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一直以來是我國重要的基礎型支撐產業,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我國作擁14億龐大人口,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必須要引起重視的。而從當前時代發展來講,我國農業生產在很多地區還處在傳統模式當中,未能跟上時代發展。隨著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發展理念的提出,就需要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養,讓農業生產向職業化過渡。對此,本文首先針對職業農民的內涵做出分析,然后分析當前農業生產存在的各種問題,最后提出培育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具體路徑,希望能夠給有關人士帶來一些參考,為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農業生產;職業農民;存在問題;培育路徑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增長,人民的吃飯問題沒有后顧之憂。但是通過一些調查顯示,農業生產也面臨著很多新的問題。老齡化、兼業化嚴重,農業儲備人才嚴重不足。據實來講,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大多數農村地區都是老人留守,年輕人外出發展,這就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老齡化明顯。不僅如此,為了爭取更大的經濟收入,農業已經成為農村人民的副業選擇,越來越多人將精力放到養殖、零工等方面,農業生產已經成為了“兼職”性產業,不再成為主要選擇。除此之外,農業生產在當前時代下,也要求積極構建現代化、智慧化的農業,很顯然目前農村人民并不具備這方面的技能和素養。因此,就需要立足職業農民培育,培養專業性的農業人才,引導其投入到農村農業生產中,促進農業生產的進步發展。
一、職業農民的相關概念界定
(一)內涵
所謂職業農民,是指具備專業農業技能,以農業作為專業職業,以農業生產經營獲得收益的現代農業從業者。職業農民,是一個和傳統農民相對應的概念。傳統農民,是因為出生于農村,從一開始只擁有農業生產資料,從而不得不選擇從事農業生產,其中的部分人會選擇脫離農業另尋出路。而職業農民完全不同,其是依照自身的意愿,主動選擇從事農業生產。職業農民的提出,意味著農業職業化發展的時代到來了,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二)職業特點
職業農民,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其具有多方面的顯著特點。第一,全職務農。傳統農民在當前新時期,對于農業已經變為了兼職形式,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兼顧著其他經濟項目或是工作,收益來源多元化。而職業農民,就是將農業生產作為終生職業,不存在其他的兼職工作,完全依托農業生產和經營來取得發展。第二,專業性。傳統的農業生產,處在看天吃飯的狀態,人們往往不具備專業的技術和知識,對農作物的栽培技術不了解,對病蟲害防治也不了解,也不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術。而職業農民,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對農業生產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形成掌握,并且以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術來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第三,大規模經營。職業農民的一大特點,就是農業生產的規模很大,往往以承包模式,在幾十畝幾百畝土地上開展農業生產。相比之下,傳統農業往往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幾畝土地上生產,規模差別很大。
(三)主要類型
對于職業農民,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存在幾種不同的形式,這也是需要予以理解的。具體來說,可以分為生產經營、專業技能和生產服務這三類。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就是以生產經營為主,承包土地構建專業的農業生產基地。二是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主要就是在農業生產中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一般稱為農場的雇員。三是生產服務型職業農民,這主要就是以生產服務為主的職業群體,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過程,提供相應的服務工作,支撐現代農業的建設發展。
二、當前農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之所以要培育新型青年職業農民,根本原因在于當前農業生產表現出來了很多新的問題,與時代發展不符,從而導致農業生產跟不上時代步伐。基于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推動農業生產的職業化發展,從傳統農業中跳出來,構建起全新的農業模式。而具體說來,當前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技術落后。從目前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來看,生產技術落后是一個顯著的問題。不論是水稻種植還是小麥種植,亦或是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的種植,都有與之對應的高產栽培技術。然而從生產實際來看,很多農民對這些高產技術并不了解,在生產過程中還是以傳統經驗為基礎進行。如此一來,就導致農業生產還是局限在經驗性生產模式下,并未真正向技術性生產過渡,會導致農業生產陷入誤區,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效果不高。
第二,文化水平低。農業生產在當前時代下,提出了很多新的發展趨向,如現代化農業、智慧型農業、旅游型農業、田園綜合體等等。這些新型農業模式的構建,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需要農民掌握這些知識。但是從實際來講,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基本上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很多人僅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文化水平低,造成農民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能的速度慢、效果差,眼光局限狹窄,難以推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
第三,不了解農業發展趨勢。農業發展,既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也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要想從農業生產中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就需要了解農業發展的趨勢,做到順勢而為,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然而從目前農業生產的實際來講,農村農民對于農業發展的趨勢并不了解,既不懂市場,也不懂政策,生產活動完全局限于自身的片面認識當中。如此一來,農民往往付出辛勤的勞動,但是卻不能取得可觀的收入。
第四,農業生產盲目,缺少規劃。農業生產從本質來說,屬于一種經濟產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從中獲得收益。既然農業生產屬于經濟活動,那么就應該遵循經濟規律,對農業生產進行安排與規劃。然而從農村農業生產的具體開展來講,很多農民的生產活動非常盲目,沒有目標和想法,完全就是依照多年的生產習慣,機械性重復性進行生產。這種沒有規劃的盲目生產,會導致與市場脫節,從而無法取得理想的效益。
三、培育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核心價值
培養新型的青年職業農民,這對于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都具備多方面的積極作用。而從更高的層面來說,這樣能夠體現出多元化的價值。對此,就應該形成清楚認識。
第一,助力農業發展的升級轉型。農業升級轉型,這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必然趨向,傳統農業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已經很難起到推動作用。雖然近些年農村經濟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增長源并非農業生產,而是來自于其他方面。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離開農村,導致棄種現象不斷增多,這就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發展。因此,通過培育新型的青年職業農民,便可以為農業生產注入新鮮血液,依托高素質、專業性的農業人才,推動農業生產發展擺脫傳統模式的桎梏,構建起全新的生產模式。
第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培養,能夠為農村農業生產帶來新的面貌。而與此同時,通過對農業生產的刺激優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自然就會增加,從而推動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經濟水平提升,便可以助力于鄉村振興,從經濟收入和基礎建設,都能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第三,引導年輕人回流農村,保持農村發展活力。從近些年的經濟發展來看,城市中有更多的發展機會,這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年輕人。尤其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高學歷人才,基本上都留在了城市發展,極少有人回歸農村。如果年輕人都離開農村,那么必然會導致農村發展式微,甚至逐漸消亡,這顯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通過培育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可以引導部分年輕人回到農村當中。有了年輕人,才能讓農村保持活力,為農村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第四,留下專業成果,提高農村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新型的青年職業農民,通過回歸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將自身掌握的知識和專業技術,逐漸傳授給農村的父老鄉親。讓農村的父老鄉親,也逐漸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專業知識和技術。這樣一來,便能帶動農村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逐步提高,擺脫以往的經驗式生產模式,用更加科學化的手段開展農業生產。
四、培育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措施途徑
(一)合理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培養,這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并不是可以短時間取得突出成果的。而且,農業生產遍布全國,這本來就是一項全國性的產業,并不是某個地方單獨的事情。因此,就需要合理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從宏觀角度出發,構建起完善的職業農民培養體系。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可以發現,職業農民培育,屬于一項公共事業,這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所以,就需要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結合農業院校或是職業院校,引入社會培訓機構、農業技術機構等,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具體來說,第一,各級政府應當對本地農業發展情況予以摸排,清楚掌握各項信息,對農業產業結構、農民生產水平等形成了解,然后制定青年職業農民培養的目標,確定培養規模和培養方向,確保青年職業農民培養,和本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相符合。第二,建立具體的培訓體系。立足農技站、培訓機構和職業院校,構建起三級培訓體系。農技站面向農村廣大農民,培訓結構和職業院校,則提供針對性的青年職業農民教育。第三,整合各項培訓資源,營造良好的青年職業農民培養環境。要將理論教育和田地實踐結合起來,形成理實結合的一體化培養模式,確保青年職業農民培養能夠取得理想效果。
(二)細化職業農民培養群體
職業農民的培養,應該依據培養目標、培養內容以及培養方法的不同,而對職業農民的培養群體做出細化分類,實施差異化、針對性的培養,這樣更加容易取得理想效果。一般來說,新型青年職業農民,依據培養條件的差別,可以分為留地農民、繼承農業以及商業農業幾種不同的類型。留地農民,是目前農業生產的主體,也就是現在農村所擁有的農業生產者。對于這部分人群的培養,應該以當地農技站為主導,對留地農民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其農業生產專業水平。對于繼承農業,這主要就是新一代青年,返鄉繼承家庭農業。這一人群主要以高等院校畢業生為主,不論是職業院校還是本科院校,其中會有部分青年愿意回到農村。對于這部分青年,就應該通過專業的培訓機構或是農業院校,對其展開專項培養,達到為農業專業帶頭人、專業大戶等,引領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對于商業農業,這主要是外來人群以承包、合作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這種模式,會包含數量較多的從業者,因此需要以農技站+培訓機構綜合培養的方式,有效落實職業農民培養。
(三)建立分產業的專業培養
農業生產是一個非常龐雜的項目,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內容,具體來說可以分為農林漁牧副等方面。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培養,也應該依照產業區別,進行針對性培養。比如在農業種植方面,會涉及到糧食作物、蔬菜、油料等不同類型農作物的種植。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在種植生產中涉及到的專業技術存在區別。想要面面俱到掌握全部的農業生產技術,這是不現實的。因此,就需要依照不同的農業產業,按照產業的區別,實施分產業職業農民培訓。
(四)多方協同充分利用培訓資源
對于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培養,這并不是某一個主體的事情,需要多方協同,對各項培訓資源充分利用,提高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培育效果。第一,政校協同。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培育,需要政府牽頭,高校合作。政府部門與教育院校之間,要保持良好的協同關系,構建起職業農民培育的環境條件。第二,政企協同。除了和院校保持合作之后,政府部門還應該和農業企業形成合作,引導農業企業關注青年職業農民的培養,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支持青年農民培養,這對于農業企業自身的發展,也能形成帶動助推作用。第三,校企協同。從教育院校的角度來看,對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的培育,顯然不能光靠理論教育,還需要保持實踐。這就需要和農業企業加強合作,給學生創造進入企業實踐鍛煉的機會,讓接受培訓的職業農民,可以在具體的工作環境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五)創設職業農民認證制度
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培養,還需要關注到質量評價這個方面。而質量評價的結果,需要以具體的技能水平認證作為依據。農業產業的職業化發展,需要設立其具體的崗位,并且形成一套完善的認證制度。在其他很多行業中,都有對應的技能等級制度和職稱等級制度。對于職業農民的培養,也需要構建起相應的認證制度。將推來說,認證制度的設立,應該從知識積累、專業技能、工作經驗、理論研究等方面展開綜合評價,以理實結合為基礎,通過專家組來展開評審。通過職業認證制度的構建,讓青年職業農民都可以接受統一的監督管理,這樣可以保證其在相關工作中認真負責,發揮自身所具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結束語:
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培養,這是新時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全新趨勢。對于這一趨勢,應當予以理解,反思目前農村農業生產存在的各種問題,認識到職業農民培養對于農村發展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然后立足頂層設計、細化培養群體、分產業培養、多方協同以及創設職業認證制度,多管齊下,推動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培養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燕,盧東寧.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向與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04):584-590.
[2]王娜,張曉星,劉巧麗,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衡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研究[J].時代農機,2018(02):227-227.
[3]王磬,商麗媛,郭楚楚.鄉村振興視角下高職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電商創業技能培育路徑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04):243-244.
[4]周華.大扶貧戰略下的貴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10):458-459.
[5]宋杰.政府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困境與路徑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8(11):94-95.
[6]王靜東.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農家參謀,2018(24):18-18.
[7]鄧藍,孫曜,毛穎.湖南涉農高職院校成就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夢想的有效途徑研究[J].南方農機,2019(22):77.
[8]王敏.農業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的途徑研究[J].農家科技(中旬刊),2018(10):129.
作者簡介:
張志(1985-),女,漢,河南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共青團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聯2020年度專項調研課題(青少年工作研究)(編號QSNYJ2020056)。