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閱讀和寫作是否分開教學一直存在爭議。每位教師都知道閱讀與寫作是初中階段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密不可分,二者相輔相成,并且閱讀與寫作也是中考的重點考察部分。長期以來,學校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脫節,課堂上兩者分開教學,并沒有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而 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已經有很多教師提出來,也有一些寶貴的經驗,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因此筆者在不斷學習的同時開展了深刻的探討,下面就是本人以一節農村學校的初中英語閱讀課第二課時為例探討“整合教材資源,閱讀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英語? ?閱讀寫作相結合? ?課堂教學模式? ?教材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7-093-02
一、初中英語閱讀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我一直執教于農村學校,面對的是農村學生,學生的英語基礎不理想,寫作水平低下,一篇70個詞匯量的作文沒有多少個句子是正確的,大多數學生的作文病句連篇,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每次的考試中15分的作文得零分,我們在召開備課組會議時經常討論這個問題,有些教師認為閱讀課應該與寫作課分開上,而有些教師認為應該利用教材中最寶貴的習作資源——教材中的“閱讀文章”。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 殊不知,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的課文是最好的范文,為讀寫結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材料。讀寫分離的課堂教學方式,使讀與寫、講與練、知識與能力脫節,增加了學生的寫作難度,使學生討厭寫作,既浪費了有利的作文教學資源,又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們的學生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零分作文,是否與我們的教學模式有關呢?
二、理論依據
1.學習遷移理論。桑代克(E.L.Thomdike)最初提出遷移一詞,他認為移是指先前學習多后續學習的影響。如今“遷移”是指一種情景中的學習對另一種情景中學習的影響,是知識和技能的相互遷移。讀寫結合就是雙向遷移互動的過程,學生閱讀教材課文時就是為寫作提供語句和篇章范例,而學生寫作時也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是“讀”與“寫”的相互遷移。
2.語言輸入及語言輸出的假設理論。克拉申提出,學習者需要“可理解性輸入”,它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只有這種理解狀態下,學生才能把輸入轉化吸收,然后運用其內在語言處理機制,提高語言水平。英語學習者除了需要“可理解輸入”還需要“可理解輸出”寫作技巧就是語言“可理解輸出”的反映,反過來,具備一定的寫作技能又會影響閱讀的效率。
三、課例研究
1.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內容是外研版七年級下冊Module 12 Unit 2 Vienna is the center of European classical music第二課時,文章的標題是The city of? music,這篇文章一共是三段。
本文采取“總述—分述”的結構,第一段介紹了維也納的音樂地位,然后介紹了代表人物:施特勞斯父子和莫扎特。我們在第一課時學習了前面兩段的內容。對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材的詞匯、語句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學習第三段,通過學習第三段內容了解莫扎特,并外延了解冼星海。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如下三個:
(1)To understand the description the composers .
(2)To learn the key words and useful phrases in this passage .
(3)To be able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Xian Xinghai
2. 點撥重點詞匯和語句,整合寫作資源
初中英語閱讀離不開詞匯量的積累, 寫作更離不開詞匯量的積累,而語句的理解為篇章的閱讀理解奠定了基礎,在閱讀文章中對于學生來說總有某些語句是難以理解的,所以這些難以理解的語句就需要老師的點撥。并且還要反復復習,只有學生真正掌握了語句結構、掌握了重點詞匯的運用,在寫作時才可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比如musician,classical,composer,was born, successful and popular,not only...but also,because,perfect,wonderful等詞匯將在本節課寫作中用到。在復習詞匯、語句時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口頭提問學生、可以填空、或者可以展示圖片口頭復習。本節課在復習時重點通過展示圖片介紹施特勞斯父子,例如:Johann Strauss—the younger is even more successful and popular than his father.He wrote more than 400 waltzes and the most famous one is The Blue Danube等語句,然后從復習導入新課的閱讀篇章,并且點撥新學的語句,比如:
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奧地利。
Mozart was born in Austria in1756.
他十二歲的時候寫了第一部歌劇。
He wrote his first opera at the age? of 12.
他在1791年去世,當時他只有35歲。
He died in 1791when he was only 35.
通過以上語句的點撥,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就會更好的理解文章,使學生不再討厭閱讀文章,同時也為后面的寫作奠定了基礎,使寫作簡單化,避免了空白作文,也避免了更多的低分作文,激發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
3.巧設問題,擴散思維,促進理解與寫作
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上要設計相互關聯、逐層推進的任務,回答問題是中考的一道考題,本環節的設計有利于學生擴散思維,開發智力,促進對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語言的輸出,本節課我設計了如下問題:Who was Mozart?Where? was he born? When was he born?What did he do before he was six?What happened when he was thirty-five ?等。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我把學生分成了兩個大組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他們可以任意提問讓對手回答,并要求完整回答問題,這樣既可以鞏固語言的輸出,也符合我們的中考題型“完整回答問題”,學生也可以在文本中找句子讓對手根據句子提問。比如學生說出He wrote handreds of wonderful pieces of music.那么對手就要根據這個句子提問,在此過程中別忘了對詞匯、語句的反復點撥。
4.仿寫并優化語篇結構
本環節是Fast Reading 中要完成的任務,教師讓學生快速閱讀文本,然后找出關鍵的中心句,理解文(下轉第95頁)(上接第93頁)本大意,學習How to introduce a composer. 文本的開頭和結尾都是comment ,然后從birth、 experience 、his music、 death等幾方面來介紹作曲家Mozart,那么學生在介紹冼星海的時候就可以仿寫。比如:
通過以上篇章的結構分析,再加上前面的詞匯、語句的反復學習,學生已經明白了該如何完成后面的寫作任務,在分析篇章結構的同時學生掌握了閱讀技巧和寫作技能。
5.完成思維導圖,Retell文章大意,閱讀寫作相結合
首先,通過閱讀理解后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并讓幾個學生復述文章大意。
本環節讓學生回歸到文章的細節理解,仔細尋找信息點,通過完成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讓學生對整段的大意銘記心中。
然后教師出示新的寫作內容,利用思維導圖讓更多的學生復述本節課的寫作任務。思維導圖的展示可以迅速構建作文結構。讓更多學生復述寫作內容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目的是全班同學都可以完成任務。
緊接著就是讓學生在十分鐘之內完成寫作,時間的限制可以讓學生更能集中精力,構思篇章結構,學生可以利用教材資源,通過模仿課文來完成寫作,盡量讓每個學生動筆,從文章中查找詞匯、語句,來完成作文。這樣的設計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動筆寫,而不至于因為詞匯量欠缺而無從下筆。
6.教師及時點評,學生集體批改
以下句子是大多數學生作文中的病句:He famous for The Yellow River(教師點撥:本句中缺少了謂語動詞is);He songs are still popular today(教師點撥:本句的主語部分物主代詞錯用了人稱代詞He,改為His);He died young,on 1945(教師點撥:本句中的介詞錯用,在某年應該要用介詞in,某年某月某日才要用到介詞on)。教師在學生寫作時可以在學生中巡查,對學生的整體情況了然于心,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接下來讓學生集體批改作文,先讓同桌批改一次,再自己批改一次。如果不理解,還可以請同學批改講解,或者請老師給予指導。
結束語:本節課整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資源、整合資源,將閱讀技巧和寫作技能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很好的理解文章,能順利的完成學習目標,大多數同學能完成寫作任務,少數同學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基本能順利的完成寫作。
【參考文獻】
[1]桑代克.教育心理學概論[M].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出版.1914.
[2]克拉申.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d,1982.
[3] 魏東華.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模式促進寫作教學的探討[J]. 文理導航, 2020 , 361: 43-45.
[4]徐晶.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教學模式初探[J].文理導航,2018, 322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