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倩倩 馬瑾
[摘要]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脫貧攻堅工作呈現新局面。聚焦基層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第一線,以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和貧困村“一降、五通、七有”情況為出發點,就該村的現狀及脫貧攻堅工作進行調查研究。
[關鍵詞]和田地區;貧困;脫貧攻堅;不足;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當前中國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如何解決深度貧困問題,使這些貧困人口能夠順利找到致富門路,是實現進入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有俗語道:“小康不小康,重點看老鄉。”新時代要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各個地區要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任務,對于貧困地區的重點問題,既要實現“三區三州”地區的脫貧攻堅任務,又要加強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具體實施這些地區貧困人口的保障措施。
和田地區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隅,是南疆四地州之一,由于生存條件比較惡劣,自然災害多發,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后,脫貧基礎較為薄弱。加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存在特殊性、文化傳統和生活觀念存在特殊性,既有成熟扶貧模式匹配難度較大,大大增加脫貧攻堅難度,也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執行和措施的落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貧困村基本情況
該村屬自治區深度貧困村,距離鄉政府2.5km,距縣城20km,轄區總面積102.67hm2,其中耕地面積86.2hm2,人均占有耕地833.75m2。與和田其它平原綠洲村一樣,屬于較為典型的沙漠綠洲地理條件和干旱大陸性氣候,這里四季分明,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光熱資源豐富,伴隨著歷史以來的民族傳承和延續,這里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和田地區其他地方并無明顯的區別,村民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生活。
轄區內有小學1所,幼兒園1所。現有黨員25人,村干部6人,小隊長4人。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239.32元,村集體實際到賬收入17.3萬元。
1.1 村民的生產方式
1.1.1 糧食種植。小麥和玉米一直是該村主要的糧食作物,全村每年小麥種植面積78.67hm2,小麥70%用于自家食用,30%進行外賣;玉米種植面積92hm2,玉米單產200~300kg/667m2,主要用于家庭養殖飼料。
1.1.2 林果種植。該村林果種植主要是核桃,種植面積52hm2,約11700株,占全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55%,每家每戶都種(多的0.8hm2)。現在核桃市場價格持續走低,從2015年的30元/kg跌至現在的10元/kg,群眾收入也大幅減少,已經有部分村民計劃將核桃樹砍掉,改種其他果樹。
1.1.3 畜禽養殖。該村養殖業主要以牛、羊、雞等為主,畜禽養殖主要以家庭式零散飼養為主,很難形成產業,村民養殖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自給自足,少數家庭以此為增加收入的來源。
1.2 村民的生活方式
1.2.1 飲食。該村村民吃糧大多數以自產自給為主,村民吃肉主要以羊肉為主,一般從村頭攤點或鄉鎮巴扎購買,目前羊肉市價70元左右/kg。如今,不管貧富,家家戶戶都能吃上肉。村民一日三餐,以面食為主。
1.2.2 穿衣。該村村民的衣著風格以現代服飾為主,中檔次的居少數、低檔居多。村里有裁縫店2家,裁剪的衣服由于款式不新穎、與村民日益追求時尚的心理不符,因此產量較低、銷售量也有限,主要的顧客還是以老年人為主,大部分村民都在巴扎上購買衣物。按照習俗習慣,村民大都在“兩節”(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或人冬前購買衣物和鞋帽,年人均消費支出300~500元左右。
1.2.3 出行。該村基本家家戶戶都有電動車和三輪車,少部分家庭有小轎車,去和田市或其他較遠鄉村可乘坐公交車和線路車,外出非常方便。
1.3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3.1 學國語。該村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非常高。村里劃分兩個班級,265人(劃分A、B兩個班級),確定四個時段(周一、三、五、日晚上10點至12點),落實三大措施(視頻課堂普及學、集中辦班鞏固學、走訪互動幫帶學),嚴密組織推進全村國語學習。
1.3.2 聽宣講。該村堅持“三大規定動作”(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萬家、今冬明春大宣講、百萬干部群眾大宣講)一場不落,“五項自選動作”(政策法規教育、去極端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科技知識教育、村規民約教育)一次不少,持續不斷強化村民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既“富口袋”,也“富腦袋”。
1.3.3 看電視。現在的村民改變傳統落后觀念,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看電視成為村民文化生活的一種普遍方式。
1.3.4 讀書看報。當前按照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門的要求,統一對圖書、期刊等進行了清理,村圖書室和農家書屋的存書量不足原有圖數量的10%,加之該村村民讀書看報的氛圍不濃,很少有人來讀書看報,村民主要學習書籍是地區統一下發的國家通用語言教材。
1.3.5 群眾性文化活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一般都是由村委會在周末或重大節慶日組織進行的,主要由唱歌、跳舞等,還有國語演講比賽、知識競賽以及一些娛樂性的小活動,一般由村委會出資購買一些生活小用品、小家電等作為獎品分發給參加活動的村民。
2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
該村嚴格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基本方略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要求一“六個精準”;主要途徑一“五個一批”對深度貧困村脫貧要求一“一降、五通、七有”并統籌“五個一”力量助力深度貧困區、貧困縣、貧困鄉和貧困人口脫貧攻堅工作,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村203戶100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 475人,目前為止,已脫貧%戶470人,未脫貧1戶5人,貧困發生率已經降至0.54%。
2.1 該村“五個一批”精準脫貧措施落實情況
(1)發展產業脫貧一批(37人)。自2016年以來,該村共實施各類產業發展項目19個,覆蓋受益貧困戶652戶(次),資金總額432.34萬元。
(2)轉移就業脫貧一批(161人)。目前該村已就業35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1人。
(3)生態補償脫貧一批(10人)。目前該村共有10名生態護林員。
(4)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92人)。目前全村農村低保戶94戶187人,其中低保貧困戶62戶123人。全村殘疾人43戶46人,其中殘疾貧困戶27戶30人。
2.2 該村“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
2.2.1 “兩不愁”排查情況。目前,該村所有農戶均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
2.2.2 “三保障”落實情況。(1)住房安全保障情況:該村2004年以來,共建設抗震安居房143套,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3套;2011年以來共建設富民安居房182套(貧困戶95套)。(2)基本醫療保障情況:每年全民健康體檢做到全覆蓋,村衛生室建有村民健康臺賬。全村應參加醫療保險962人全部參加保險,醫療保險全覆蓋,參加養老保險416人,養老保險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患有大病1名,已辦理大病救助;全村患有長期慢性病73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4名,享受慢病簽約一批22人。(3)義務教育保障情況:目前該村無適齡兒童輟學狀況,共有在校生有381人,其中幼兒園128人,小學167人,初中45人,高中26人,中職9人,大專5人,本科1人。
2.3 村級“一降、五通、七有”情況
貧困村退出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統籌考慮村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等綜合因素。貧困村退出量化指標包括主要指標1項,參考指標12項,概括為:“一降五通七有”。一是主要指標。“一降”,即: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二是參考指標。“五通七有”。“五通”,即:通水、通電、通路、通廣播電視、通寬帶或通訊;“七有”,即:有村“兩委”班子且發揮作用、有支撐穩定增收的產業、有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村級黨組織陣地(辦公場所)、有幼兒園(中心幼兒園)、有便民服務中心(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有衛生室。
一降:截至2019年底全村未脫貧1戶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54%。
五通目前全村已經通水、通電、通路、通廣播電視、通寬帶。
七有:目前村“兩委”班子6人且發揮作用、村級有支撐穩定增收的產業(核桃、小麥、玉米等)、有村級黨組織陣地(辦公場所)13間、有雙語幼兒園(中心幼兒園)、有280m2便民服務中心(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和80m2村文化站、有40m2衛生室。2019年底村集體收入17.3萬元。
2.4 歷年項目落實情況
2.4.1 人戶類項目。庭院經濟資金 41.5萬元,受益戶83戶;畜牧棚圈資金30.4萬元,受益戶38戶;庭院小拱棚資金5.4萬元,受益戶36戶;禽舍建設資金12.4萬元,受益戶62戶;青貯窖資金9萬元,受益戶30戶;葡萄架子資金12.9萬元,受益戶43戶。
2.4.2 折股量化項目。2017年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脫貧(一期食用菌)項目,項目總資金30萬元,帶動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2017年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脫貧(二期)項目,項目總投資10萬元,帶動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2018年牲畜養殖 (購牛)項目,項目總投資156萬元,帶動7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2018年購羊項目,項目總投資21.75萬元,帶動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2018年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三期)項目,項目總投資24萬元,帶動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2019年鴨棚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48萬元,帶動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2019年洛浦縣鴿子聯合體養殖種鴿購置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20萬元,帶動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
2.4.3 其他類項目。2017年購置飼草料加工機械項目,總投資3.04萬元,2019年洛浦縣機井維修及改造項目,總投資10.6005萬元。
2.4.4 金融扶持政策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完成情況。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免小額貸款共計58戶178.8萬元,其中2017年5戶22萬元,2019年13戶19.4萬元,2020年40戶137.4萬元。目前貸款用于貧困戶發展產業的58戶178.8萬元。目前該村不存在貸款閑置、挪用、以貸人股、戶貸企用等風險問題。
2.4.5 五個一包聯方面:北京市平谷區為洛浦縣幫扶共建省市,洛浦縣農牧機械管理局為該村幫扶單位,自治區某單位干部為該村第一書記,洛浦縣農業農村局派出3名工作人員駐該村工作,除此之外,該村“訪惠聚”工作隊還有1名高校教師和3名鄉政府工作人員。
3 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不足與對策建議
村民文化知識水平低,國語學習不夠積極主動,個別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穩定就業落實困難,個別貧困戶脫貧意愿不強烈。針對上述不足,首先,從思想上武裝村民的頭腦,要讓知識改變命運、改變生活狀況的思想深扎于村民心中,形成愛讀書的良好氛圍,阻斷貧困現象因受教育程度而代際傳遞;其次,有針對性地幫扶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脫貧帶頭人,大力支持和鼓勵他們率先脫貧致富,通過示范引領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組織村民前往北疆、內地優秀企學習考察,向大家講述學習心得,傳播正能量,摒棄落后狹隘的思想,增強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再次,落實好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獎補政策,激發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切實加強群眾實用勞動技能的培訓工作,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能力;最后,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政府為主導,村民為主體,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媒體的宣傳教育功能,豐富居民生活,移風易俗,教育、引導、感化居民,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創造一個安定向上的社會環境。
針對個別村干部能力不足、業務水平底、脫貧攻堅政策相理論學習不夠深入等問題,要加強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對村干部實施動態調整,強化黨委對村委的領導,加強國家大政方針等方面的學習培訓;要優化農村黨員年齡、學歷等結構,推選任用高素質的干部,培養鼓勵受教育程度高、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返鄉優秀大學生回村充當村委骨干力量;要不斷完善激勵保障,增強崗位吸引力。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和維穩形勢需要來看,村干部任務重、壓力大,與之相比較村干部尤其是黨支部書記、治保主任的工資性收入已不能適應當前工作需要,對激發村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一定的制約和束縛。確保村干部干有酬、退有養、進有路,確保物質待遇“拴心留人”,從而進一步激發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王彥發.南疆深度貧困區貧困現狀及脫貧攻堅工作調查研究[J].克拉瑪依學刊,2019(2):49-53.
[2]單信凱,王健.新疆南疆四地州片區貧困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實事求是,2017(1):87-91.
[3]王雨磊.村干部與實踐權力——精準扶貧中的國家基層治理秩序[J].公共行政評論,2017(3):26-45.
[4]周斌.南疆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8(15)60-61.
[5]楊雪蓮.對南疆脫貧攻堅工作的幾點思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7(4):62-65.
[6]潘浩.新疆南疆四地州就業扶貧問題及對策建議[J].新疆社科論壇,2019(2):30-35.
[收稿日期]2020-3-30
[作者簡介]邢倩倩(1990-),女,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維吾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