往的教學情境營造中,部分教師使用的方式單一,基本停留在展示簡單PPT的階段。而在教學情境創新上,教師可搜集趣味生物現象、形象生動的視頻創設情境,也可利用學生廣泛參與的生物小游戲,給予學生參與情境、體驗情境的機會,保障情境創設效果,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例如在“植物細胞”學習中,植物細胞學生肉眼無法直接觀察,且教材內繪制圖案較為抽象,為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筆者為學生展示了植物細胞的立體示意圖,在筆者準備的植物細胞示意圖中,學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胞壁、細胞核及液泡等的狀態,了解到細胞壁是植物細胞外層如同墻壁一般的物質,進而真正了解植物細胞。本次教學情境的創設,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將生物知識生動地呈現在了學生面前,提高了課堂趣味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增長。
三、創新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思考空間
在傳統課堂中,先教后學的模式應用廣泛,但該模式缺乏有效的教學互動,教師逐步的知識點講解,也壓縮了學生的思考空間[3]。在教學模式創新上,教師可采取先學后教模式,為學生提供預習課件、預習任務,在課上以對學生預習信息的收集,把握學情,了解教學側重點,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生物特征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自學本節,通過小組合作總結生物特征,并找出證明生物特征的案例。在學生自行分析生物生活有營養需求時,他們能通過對小麥吸收養分、動物捕食等內容的分析證明本觀點。在分析生物具備呼吸能力時,學生能通過植物呼吸、自我呼吸等證明本觀點。在本節教學中,學生對生物特征的學習均需自主進行,他們在思考探究中會產生疑惑、討論問題,若問題無法自行解決時,學生便會咨詢筆者的意見。這一模式強調了學生學習主體性,也幫助筆者了解了學生學情,便于后續總結梳理活動的進行。
四、創新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真理
教學問題是引導學生思維的重要工具,在傳統生物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在趣味性、啟發性上表現不佳。因此在教學問題創新上,教師可結合生物現象設計趣味問題,結合生物理論設計啟發式問題,以此形成對學生思維的有效調動,保障教學效果。
例如在動物細胞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筆者設計了“上節我們學習了植物細胞,那我們的人類細胞和植物細胞會一樣嗎?”的問題,筆者將問題中動物細胞以人類細胞代替,能激發學生對人體奧秘的探究興趣。而在動物細胞結構學習中,筆者也設計了“通過學習,你發現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有哪些區別呢”的問題,本問題不僅幫助學生總結了兩類細胞的特點,也使其自行進行細胞特征對比,了解兩類細胞的差異,掌握本節的教學重點。此外,在教學問題的創新中,筆者也會結合學生生活現象提問,而該類問題往往更能吸引學生注意,使其在后續學習中更為專注,保障其學習質量。
結束語:
結合以上,在新課改影響下,初中生物教學應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與創新,教師可從教學情境、教學模式、教學問題及實驗活動出發,敢于發揮創新,讓教學活動富有新意趣味,為學生優化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韋妙.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創新探析[J].中外交流,2019,026(032):358.
[2]楊志艷.探析新課改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創新對策[J].中外交流,2019,000(003):244-245.
[3]郝愛書.新課改下初中生物創新教學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7,9(009):P.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