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偉 邱紅佳

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用什么培養人才以及如何培養人才的問題。根據這些要求,可將構成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素分為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法等三項組成部分。“卓越會計人才”計劃作為教育部聯合各部及行業協會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在內的“卓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社會培養符合需求的高層次人才,與會計專業學位(MPAcc)培養“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國際化的會計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吻合,推動了學者和高校對MPAcc 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研究和實踐探索。
通過梳理文獻和對高校MPAcc 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方法等比較分析,可將MPAcc 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專業化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將MPAcc 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備會計工作領導潛質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丁紅燕等(2015)研究會計實務導向下的MPAcc 培養模式,明確全日制MPAcc 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為培養精通會計實務的應用型高級會計人才。周曉蘇等(2014)研究和總結以“案例教學”為核心的MPAcc 培養模式,以此來提升會計人才的應用能力。喬鵬程等(2017)提出應著力構建情景虛擬仿真的MPAcc 集成化VR 新實驗生態系統,以此提高學生的會計決策、專業分析能力。第二類模式為行業化實踐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將目標定位于培養了解某類行業或產業的會計知識,知悉行業背景,具有工科特征的高級會計人才。胡國強等(2015)探索出一條以服務區域經濟為主旨的MPAcc 教育特色之路,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立足所在地區的會計人才。第三類為國際化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將目標定位于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處于行業尖端的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董南雁等(2020)發現國際化會計人才將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提升而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與舞臺,亟需高校培養出更多具有全球視野的高質量會計人才。
上述三類培養模式均基于MPAcc 教指委培養定位來設置培養目標,嘗試案例教學等培養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但在實踐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在培養目標方面,第一類與第二類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為“應用型”或“實踐性”會計人才,注重會計實踐與會計實務工作導向,但缺乏對創新意識、管理意識的培養,與經濟發展急需管理型、創新型會計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也與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第三類培養復合型高端會計人才已經變成眾多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通用模板,這使得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無法體現各高校特色,亦無法滿足市場對會計人才的差異化需求。
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第一類和第三類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里缺乏將學校的優勢學科融入到會計學科內,也較少體現會計人才在優勢學科方面的培養特色。第二類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雖體現了行業特色,但缺乏培養學生管理意識、創新意識的課程體系設置。
在培養方法上,各高校雖對培養方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即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提高實務能力而大力倡導案例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模式,但缺乏注重理論與實踐全面而深層次結合的主線,仍難以緩解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不相稱的矛盾。
當前MPAcc 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及培養方法上都面臨一定的問題,卓越會計人才是指按照教育部卓越人才計劃的目標和要求,以國際職業會計人才的能力標準為指導,培養能夠適應全球人才市場需要的職業會計人才,與MPAcc 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市場需求相吻合。因此,MPAcc 層次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成為急需探討的問題。
國內諸多專家學者對卓越會計人才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王慶石等(2013)把卓越會計人才的基本素質概括為責任感、創新性、應用性和國際化四個可觀測的特征。涂冰艷等(2012)認為創新型卓越會計人才應具備綜合與職業素質高、具有執業資質和國際視野等特征。王莉莉(2016)將卓越會計人才的特征概括為責任感、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國際化五個方面。認為卓越會計人才應為職業道德高尚、專業技能過硬、解決問題能力強且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能力,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可持續成長能力的綜合型會計人才。霍影(2016)認為卓越會計人才應該擁有“德、知、行、思”四方面特征,即擁有高尚職業道德,可以利用體系健全的知識網絡,同時還應具備踏實肯干的業務能力以及開拓進取的思維。李定清(2013)認為卓越會計人才就是需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會計及其相關領域的經濟管理理論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知并能靈活運用國際會計準則,具備將來成為卓越會計師的素質和能力。雖然不同學者對卓越會計人才特征有不同描述,但“高素質”、“應用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化”等特征得到學者們的普遍認可。
MPAcc 培養“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國際化的會計專門人才”,是為會計行業和各類組織培養高端會計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們認為MPAcc 層次卓越會計人才應為具備“高素質”、“應用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化”特征的高端會計人才。
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是MPAcc 層次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根本。我們結合教育部卓越會計人才內涵,確定MPAcc“會計+”差異化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日益變化的商業環境對會計高端人才的渴求,MPAcc“會計+”將目標設定為: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能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在發現問題后可以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在復雜市場環境下能夠勝任不同類型的工作崗位,并具備高水平專業能力的創新型、管理型、具有國際視野的會計人才。
構建科學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實現MPAcc 層次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在系統梳理霍影等(2016)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方法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提出設置差異化“會計+”卓越人才培養模塊化課程體系。基于“會計+”差異化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分別設置會計知識模塊、差異化的特色知識模塊,以及培養高層次卓越會計人才的創新實踐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如圖1 所示。針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進行“會計知識模塊”對應的主要課程內容開發,如在“會計+行業特色”人才培養中,開發《審計理論與實務》課程,在傳授審計知識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體現行業特色方面的實際案例教學與模擬對抗,開發體現“會計+特色”中“特色”需求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恰當的人才培養方法是實現MPAcc 層次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除了目前各高校提倡的案例教學外,我們提出實施“專題式行動項目”的“會計+”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方法。探索開展課堂專題式教學項目、開發企業行動項目“會計+”差異化卓越會計人才的培養方法。首先,開展課堂專題式行動項目。一是開發行動學習專業課程;二是開發績效導向的行動學習項目,由教師帶領學生小組對某個現實問題進行研討并提出建議或解決方案。其次,開發企業專題式行動項目。建立行業企業(如鐵路運輸企業、鐵路施工企業)和區域企業固定的行動學習基地,開發企業專題式行動學習項目,讓企業參與到人才聯合培養中來,針對企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討并提出建議或解決方案,保障行動學習項目的順利實施。
綜上,高校對MPAcc 卓越會計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需要確定MPAcc“會計+”差異化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需要設置體現特色的差異化“會計+”課程模塊體系。構建一套完整的“會計+”特色專業建設體系來接軌高校的特色學科,建設特色會計專業,并通過日趨成熟的專題式行動項目的培養方法帶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使學生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的卓越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