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華
◆摘? 要:本文首先以近幾年國家級教育文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為研究背景,論證了“融入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確立了以促進學生“身心協調”和“健康發展”為研究目的;再次,以文獻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從“積極心理學”理念、美國“SPARK”課程以及“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教學這三個層面,分別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本文得出結論:“三位一體”的體育課程教學策略能有效地融入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
一、研究背景
最近幾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不斷發布重要文件,從宏觀層面來引領基礎教育“心理健康”維度的不斷更新與完善。比如,在《指導綱要》上強調,“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教育理念上指出,“強化體育鍛煉。堅持健康第一,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在教育內容上要求,“合理安排教育內容,創新活動形式,科學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目的
依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與健康課程構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適應”四個方面的學習目標,其目標內容的形成著重體現了生理、心理、社會的三維健康觀。然而在實際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融入和滲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薄弱和缺失。筆者也希望通過對體育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反向指導自己的體育教學實踐。
三、研究方法
基于論文研究目的,本文以文獻研究法為主。通過大量收集與閱讀國內有關“小學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刊文章和學術論文,并對相關度高的文獻做系統地匯總、分類與挑選,以了解這一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為本研究觀點陳列提供扎實的論據支撐。
四、分析與討論
(一)理念層面: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的引入與融合
積極心理學是以研究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的新興科學。在積極心理學科研領域,針對人的積極心理和健康狀況、幸福程度,專家們著重關注以下三個維度:愉悅生活(正向情感)、生活充盈(收獲滿滿)和人生意義(利他價值)這對身心發展正處于各項關鍵期、可塑性極強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二)課程層面:美國SPARK課程的吸收與借鑒
在美國“SPARKpe”官網上,SPARK課程體系被譽為“世界上最為關注與研究的身體教育與活動課程”。SPARK課程體系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社會適應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方面逐步得到緩解和調和”。由此可見,將SPARK課程吸收和借鑒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所產生的深遠價值是十分令人期待的。另外,也有研究者把SPARK課程模式概括性地分為“運動、游戲、娛樂”,這為學校實際的吸收與借鑒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導。
(三)教學層面:“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在體育教學領域,“身體接觸”是指學生之間以游戲為主要形式的、有肢體接觸并發生思想交流或運動沖撞的行為方式。它存在競賽雙方,也存在合作雙方間的交往。常見的這類游戲活動包括籃球、足球、乒乓球等球類活動。從另一角度來說,它們也屬于團體競賽性體育游戲。有研究表明,具有“團體競賽”性質的體育游戲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為它提供了“更多同伴交流、配合”和“鍛煉學生優秀的心理品質”的機會。具有“團隊合作”性質的“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更體現生動性、靈活性和趣味性,只要被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能使學生在競賽活動中鍛煉身體、收獲友誼和享受樂趣。
五、建議
(一)理念層面:加強教師理論培訓更新教育理念
一方面,學校需要定期組織體育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培訓,幫助教師樹立和強化“榜樣引導”的意識,并更加注重在學生面前的行為規范。包括文明禮貌的用語、和藹親切的態度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等;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地思考在體育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讓體育活動蘊含“心理健康”元素,比如有意安排性格孤僻和行為詭異的學生參加籃球、足球等集體性游戲,讓他們在“正確的難受”中又體驗到“別樣的歸屬”。
(二)課程層面:融入SPARK內容以逐步升級現行體育課程
學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包括現有體育設施、科研教師、校園文化,以升級現行體育課程。首先,在校園內外加強宣傳,使學生和家長對“SPARK”有基本的感性認識;其次,組織科研團隊系統、深入地學習“SPARK”課程,以做到讓升級后的體育課程,將“運動、游戲、娛樂”等內容進行有機地融合;最后,利用現有的教學設施輔助體育教師更好地實施升級后的課程。
(三)教學層面:不斷完善“身體接觸類”游戲活動的教學設計
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學校體育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教育活動形式,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才能尋求到二者之間的融入與滲透契機,才能在完成“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目標的同時,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學習目標。依據積極心理學,借助SPARK課程,體育教師應將“正性情感”融入“身體接觸類”游戲教學活動中,靈活化、“本土化”地進行教學內容設計,使學生們有不斷增長的心理親近感,從而發揮出學生學習的選擇主動權,最終實現學生身心協調、健康發展。
六、結語
在小學階段,從宏觀的理念、到中觀的課程、再到微觀的教學,這樣“三位一體”的、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體育教學策略能幫助學生多維度、全方位地發展,以達到對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包括:在主觀感悟上“緩解焦慮情緒、平和自身心境”,在人際感知上“淡化孤獨感受、改善人際交往”,在壓力應對上“勇于面對挑戰、堅強度過難關”。基于“教師主導兼學生主體”的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讓學生在進行“身體接觸類”、帶有團體競賽性的游戲活動,既能系統地掌握體育基礎知識、運動技能,又學會平衡地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團隊之間的合作與矛盾,最終構建起一套科學的自我認知與為人處世的觀念。
參考文獻
[1]董紹雯.團體競賽性體育游戲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5:33.
[2]王巖巖.農村小學體育在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