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 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出臺多項政策助力農村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不斷提高。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農村土特名優產品的銷售帶來了技術支撐,創造了巨大的商機,通過網絡宣傳銷售農產品促進農產品上行加速。但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電商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村;電子商務;品牌;物流
[中圖分類號] F7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5-31-3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1]。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2015年初,國務院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中明確提出電商扶貧專項;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第1次將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列為單獨一章內容;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就如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做出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文件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范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是推動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1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1 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19年,我國55.6萬個建制村直接通郵,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96.6%;2020年,我國啟動農產品產生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生鮮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1.2 農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
據統計,2014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1.78億人,2018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22億人,較2017年新增網民0.13億人;2018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38.4%,較2017年提升3個百分點(見圖1)。截至2019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25億人,占網民總數的26.3%,較2018年年底增長305萬人,半年增長率為1.4%[2]
1.3 農村網商和農產品銷售額不斷提升
在我國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阿里、京東、云集、貝店和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不斷滲透到農村市場,農村電商發展迅猛。從國家商務部發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2 305億元,同比增長33.8%。2019年1—11月,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5 229億元,同比增長19.0%;2019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 975億元,同比增長70.5%;2019年,我國農村網商突破1 300萬家。據了解,農村網絡商家虛擬門店主要開設在淘寶、云集、拼多多等網絡平臺,其中阿里巴巴平臺上聚集的農村網商最多,超過100萬戶。據網經社“電數寶”投融資數據庫數據顯示,2019年有19家農村電商企業獲得平臺融資,融資總額超5.55億元。目前,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吸引了大批農村村民通過互聯網進行創業,加速了農產品上行,拓展了農產品銷售范圍,增加了農民收入。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萬元,同比增長9.6%。
2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困境
近幾年,在我國助農政策的支持下,農村電子商務獲得了較快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2.1 農產品規模小,電商品牌影響力小
“小、弱、散、單”是我國農村地區農產品生產的普遍狀態,農產品經營未形成規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產品影響力較弱、競爭力較差[3]。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農戶缺乏品牌化經營理念,質量標準體系和服務規范體系不健全,導致無法形成產品特色優勢。另外,未根據產品類別、特性進行產品分類規范包裝,嚴重降低了產品的可觀性及客戶好評度。例如,顧客購買易碎品時,商家仍采用一般產品處理方式,用紙盒進行裝運發貨,致使產品損壞,降低了顧客的好感度。在農村地區,多數農產品以原產品銷售,深加工比例較低,產品儲存時間較短,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品利潤較低,農民獲得的經濟效益普遍較低。
2.2 農產品上行物流體系不成熟
我國農村村莊數量龐大、位置分散,物流布點一般都是在村委會辦公地方,村民需要到村委會快遞集中點收發快遞,十分麻煩。一些偏僻的村子未設置物流網點,導致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不夠順暢。農產品品類中生鮮產品占比較大,存儲、保鮮條件要求較高,運輸時效性強,對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導致產品運輸成本比其他品類產品高,導致很多物流公司從成本角度考慮不愿接受農產品配送這塊業務。2019年,安徽省桐城市連山村某種植戶種植的桑葚、懷寧縣田鋪村某種植戶種植的桃子,在豐收季節由于快遞不愿接單而無法實現網上銷售,導致產品滯銷。從有關部門分布的數據來看,我國西部農村地區物流成本比東部城市物流成本高,西部物流成本是東部的四五倍,西部快遞成本是東部的6~10倍。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目前農產品上行均存在困難。
2.3 農產品運營與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農村經濟水平、文化生活、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時往往首選大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而不愿選擇回到農村工作。在農村從事農產品生產的幾乎均是當地年齡較大的居民,他們在市場分析、產品定位及品牌管理方面缺乏理論知識,多憑經驗生產。另外,農村物流企業很難招到合適的物流管理人才,已在農村開設物流經營網點的企業即便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招攬到部分高職畢業生,但最終會由于超負荷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導致員工流失率升高。目前,在農村懂信息技術、網絡銷售、數據分析、品牌推廣運作的高素質人才急缺,是阻礙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原因。貧困群眾網上交易能力弱,農村電商培訓師資不足,政府相關部門各自舉辦培訓的效果不佳等問題,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是限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
3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策
3.1 政府要統籌規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部門可成立農村電商規劃小組,統籌推動農村電商發展。要根據本地農村地理環境、資源狀況等因素,制定本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戰略規劃,從政策上引導當地農業經營者和農村網商發展本地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需地方政府投入一定資金,并協調相關部門做好網絡布局、升級等工作,完善當地交通和物流網點的布局建設,讓道路更寬、通行更方便,讓網點布局更合理,使得農村村民收快遞、寄快遞更方便、成本更低[4]。
3.2 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要想實現農村電子商務良好發展,應進行產業結構升級,關鍵是要重塑農產品供應鏈。
3.2.1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需要農民樹立大農業理念,改變小農意識,讓更多的農民加入團隊,合力經營,發揮最佳規模效益,改變農民單打獨斗的局面,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規模化、機械化發展。要改變農民僅銷售原始產品的現狀,轉向產品深加工發展,增加產品附加值,建立農產品倉庫,實現農產品就近保鮮、儲存,延長農產品銷售時間,降低農產品損耗。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農業整個環節的升級,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升值,推動農村經濟順利轉型發展。
3.2.2 推動農業標準化、品牌化運作。目前,越來越多的電子商務企業進軍農業產業鏈,進一步推動了農業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農業有關管理部門應聯合相關部門或專家對當地農產品設立標準,清楚地劃分農產品級別,從而促進農產品推廣和銷售。例如,桐城農夫商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平臺上銷售的農家土鴨,他們個人制定的鴨子標準為鴨齡不低于3年,質量不低于750 g,羽毛豐滿透亮的鴨子每只售賣200元;鴨齡2年以下,質量不低于700 g的鴨子,每只售賣120元。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在網絡平臺銷售,很多網商和服務商為銷售產品,往往個人制定一套產品評價體系,如遂昌網店協會自訂的紅提標準(見表1)。另外,目前很多農村網絡商人自創品牌,如安徽省蕪湖市南陵老許香菜、江西省瑞金市廖奶奶成立的“廖奶奶咸鴨蛋”專業合作社、李子柒品牌推出的系列產品銷售情況極佳。
3.3 提升農業經營主體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目前,從事農產品經營管理的人員多數學歷不高,初中學歷占主體,在50%以上,其專業技能不強。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人才,解決農業經營者人員素質和能力低下的問題勢在必行,具體可從2個方面入手。一是當地政府和有關農產品經營者應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農業技術人員等具有一定學歷文化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來農村進行創業,將現代化生產方式、新型網絡經營模式等引入農村。二是當地政府應牽頭組織校企合作,采取線上自學或線下現場培訓等形式,加強對農業經營者的教育和培訓。通過培訓提升農業經營者的市場營銷策劃能力、網絡私域流量獲取能力、社群管理能力、新媒體營銷能力等,以推動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宇婷.清遠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6.
[2]汪葉丹.蕪湖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大學,2018.
[3]肖頻.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新一代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7(9):21-23.
[4]民建中央.發展農村電商 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J].中國經濟導刊,2019(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