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馬栩旻
摘要: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二者都屬于教育范疇,既有統一性,又有對立性;統一性是主要的,對立性是次要的。一方面,統一于育人,書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為書法教育指明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沉迷于書法可能會減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書法教育的高級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
關鍵詞:書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對立統一;矛盾
對立統一的矛盾范疇既指一個事物內部的矛盾,也指事物之間的矛盾。如列寧所說:“任何具體的東西、任何具體的某物都是和其余的一切處于相異的并且常常是矛盾的關系中,因此,它往往既是自身又是他物。”[1]學者陳鐵民據列寧的這一思想進而指出,只要符合一定條件,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也可以作為矛盾來對待,這一定條件有兩個,一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相互作用,同時事物具有一定結構,既可以分又可以合,我們可以根據實踐需要,從不同角度來考察。[2]因此,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用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分析方法來研究,即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對立統一,二者都屬于教育范疇,既有統一性,又有對立性。一方面,統一于育人這一大命題中,另一方面又是相互作用的兩個不同的育人結構。
一、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
(一)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統一于育人
書法教育可分為普及性教育和專業性教育兩大類。書法普及性教育主要針對的是非書法類專業的學生;書法專業性教育主要針對的是書法類專業的學生。矛盾具有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性。兩類書法教育對象的不同使得其具體目的、方式、內容也具有各自的特色,這是其特殊性的一面。但雙方又具有共性,如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書法人才,歸根結底是教育。方式都是通過理論指導與實踐訓練,提高書法技藝。內容都是主要集中于書法的筆法、結體、章法、個人品質、審美能力、藝術氣息、文化底蘊等,最終實現人與物的融合,即人的個性品質與作品藝術品質融合。
顧名思義,一是思想引領,二是政治教育。但思想與政治不能單一割裂開來,二者要注意結合。思想引領要與政治掛鉤,要體現政治性,要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核心;政治教育要集中體現在思想上、踐行在行為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端重要性,其中心環節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一定政治性的人才。
因此,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的基本點是教育,具體而言就是育人,都具有立德樹人的使命。
(二)書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必須至少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政治本身要清明,支撐政治生活的政治理論要具有積極的實踐指導作用,表現在思想上,即主流意識形態要有科學性和實用性,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能彰顯公平、公正和正義,人民能幸福安康,具有較強的幸福感;其次,要有恰當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是否恰當與具體對象有關。對于大學生,尤其是非黨員的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采取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運用適合青年學子可以接受的語言和方式,以贏得青年學子的好感和興趣。“現階段,從社會心理和群眾接受的角度來看,群眾思想政治教育最好似乎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否則,群眾易生反感。”[3]
書法教育則是一種非常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具有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踐證明,其效果也是明顯的。書法學習、練習和欣賞都是具有愉悅身心的功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堅持練習書法技藝,有利于磨礪學生品性,如平心靜氣;俯仰、奇正、虛實等書法概念有利于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和諧、中庸、辯證法等的理解;書法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喚醒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書法家優秀的品格對學生具有示范作用,其先進典型事跡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興趣性。此外,書法教育中關于“技”與“道”相互關系理論,促使學書者非常重視讀書及文化的涵養作用;關于書法家的個人品性與藝術水準相互關系的理論,促使學書者必須重視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因此,書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這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來源之一”的論斷是一個道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為書法教育指明正確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有兩個屬性,一是政治性,二是教育性,而政治性屬于本質屬性。學者孫其昂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主要指教育內容的政治性以及人們言行中的政治立場,它源于政治。[4]“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會系統中的政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定,實質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滲透,而在形態上是多樣的。”[5]其他學科的教育雖然本質屬性并非政治性,但如果缺乏政治性、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環節,將會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或者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性方向。所以書法教育的方向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政治立場、政治觀念、政治思想、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的書法人才。
二、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立性
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說明了雙方的促進作用,然而雙方還有著互相制約的因素,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書法教育的高級階段一定程度上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二是書法教育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一)書法教育的高級階段一定程度上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是政治性,是政治的一種工具。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6]說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書法教育的發展必定生長在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政治土壤。離開政治談書法,或者違背政治原則談書法,都會給書法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高度集中統一,會給大學生帶來高度集中統一的思想認識,從而取得非常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藝術的創造力。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具有藝術發展的獨特規律。藝術的最大魅力在于創造力,書法藝術的最大魅力也是如此。書法創造力的源泉,除了傳承外,還有自由、變化,即正確處理變與不變的關系。在傳承書法技藝的基礎上,充分反映創作者自身的個性、情感、文化底蘊,達到人與物合一境界,這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書法藝術的創造需要一個輕松的、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環境,尤其是思想自由。高度集中統一的思想認識形成的高度集中統一的思維方式及審美情趣,則會對書法藝術的創作產生不利影響。
(二)書法教育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沉迷于書法可能會減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對于不是專業從事書法學習、研究、發展的業余愛好者來說,書法只是一個娛樂身心的興趣愛好,不能當做“正業”而進入“癡迷”狀態,否則可能會減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有培養積極向上思想的任務,如果癡迷于書法不能自拔,則會占用正常的學習、工作時間,忽視正常的專業學習和本職工作。
另一方面,對于專業的書法人來說,走進癡迷狀態則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有利于將書法藝術學深學好。古往今來,大多數書法大家之所以能夠取得較高的藝術成就,關鍵即在于他們能夠醉心于研究書法,勤學苦練。但是過度癡迷于書法技藝,則會可能會忽視其他書法涵養因素的作用,比如忽視讀書、忽視生活,畢竟書法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文化。因為,真正的書法大師在文化上也是極具成就的。
三、結語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即矛盾分析法,為我們研究大學生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提供了哲學意義上的指導。具體而言,大學生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統一性又具有對立性。其統一性表現在,一方面,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統一于育人,都是一種立德樹人、育才于人的方式;另一方面,書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對立性表現在,書法教育的高級階段一定程度上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書法教育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其統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立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對立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統一性,統一性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對立性,這需要教育者找出一條恰當的方式,正確處理好書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具體而言,在大學教育實踐中,一方面,我們要高度重視大學生書法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要進行書法藝術的專業性教育,而且要對大學生進行普及性書法藝術教育;不僅要將書法藝術作為藝術本身進行教育,而且要把書法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手段。另一方面,我們要注意防止書法藝術的過度娛樂性占上風,所以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人積極向上的政治功能發揮并融入到書法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書法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4.
[2]陳鐵民.對立統一規律若干問題再認識[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72.
[3] [5]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03):60-61、56.
[4]孫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1-12.
[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新華網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作者簡介:
1.陳鑫(1987—),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2.馬栩旻(2000—)女,漢族,福建福州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商學院國貿專業2018 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