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從五千年的農耕文明中發祥,因此中華文明又常被人們稱之為鄉土文明。將鄉土文化引入高職語言教學中,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教學中,通過課前口語訓練,并聯系課文內容,結合當地名人文化,搭建富有地方鄉土特色的校園文化平臺,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民間采風活動,提升學生的寫作品質,推進語言綜合性學習活動,對于提升高職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鄉土文化資源;內涵;高職學生;語言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各地蘊藏著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這些鄉土文化資源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素材,在高職語言教學中能有效運用,有助于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語言文字中滲透的文化精髓,有利于教學生活化,能增進語言教學的形象性和實效性。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堂教學之余,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田園鄉間,開展民間采風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
1 鄉土文化的內涵分析
所謂鄉土就是故鄉的土地,通常指一個人出生、成長、長期居住和生活,并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地方。因此,一般意義上的“鄉土文化”通常被認為是與特定地域或地理單元相對應的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文化實體。鄉土文化既包含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如民居民舍等),也包含建立在這種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之上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及其衍生出來的地方性知識和文化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國鄉土文化底蘊豐厚,包括傳統建筑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山水文化、鄉村田園風光等。
華夏文明是由遠古時期的農業文明、鄉村文明發展而來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區別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某種程度上失去鄉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嚴重。鄉土文化淵遠流傳,就如央視第七套節目《鄉土》所傳遞的理念: “鄉而不俗,土而不粗。”
2 在高職語言學習中融入鄉土文化的意義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著語言表達不清、文字創作能力的不強,以及與人溝通協調方面的欠缺等通病。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現狀,筆者在任教的班級做了一份問卷調查,我們還對本校學生進行訪談,顯示學生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主要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口頭表達能力不強,特別是演講、辯論等即興表達能力更是學生的弱點。比如在課堂即興發言,學生常常語無倫次。二是文字寫作能力較差,面對常用的應用文寫作也是捉襟見肘。用工單位反饋,學生在撰寫工作報告、年度總結時常出現邏輯不清、詞不達意、口語和書面語使用混亂,概括能力不強等。三是高職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現狀主要表現為能力出色的學生少,處于中下層次水平的學生較多。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外來文化正在一點一滴地侵蝕著我們的民俗文化,網絡媒體削弱了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高職生喜歡新奇事物,容易受到網絡語言不規范性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多以手機作為主要閱讀工具,平時喜歡刷抖音,愛看爆笑視頻、兔姐漫畫,嚴重影響學生組段成篇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具體反映在口語敘述的不連貫及書面表達的口語化。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教師有必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摒棄非規范語言文字。
在高職語言教學中滲入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通過文化魅力吸引學生,滿足他們強烈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發揮地理優勢,將鄉土文化融入到學生日常活動中,利用社會大舞臺,為學生提供多種交流環境和交流方式。
3 鄉土文化在高職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我國的田園鄉間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就象飄落在學生身邊的鮮美的文學之花,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實踐訓練不可多得的素材。只要我們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巧妙采擷,就能使其文化素養提升之路溢滿花香。
3.1 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
上課前可以利用五分鐘時間開展口語訓練,比如:講述家鄉的名人軼事、介紹家鄉的美食美景、讓學生哼一曲家鄉歌謠、唱一段地方戲曲等,或者開展演講比賽或者故事會,學生將搜集整理的地方傳說,改編成口頭故事,然后在課堂上輪流講述。這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耳目一新,課堂氣氛也會變得更加活躍。鄉土文化符合語言學習知識性、人文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在課中,引導學生獨立閱讀,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進行集體研讀,并寫出學習報告,要求學生歸納出課文中的有關鄉土文化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旅游經濟、風土人情等,并學會思考和語言表達。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領悟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2 當地名人文化與語言教學的整合
筆者所在的學校雖然地處偏遠,但當地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世界上唯一由女性專用的文字——一女書,還有源遠流長的舜文化、柳文化、蓮文化,周敦頤的理學,懷素、何紹基的書法藝術,這些都是瀟湘文化乃至華夏文明的的重要資源。歷史名人柳宗元、周敦頤等不僅是清官廉吏,他們的文化成就,也處在那個時代的高處,他們是本地人的驕傲,是地域文化的鮮明的標志。以本土特色文化資源為依托,構建校園文化人文主題,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精神家園,還能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3.3開展民間采風活動,提升學生的寫作品質
語言學習不能畫地為牢,局限在學校的課堂里面。教師不妨把學生引向課外,聯系社會生活大課堂,靈活地采用多種形式,選擇貼近生活的題材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
3.3.1組織學生深入民間田園開展采風活動。學生深入本地街巷和鄉村,記錄所見所聞,收集有趣的民間故事傳說,然后進行歸納整理,積累寫作素材,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知、理解,培養他們對母語的熱愛之情。許多民間傳說故事所蘊含的真善美及對假丑惡的鞭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和創作的欲望,而且還能豐富他們的精神家園,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
3.3.2開展作文競賽活動。指導學生根據在采風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感撰寫的民間故事、傳說等,組織作文比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并將優秀作文推薦參加市省級征文大賽或推薦到有關刊物發表,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4 結語
將鄉土文化與高職語言教學整合,通過引領學生用心去親近自然、感受鄉土文化,可以拓展高職語言學習的空間,擴大高職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求真務實的人文情懷,能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品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精神家園,還能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偉斌,鄉土方面的論文標準格式要求,關于“根”之教育一鄉土文化教育與地方民俗傳承[J].教育文化論壇,2013 (01):37-39+62.
[2]王麗.城鎮化建設中鄉土文化的保護研究[J].藝術評鑒,2018( 24):183-185.
[3]陸純梅,廣西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 10):107.
[作者簡介]唐少俐(1968-),女,湖南永州人,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副高職稱,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