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璇
摘要:疫情背景下,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也遇到了未曾有過的境況及挑戰。無論是疫情防控的形勢需要,還是藝術生群體的相對特殊性,都要求藝術院校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以更好適應學生的心理需求。
關鍵詞:藝術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肺炎機制發〔2020〕8號)文件精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人群可分為四級,其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覆蓋到四級人群,四級人群即包括易感人群和普通公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疑是對大學生開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因此,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基本環節,也是疫情防控的需要。
一、疫情前后心理課開展情況
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應發揮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陡叩葘W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中明確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對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原則上應設置2個學分、32-36個學時。近年來,我國高校心理課整體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心理課開設對象主要是大一新生,且開設時間常集中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而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選修和輔修課程偏少,也就是心理課尚未實現對各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蓋。對照藝術院校實際情況,公共文化類課程相較專業課程來說,其整體地位相對邊緣化,心理課的實施過程往往還存在打折扣的情況。如班額設置較大,不乏兩三百人的大課堂;授課時段被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總學時有一定程度的壓縮或設置了較大比例的線上課程等。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全國大部分大學生在春季學期都未能正常返校學習。與此同時,根據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線上教學在各高校全面鋪開,心理課在這一特殊時期成為不可缺席的重要課程。一部分原教學計劃中的心理健康必修課由線下課程轉換為線上課程,師生經過了一段時間對網課的摸索和適應,利用各類線上教學平臺以及錄播、直播或云資源共享等方式,基本保證了心理必修課的正常開展。此外,針對其他沒有心理必修課程的學生,不少學校開設了心理選修課、疫情心理健康專題輔導或講座等作為課程教學的延伸。這對于幫助學生調整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疫情期間學生心理需求的變化
發展性與預防性相結合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則。大部分學生對心理課的需求更多在于提升自我、解決發展性的心理問題,如認識自我、學校適應、學習策略、人際關系處理、異性交往、生涯發展與規劃等。因此,心理健康必修課的課程定位應注重針對學生的發展性需求,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幫助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其積極心理品質。
新型疫情作為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它會給較大范圍的人群造成相當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統計發現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較非疫情時期有明顯差異。如疫情初期往往疑病、焦慮等心理應激反應較為顯著,隨著長時間居家隔離則出現更多抑郁、孤獨等情緒。大學生心理反應還受到其個體特質、所處地區、學歷層次、年級及專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有既往心理問題的人,其易感程度通常更高;年級越高、學歷層次越高的大學生,其焦慮水平往也更容易偏高;學業壓力方面,醫學類、理工科類壓力水平相對較高,文科類、農學類較低,藝體類則處在中間水平。
目前,疫情短期以內難以結束的現實形勢將持續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如果說以往心理課更多是指向未來的預防和發展,那么疫情階段的心理課則需要更聚焦于當下的心理困境以及可預見的心理問題趨勢,如對學生的焦慮與不安進行安撫與指導;培養學生自處能力、引導學生更好地自我關懷;幫助學生學會調適居家人際關系;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生命價值及人生意義等。
三、“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
心理課應注重將知識傳授、行為訓練和心理體驗三者緊密結合,通過互動體驗式的心理課堂,提升學生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藝術生其形象思維相對發達、感性多于理性,他們對與抽象的理論知識興趣偏低,因此,針對藝術生的心理健康課在知識傳授上要有所取舍,同時更要注重互動及體驗環節。
1.知識傳授層面——講學生想聽的而不是老師想講的
根據心理活動規律,“知情意行”是一個逐步上升和整合的過程。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重點在于學生認知、行為與技能層面的提升,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梢哉f心理課堂教學的構成內容中,傳統的知識教授是最應有所取舍的部分,而取舍的原則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講學生想聽的,而不是講老師最想講、最習慣或講起來最不費力的內容。任何學科都有相對固定的教學任務,章節編排也有其內在連貫性及邏輯順序。但心理學本身涵蓋的內容龐雜、學科分支繁多,心理健康課程章節之間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之下,心理課完全可以實現、也應該做到,根據學生實際的心理需求,對教學內容調整比重、靈活增減。
具體到疫情背景下的藝術生心理健康課,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收集、整理數據,通過在線問卷等方式做好課前、課后意見調查,廣泛聽取學生反饋,增加并突出以往比重偏少但學生呼聲更高的諸如“心理應激與危機預防”“生命教育”“家庭關系”“時間管理”“藝術療愈”等方面的知識講授。
2.行為訓練——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可能導致班額偏大的課程在一定時期內都難以實現線下上課,這給心理課教學進一步增加了難度。但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授課,要真正上好心理課就必須要讓學生動起來。疫情背景下,心理課一方面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線上教學體系,積極調動網絡另一端的學生的行動,多設置需要學生即時動起來的課內作業及任務,不斷改良和突出線上互動及展示環節;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時,心理課在面授課程中應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人際互動場域,通過多設置實操環節、多為其提供練習機會,幫助其建立和強化積極行為、矯正其不良行為及傾向。此外,還可以通過調整面授課程的場地及方式去創造更多線下心理課的機會,如組織戶外心理素質拓展課、分小組開展心理活動課或團體輔導課等,力求使學生成為心理課堂上真正的活躍主體。
針對藝術生的心理課還應注重與藝術特色相結合,多穿插諸如舞動肢體、聆聽音樂、繪畫放松、戲劇表演等藝術相關的行為訓練,既能幫學生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還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3.心理體驗——關照到每一個學生
心理體驗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引導學生關注并覺察自身心理體驗、獲得更多積極的心理體驗,這是心理課份內的重要任務。當前心理課的普遍趨勢是突出互動、游戲等環節,但心理課區別于“活動課”的關鍵在于活動之后的感悟、審視及整合。即心理課的體驗不僅在于“沉浸式”的感受,還必須設置單獨的“觀察式”的審視體驗的環節。
此外,心理課需要有更多元、更包容的視角和價值尺度去回應少數群體甚至個別人的訴求,體現出更多人文關懷,給予更多理解和接納,讓隱秘的角落也得以被看見并照亮。實踐發現部分藝術生對比如娛樂圈文化、性別認同、個性差異等話題較為敏感,授課應注重在堅持基本價值立場的前提下適當顧及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還有與以往在教室授課相比,疫情背景也帶來了一些隱性的差異和分歧。如直播課對于家庭環境不便參與的同學可能造成較大心理負擔,這都是心理課應尤其注意關照到的。教師可以通過綜合課前課后調查、課堂表現,甚至是學生請假事由等多方面信息去了解學生的真實處境,在授課內容與形式、考核評價環節都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到每個學生最真實的生活及感受,以學生的心理體驗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力求為學生提供更多支持性的力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心理課上收獲并積累正向積極的心理能量。
參考文獻:
[1]抗擊疫情下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J].孫興洋.當代職業教育.2020(3).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生態體驗模式探索[J].鐘歆,肖清滔.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